薛菲·新時代的自然之聲——淺析江非詩集《自然與時日》上

關於自然,詩人江非有自己的見解,在《自然之然》1這篇文章中,江非談到自己的詩集時,從「自然之是」「自然之心」「自然之事」三個方面,條分縷析地解釋了他的「自然」詩性表達。從中可以看出,江非是在追求一種完全的「自然之詩」,是想作為個體的人的自然而然的存在,達到一種人詩合一的理想狀態。《自然與時日》這部詩集,正是這一理想的表達與實踐。在詩集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詩人作為言說者在王國維評價納蘭容若時所言的那種「自然之子」的光暈。但江非已遠遠超越納蘭容若屬於古典詩人的那種人性悖謬。江非的詩,在藝術性、時代性、思想性上,沒有納蘭詩的那種閨閣氣,沒有吟風弄月的閑情,也沒有「把欄桿拍遍」的無力,而是直接面對以「泥與土」為基底的大自然,以人和詩的本真的面目,喚醒了自然和它的詩性本質。

一、自然的意識

人與自然既相互依賴又相互背離的矛盾關係,一直是很多作家、詩人關注的問題。面對這一關係,詩歌具有重要的填補和彌合的作用。正如卡爾維諾說的:「人類意識擺脫人類中心論偏狹心理的極度緩慢性是可以由詩歌的創新於須臾之間消除的」2。詩人江非的詩歌創作無疑正是面對這一關係和「人類中心論」,所發出的獨特的個人思考,他的詩歌創作軌跡,始終顯示出了現代語境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意識,創作經歷也凸顯了從關注自然到投身自然的進展過程。這種濃濃的自然意識,在江非這首題為《山居》的詩里·,可窺一斑:「空山新雨後,並不是一句好詩/天氣晚來秋,也許好些/明月松間照,更好/清泉石上流,已經很好/一頭鹿,不是很近/鹿角露出了樹叢,鹿已很近/一點一點的蹄聲,像腳踏在薄冰上/鹿已行至你的身旁」。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細地向我們描述了「自然」如何由現象到本質、由部分過渡為整體向人們展現的過程,同時,也喻示了人的「自然意識」產生的全過程。在「好」與「近」的漸續闡述中,「自然」一步一步向遠向深推出呈現,並一步一步深入人心,意識與表象,在詩中達到了完全統一,而當自然「行至你的身旁」時,作為自然的同化者,人也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首詩,上下兩部分呼應、對成,互為詮釋,互為表里·,不僅是詩人對人的「自然意識」創生過程的現象學描述,在某種意義上,還是這部詩集寫作上的一個方法論,它交代了在詩歌中詩人應該如何看待、處理人與自然這一基本關係,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內的全部自然,視為人發現、認識、皈依自然的根本路徑。

這樣的發現自然同時也是人對自身的發現和滿足。在《滿意的一日》一詩中,詩人記述了「在一棵矮樹上」,發現一枚「幹縮成一團的蘋果」的事件。詩歌里·樹的「矮」和果子的「乾縮」隱喻著一種自然的淘汰和人的遺棄,然而正是這樣看起來不太令人「滿意」的樹和果子,在詩人的筆下卻變得「細嚼起來依然很甜」,詩人的內心認為,如此的東西也是來自於大自然,咀嚼這樣的果子,是對逝去歲月更加深切的回味。雖然那是一種淘汰的匱乏之物,但也是大自然傾盡全力對人的饋贈,並且正是因為匱乏和遺留,才會帶著人進入徹底的自然之境,而讓人回歸自然。在這種饋贈和回味的激勵下,詩人還可以開始栽種蔬菜,而那些蔬菜從冬天過來「已經度過了艱難的生長期」。在這首詩中,得到果子是第一重滿意,打理經歷冬天的蔬菜,是第二重滿意,但讀完全詩我們發現,這些都不過是在為即將到來的第三重滿意在積蓄力氣和情感,是一個完滿性滿意的前奏。(2023年05月19日;中國詩歌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