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卓嵐·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3)

記憶讓故事永恆

「記憶創造了傳統的鏈條,使一個事件能一代傳一代。」傳統不必然是具代表性的思想、習俗、規訓、文化,傳統讓個人經驗與集體經驗互相穿透,是人在世界中活過的痕跡,因此,有人,有記憶,便會有故事可說。依據馬國明對班雅明的解讀,大致可如此理解記憶的特性,以及「有機」地回憶的重要條件:「回憶必 然是現在的回憶;回憶也就是把過去帶到現在」,回憶屬現在式的思考行為,原因各異,可能是觸景生情,可能在收拾家居時尋得一件扣連過去的象徵物,可能是為了面對當下的困惑,試圖從過去經驗中尋找答案。

班雅明強調「不經意的回憶」,認為「搜索枯腸的刻意回憶」反而會令人「想極也想不出」過去。筆者傾 向不把焦點放在刻意回憶與否的差別上,不論何者,回憶總要透過特定的「線索」來觸發。當然,投閒置散的心理狀態能有助鬆弛腦筋,推動回憶;然而,主動或被動地令回憶發生,決定性因素還是線索。老生常談,記憶的結構就像一棵老樹, 向外撐開繁雜交錯的分枝,而具體時空下的記憶點就像某一節分枝上的一片樹葉, 要梳理出特定一片樹葉,必須摸索與該片樹葉相鄰的枝節或其他樹葉。


「在嚴格定義的人生體驗裡,個人的過去的某些內容總會跟集體的過去的素材結合。在某些時候他們會引發回想,而且在人生裡充當開啟回憶的鑰匙。這樣隨意和非隨意回憶亦失去互相排斥的成份。」「開啟回憶的鑰匙」,其實就是種種與過去相連的線索。人生體驗並非線性的進步觀,而是混雜交錯的漩渦,人有重蹈覆轍的時候, 有體驗「既視感」 (déjàvu)的時候,有與老知己重逢的時候,諸如此類的契機都是通向過去的鑰匙。因此,班雅明提出回憶第三種主要的特質──無限的再製性。

用馬國明語:「回憶是不限次數的,同一件事件回想過十數次、數十次、數 百次之後,事件的前世今生也就出現過數百種不同的排比」。記憶就像一座迷宮的中心點,要經過中心點,有無限種路徑。

舉個例,甲君小時候在公園爬繩網時跌下來痛哭的情景被母親拍下來了。自此,在他往後人生的各種契機下反覆憶起這件事:童軍訓練的軍官要求完成高空繩網體驗,甲君卻因童年陰影而害怕;親戚聚首的日子,甲君的母親為了尋找話柄,故意重提兒子的醜事引眾人一笑;長大後路經公園時,發現繩網已遭拆除,餘下零星幾個滑梯,想起兒時玩耍的景致, 感嘆公共設施的重建政策愈來愈簡陋乏味;婚禮上的幻燈片再次映出這張照片, 與伴侶共享成長的足印;年老時翻開相簿,照片成為了回顧今生的其中一個線索。

童年陰影,成為別人笑柄,藉懷舊感嘆現實,共享成長足印,回顧今生,在五種不同的處境,以五種不同的思緒,從五種不同的切入點,回望同一段過去,故事就這樣生生不息。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Volume 58 第五十八期 2017 不能忽視的記憶 Article 9)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