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 鄭秀婷〈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琦君〉(下)

琦君來台後因雙親已逝,離鄉背井之下內心倍感寂寞,因此親友紛紛鼓勵她寫作投稿,散文〈金盒子〉在中央副刊順利刊出之後,又得文壇前輩蘇雪林及謝冰瑩的鼓勵,她便努力不懈地在副刊及雜誌投稿。琦君的夫婿李唐基先生在報紙上看到〈金盒子〉一文而對琦君心生仰慕之情,因緣際會之下兩人便結成連理,他是琦君最忠實的讀者,也是琦君的精神支柱。

琦君著作甚豐,創作力旺盛,作品以散文為主,共計出版二十多本,間有短篇小說的出版,偶也發表兒童小說、兒童翻譯小說及古典詞作賞析,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國家文藝獎等,也曾多次受邀訪美,作品並且被翻譯成美、日、韓文,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這些殊榮並未使她自得意滿,反而讓她更加牢記恩師的訓誨,寫作時「情要真,義要深,文要精,格要新」的原則。

一九七七年因夫婿工作需要,琦君隨夫移居美國,在異地她仍然持續寫作,文章中除了對台灣的思念之情外,異國情調也成了她豐富的寫作題材之一,加深她寫作的深度及廣度,在《媽媽銀行》中對於旅居心情多所著墨。琦君雖身在美國,但對台灣卻一直念念不忘,終於在二○○四年返台定居淡水,她並承諾會繼續創作。


懷舊文學的翹楚

琦君的散文多為懷舊文,寫來真實自然,不經雕琢,作者將自己化身為六歲的小女孩,緩緩講述童年記憶,講的是市井小人物,卻又於平淡中寓含道理,鄭明娳曾言:「潘琦君的散文,無論寫人、寫事、寫物,都在平常無奇中含韻至理,在清淡樸實中見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濃妝豔抹的豪華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李又寧更認為琦君作品之所以成功,乃是因為:「琦君具有學不來的秉質,那是她的真摯敦厚。她的文章自然生動、細膩婀娜,充滿了對世人和萬物的關愛。她不但用至誠、至愛、至敬描繪她的母親、父親、師長,用幽默和風趣寫她的先生和兒子,就是乞丐頭子三劃阿王和嗜賭遊手肫肝叔,在她筆下,也都是栩栩如生,可敬可愛。……在人海中,她隨處尋覓溫暖、記述溫暖,散播溫暖和安慰。她的文一如其人,親切而極富人情味。」家庭、恩師、友情是她作品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也是她生命的泉源,《煙愁》、《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皆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小說方面,琦君曾自言「不擅於想像、不會編故事,只能寫樸素的自傳性小說」,果然其小說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集結出版了《菁姐》、《百合羹》、《繕校室八小時》、《七月的哀傷》、《錢塘江畔》等五本,還有中篇小說《橘子紅了》,風格大抵維持她散文的特色,以「情」筆描寫人事之「情」,澄明清新,強調人性的光明面,題材也不脫家庭、生活。另外,《橘子紅了》描寫傳統社會婦女的悲哀,批判封建的觀念,揭示男女平等的必要性,極具戲劇張力,並被改編為電視劇,紅極一時。琦君在小說中呈現較多思考情與愛、惡與善、美與永恆的哲理問題,雖主題是懷舊的,但多半寓寄著生命的省思。五○年代的小說作品,較為肯定人性光明的一面,並對單純的情愛寄予希望。後期的作品,則對人類的惡及衝突有較多正面的描寫,反倒更能展現真實的「人性」。除此之外,對於女性角色的偏愛,也是她小說的特色所在。琦君小說中的主角大多是:一、女性;二、身處情愛或家庭關係中。不論是傳統或現代她都試著去解讀她們的處境。

對於琦君的作品,論者皆公認其文字宛如行雲流水,如綠野田園,使人流連往返,應接不暇!語言含蓄精鍊,匠心獨運,無累贅繁複之感,感情溫柔敦厚,處處透露著高雅的氣韻,以自然之事,寫真實之情,無怪乎林海音說琦君「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琦君於二○○六年六月七日凌晨四點四十五分病逝於和信醫院,家屬隨侍在側,享年九十歲;其家屬和朋友在十九日上午八點三十分,於台北第二殯儀館懷恩廳舉行公祭,送這位受大小朋友喜愛、又在台灣文學上有重要貢獻的作家最後一程。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