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百姓貧困交加,有位精通醫理百草的羅老中醫懷著濟世救人之心,在樂山蘇稽鎮河邊懸鍋烹藥,他的藥不單生津止渴,還能治風寒感冒、胃病等。一次,他看到殺牛大戶人家把牛雜扔到河裏,覺得很浪費,就把牛雜撿回洗凈,依據中醫“以臟補臟”的原理,放進湯鍋和中草藥一起熬煮,結果湯味鮮香,果腹之外,還有防病治病之效。
從此,蘇稽碼頭工人、當地民眾絡繹不絕地光顧於此,沒有了座位,很多人幹脆直接坐在門口的臺階上,蹺著二郎腿端碗而食。久而久之,形象的“蹺腳牛肉”就成了這個藥膳的名字,流傳至今。
解放後由於諸多原因,周村殺牛一度中止,經營蕭條。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後,周村人又開始集中殺牛,由村中十人承包殺牛,人稱“十股殺牛”。這十人除殺牛外,還傳承了祖輩“蹺腳牛肉”的湯鍋技藝,賣起了“蹺腳牛肉”湯鍋,傳統的習俗又恢復生機,並綿延至今。目前,僅在蘇稽鎮,就有三十余家飯店經營蹺腳牛肉,並輻射到樂山、峨眉周邊區縣及四川其他城市,總店在峨眉的蹺腳牛肉連鎖餐飲品牌——盡膳口福,更是要把新店開到北京、上海等地。
“蹺腳牛肉”湯鍋作為樂山特有的一種民間飲食習俗,歷史悠久,算起來已有上百年歷史。它來源於底層的苦力,特別是碼頭工人,又在苦力人群中流傳、推廣開來。從一種河灘碼頭、路邊飲食,到今天樂山處處開花的“蹺腳牛肉湯鍋”店,甚至登堂入室,進入大雅之堂,成了樂山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2008年,“蹺腳牛肉”入選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蹺腳牛肉湯鍋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已形成獨特的民風民俗,也因發源於底層民間,特別是結合了“以臟補臟”的中醫原理,使得這一傳統美食流傳極廣。
它的制作器具很簡單,只需一口大鐵鍋,一個筲箕,一個大漏勺,一個裝有二十幾種中草藥用於熬湯的藥包,條桌、條凳、土碗若幹。但是,其原料卻非常豐富,如牛腸、牛肝、牛毛肚、牛舌、牛肺、牛腦花、牛尾、牛蹄筋、牛氣喉、牛黃喉、牛火傘、牛腎腸、牛白肚、牛心、牛肉、牛肚梗、牛頭皮等二十余種,真可謂物盡其用。蹺腳牛肉湯鍋濃香四溢、味道鮮美,還具有散寒止咳、驅疾健身的功效。
蘇稽、楊灣附近的村民至今還保存著這樣一種傳統的飲食習慣:每年農忙過後,這些莊稼人都要美美地大吃一頓蹺腳牛肉犒勞自己,大汗淋漓之際,既可以祛除農忙時節的暑氣,又可將體內因大量出汗聚集的寒氣散發出來。對於一般的感冒,當地村民根本不需就醫,只要去蹺腳牛肉店趁熱吃幾碗蹺
腳牛肉,喝一碗滾燙的蹺腳牛肉湯,感冒就不治而愈了。
天府之國,物華天寶,樂山古稱嘉州,如今已是滿載歷史文化的旅遊名城。當年的川江號子們在這個樂山樂水樂逍遙的地方,和蹺腳牛肉結緣,碼頭河灘酒足飯飽,憑著肚子裏的蹺腳牛肉帶來的力氣,喊出當年的《十八扯》
《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這些號子猶如當代版《纖夫的愛》,成就了今天的美食佳話。既有美景,又能攜美人共賞,再一起品味物美價廉的蹺腳牛肉,中外遊客在此處能夠真正體會到“吃在四川、好吃在樂山”的深意。大快朵頤的時候,你仿佛又聽到川江號子們在喊——
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且喝一碗牛肉湯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二兩老白幹來。
這就是巴蜀之地的休閑美食,這就是川江號子喊出來的蹺腳牛肉。蹺腳牛肉神仙雞
神仙雞
浙江·寧波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大概就是講一只神雞拔下羽毛變小雞,那時我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小男孩,覺得特別有意思。後來偶然間在寧波老外灘三江弄堂裏看到“神仙雞”這道菜名,就不由覺得親切。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寧波的這道私房小菜。
這道菜確切些說,應該是源於宋代“三蘇”。早在北宋嘉裕元年,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從眉州赴汴京應考。途經夷陵,被三遊古洞的險峻所吸引,遂備上酒菜到此一遊。對酒吟詩,勝似神仙。後人為了借以揚名,便將“三蘇”所食之雞菜命名為“神仙雞”。而今,三遊神仙雞更加美名遠揚。甬城寧波並不是神仙雞的故鄉,卻在這道美味中融入了寧波菜的特色,做出來的美味不輸三遊。
制作這道菜不用一滴水,關鍵在於燜制的功夫,就像東坡先生誇他的“東
坡肉”似的——“慢著火,少著酒,火候足時它自美”。這道菜和東坡肉類似,燜燉起碼要6小時以上,時間一到,掀鍋一看,雞還是整只絲毫未變,但用筷子輕輕一夾,骨肉立即分離,十分絕妙!
這是一道地道的招牌菜,其主料為白條雞。先在砂鍋中放入姜片,五花肉墊在上頭,還可配以枸杞、黃花菜、木耳等,然後加入茴香、料酒、糖、
精鹽等調味料。在制作的過程中,要註意用一層打濕的紙巾封住砂鍋邊緣,一段時間後紙會幹,為了不讓它掉下來,要不停地打濕;或用濕毛巾將鍋蓋的接縫邊緣圍住。再用小火燜6個小時左右,註意不要讓它糊鍋底。
最後,雞在鮮肉湯中蒸熟蒸透,咬一口,雞肉酥透、香氣濃郁、原汁原味、鹹中帶甜,十分美味,且具有滋補之功能,絕對值得一嘗!鮮蝦鍋貼
鮮蝦鍋貼
山東·青島
兒時記憶裏的鍋貼,是一種既有饹餷的酥脆又有股甜滋滋口感的筋道面食。母親將冷水面撕成大條,貼在家裏燉菜的大生鐵鍋上,隨著鍋內飯菜的加溫而慢慢變熟。
忘記了何時,一次去青島的酒店吃飯時,見到的鍋貼竟是另一番模樣,薄薄的皮裏面裝著各種好吃的餡兒!這才知道,這個看著像拉長版餃子形狀的玩意兒,原來也叫鍋貼。它不是和餃子一樣放到水裏煮的,亦不是和母親制作的鍋貼那樣在大鐵鍋上烙的,而是放在平底鍋中用油煎的。t米t花t書t庫t www.7mihua.com
究竟鍋貼是哪裏產生的,又是怎樣火遍全國各地的呢?據說鍋貼最初出現於山東福山,民國三十年(1941年),福山人王樹茂為生活所迫,由山東輾轉來到遼寧大連。初到異鄉人生地不熟的他,發現幹什麽活也不如做面食小吃來錢快,再加上本身有一手做鍋貼的好手藝,就簡單置辦了一輛手推
車,裝上簡單的平底鍋爐具和幾副碗筷,備上一些做鍋貼的原料和佐料,便開始走街串巷、臨街搭棚或趕集跑廟會,開始了自己艱辛的創業路。
因其鍋貼的做法比較獨特,有別於水餃的清淡,成品造型新穎,酥脆香鮮,色澤黃白相間,甚是惹人喜愛;再加上王樹茂做人比較伶俐,善於鉆研,結合當地人的口味對鍋貼進行了改進,使得他的“粉絲”大量增多。做得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他便購置了一處門頭房,專營起鍋貼這一風味面食,並順勢掛起自己的名頭“王麻子鍋貼”這一牌匾,使原本生於膠東的鍋貼,在異地他鄉安家落戶並發揚光大。也有人說,是因為福山廚師在全國各地事廚,最終使得鍋貼這道美食傳遍全國的。
鍋貼之餡,也如餃子餡,在全國因地域不同,口味自然不同,可葷、可素,可豬、牛、羊肉,可菌菇、蔬果,可海鮮、野味,可鮮鹹、香甜,如何變換,盡隨吃客的愛好。鍋貼的包法,有兩頭不封口的,也有兩頭封口的。
其實我感覺,一道小吃,不管口味和形狀如何變換,在哪個地域發展,好吃才是根本,好吃便會有人氣,有人氣便會有發展。
鍋貼具體從哪一年開始風靡青島,已無從考究。但用一句“星火燎原”來形容鍋貼在青島小吃界的發展速度,一點都不會為過,看看青島那遍布城區的各色鍋貼店鋪,就知道鍋貼有多受島城人民的喜愛了。如始創於20世紀中葉的滄口鍋貼鋪,因為專營外焦裏嫩、鮮香可口的青島鍋貼和中國魯菜而出名,最終成立了的青島鍋貼有限公司。正是因為有了榜樣和廣大的鍋貼吃貨市場,青島各大酒樓紛紛推出了帶有自己特色的鍋貼產品,可謂百花齊放、爭奇鬥艷。如此一來,就便宜了我們這些標準吃貨,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口福。
然而店鋪一多,難免良莠雜陳,為免眾吃貨在琳瑯滿目的鍋貼店鋪中挑花了眼,我結合自己“吃遍青島鍋貼”的豐富經驗,向大家推薦一家比較有特色的酒店:滿艙酒樓。這家酒樓的一絕是“鮮蝦鍋貼”,脆軟中透著鮮香,咬一口還有彈牙的感覺,每個鍋貼都有三個塊頭不小的鮮蝦在裏面簇擁著,食之非常過癮!
在請教了這家店的總廚劉師傅之後,我才知道鮮蝦鍋貼何以如此美味。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鮮蝦鍋貼的制作過程。
首先是和面。這個可馬虎不得,好多人認為鍋貼與餃子沒有很大的區別,無非就是一個煮一個煎而已。豈不知餃子和鍋貼並不僅僅表現在煮和煎這兩種不同的烹飪方法上,更不是餡料的差別,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使煎出來的鍋貼不僅有煮出來的餃子的優點,還要比餃子的口感更好——這樣,鍋貼才能對得起“餃子的升級版本”這一名號。其實,餃子皮煎與煮相比較而言,煎的味道雖比煮的香,皮卻硬了好多,煎的火大了,不光硌牙還影響消化。好多人經常會把煮熟的水餃回鍋再煎,認為這也是鍋貼。其實這哪裏稱得上鍋貼呢,典型的一個二次回鍋的煎餃罷了。
要做真正的鍋貼,其皮需是燙面和冷水面團調和成的面團,它不僅有燙面的軟,還要帶一絲冷水面的韌。開水和成的面將面筋燙軟,並將部分的澱粉燙熟膨化,降低了面團的硬度,做出的面品比較軟。但是純燙面又缺少了韌性,會導致鍋貼破碎兜不住湯汁。所以用一半燙面加一半冷水面團調和在一起,這般做好的面再煎,入口不僅酥脆,而且面皮軟韌,酥中帶軟,軟中又韌,酥軟結合。做好的面團一般都提前揪成小劑子裝在口袋中,隨用隨取甚是方便。
第二步是調餡。好馬配好鞍,好鍋貼肯定要配好餡兒。單從鮮蝦鍋貼的原料選擇來說,蝦仁一定要選擇用新鮮海蝦剝取的60個為一斤的,做之前要把每一個蝦仁的腸剔除掉,這樣做出來的蝦仁才不會牙磣。接著在蝦仁中
加入蛋清等調味料調配,使之保持鮮嫩爽脆的口感,再加入適量的肥膘肉和新鮮的韭菜小段調制,才能調出合格的鍋貼餡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