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12)恐怖步操死剩六人

山打根歷史上最殘酷的“死亡行軍”—Sandakan Death Marches(Kawad Maut Sandakan)事件中,好幾千名俘虜在過程當中喪失性命,僥倖逃出生天的,只有區區6個人。位於山打根八裏的森林保護區裡,就設了戰爭紀念碑,紀念他們的義舉……

所謂的步操,就是國文裡的Kawad,曾經在學校參與過任何制服團體的讀者,應該對Kawad非常瞭解。操步時偶爾會發生同手同腳的情況,但講究團隊精神,要有默契,行列和隊伍才顯得整齊和神氣。

 山打根作為沙巴州其中一個重要的據點,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名聞國際的幾次步操。

這裡所謂的步操,和學校制服團體的步操有所區別。學校的步操是訓練一種精神和專業的表現,而在山打根歷史上的步操,則是死亡步操。在那一次步操,好幾千名俘虜在過程當中喪失性命,僥倖逃出生天的,只有區區6個人。

 這就是歷史上最殘酷的“死亡行軍”—Sandakan Death Marches(Kawad Maut Sandakan)事件。在位於山打根八裏的森林保護區裡,就設了這個戰爭紀念碑,記載的是日本軍在馬來西亞留下的另一個罪行。不同的是,這事件裡的受害者全是澳、英和紐西蘭的盟軍。他們多數在新加坡被俘虜,然後輾轉被帶到山打根來。日軍本打算在山打根建設一個軍用機場,奴役這批俘軍,以便軍用機場完成後,再次舉行大型的侵略活動。

大樹帶來希望和絕望
 我對這段歷史本來不太瞭解,來到這個戰爭紀念碑所在地,發現到來的除了很多本地學生,在園地內跑來跑去練氣以外,還有很多澳洲旅客。他們捧著一束花,很慎重地在紀念碑前哀悼,然後神情哀傷地把鮮花豎立在紀念碑前。

那時候還以為,他們紀念的是在山打根因為戰爭而失去性命的本土勇士,後來仔細翻閱了資料館內的陳述,才發現山打根和澳洲還真有一段淵源。

 被俘虜的兩千多名戰俘,被困在山打根的日軍基地裡,部分因為惡劣環境、缺乏幹淨水源和沒有足夠的食物,陸續死亡;有的因為經不起日夜奴役操勞而死,在絕望的境地裡,他們有的只可以倚靠在基地的大樹下望著綠葉過日子。

大樹在這件歷史事件中帶有多重意義,它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絕望的變身。希望在於戰俘在疲憊時倚靠在大樹下,圖得一點安慰和安全感;絕望的是他們自知無處可逃,把身上所有一切都埋葬在大樹下。從大樹下被挖掘出來的有錢包、項鏈、日記等。

後來,官方為了紀念這批盟軍對山打根的恩情,特別在紀念館的範圍內設立告示牌,把“大樹”在當時的歷史功用一一詳細闡明。

逾兩千勇士魂斷異鄉

 這批戰俘以三次行軍,被分批逼上蘭瑙,行軍中,多數戰俘都在途中死亡,只有6位成功逃出生天。在當地居民的幫助和隱瞞下,成功擺脫日軍的追捕。兩千多名盟軍在短短幾個月內,全部喪命途中,除了6位幸運的脫逃者。這三次的行軍分別在1945年1月到7月間進行,如果他們知道日軍會在8月潰軍,是否會咬緊牙根撐下去呢?

 歷史從來沒有如果。山打根卻會記得,澳紐盟軍曾經仗義出戰,來到這片土地,兩千多位勇士,魂斷於此。他們的故事,永遠記載在歷史上,讓世人用沈默的方式,惦記他們的義舉和以沈默的抗議,譴責戰爭的殘忍以及日本曾經在二戰時犯下的過錯。

 路經山打根,請轉個彎過來八裏的山打根二戰紀念公園,買一束花,放在紀念碑前,讓鮮花在風雨中呼喊,喊出一個個在風中逝去的,不知名的勇士們。

 致敬!

04/02/13--20:53: 心見聞.清明真義 在於追思

報導:方俊心

  馬來西亞華人重視清明節的程度不亞於農曆新年。為了這天拜祭時能夠全員到齊,上班族上學族往往需要請假,舟車勞頓,只為了給先人上個香。
 所謂“傳統節日”,最大的特點就是到了最後,人人都只是跟著別人教育我們的去做,但並不確切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還有為什麼這麼做。

 這樣的日子久了,最大的潛在危險是,“因為不知道它有多重要,所以它可不可以幹脆不要?”

 “視死如視生”,這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用意。先人已不在了,但是我們還是當他存在一樣,懷念他,祭拜他。

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相傳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後,回鄉想要拜祭自己的父母。連年戰爭使得墳地長滿了野草,墓碑破舊不堪,劉邦找了很久都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墳墓。最後,他從衣袖裡拿出紙張,撕成小片,對著空氣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我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那裡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他就把紙片拋向空中,果然有一片紙緩緩落在一座墳墓上。劉邦走近一看,那果真是他父母的墳墓。劉邦非常高興,馬上請人修葺父母的墳墓,往後每年的清明節都會前去拜祭。民眾也起而傚尤,遂形成了每年清明節要祭拜祖先的傳統。

 故事說得動聽,不過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嚴家建老師說:“故事太喜劇性,那時候不可能有紙。”

古人踏青日子

 清明節的來源到底是什麽呢?

 嚴老師說,清明節跟寒食節是有關係的。雖然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節日,但因清明節落在“春分”後第十五天,寒食節落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計算起來,兩者時間非常靠近,所以漸漸演變成合在一起進行的節日。“尤其是唐朝以後,清明跟寒食節就不分了。”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這時春節剛過,寒冷的天氣慢慢消退,天氣慢慢清朗,所以叫清明,是一種萬物整潔、清明爽朗的狀態。這個日子人們喜歡踏青(就是俗語稱行山、爬山),於是就順便上山拜拜。”日子久了,人們就慢慢養成在這天掃墓的習慣。

 至於寒食節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了。晉文公重耳為了尋找躲在山上的功臣介之推,決意放火燒山,誰知介之推寧死不出來,最後整座山燒光了,晉文公才發現介之推跟他的母親已抱著樹木被火燒死。晉文公非常內疚,於是下令把這天定為寒食節,每年的這天不能生火煮食,須吃冷食,或把食物提前煮好。

 嚴老師說,這兩個節日在唐朝之後結合起來,“演變成專門上墳掃墓的節日。”

每年補一次屋頂!

 掃墓是否有固定的“流程”要跟隨呢?什麽事情該先做?什麽事情不該做?

 嚴老師分享,通常掃墓時我們會先把墳墓周圍清理幹淨,接著若墓碑上的碑文字跡已模糊不清的話,需要給它重新上漆。“不過隨著時代進步,墓碑上的漆都能保存很多年,這一項工作已經漸漸不需要了。”

 再來,要做的工作是“拜後土”,也就是拜拜立於墓地旁的小石碑。按民間說法,“後土”是土地公或大地母親。這項工作完成以後,才可以開始拜祭墓主。

 拜祭時,要先在墓上“壓紙”。“有些人說這個是‘補屋頂’,就是一年過去了,祖先的屋頂要補一下。”語畢,嚴老師微微笑,“每個人‘補屋頂’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是用石頭壓,有些人用香枝插,並沒有統一做法。”屋頂補完後,就可以開始上香、擺祭品、燒冥紙了。

 比較值得註意的是放鞭炮的行為。“傳統上鞭炮是用來嚇鬼的。萬一先人被鞭炮嚇跑呢?”嚴老師語帶不解地說:“鞭炮是慶祝用途,那我們上墳是要慶祝什麽?慶祝先人過世嗎?”

視死如視生 緬懷先祖

 對現代人而言,其實清明節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家庭聚會,人們可以帶著食物去踏青,在祖先墳上野餐。說野餐一點也不過分,嚴老師說,他還看過有人到那裡搭帳篷的,搭了帳篷拜拜,然後在裡面吃東西。這麽做也無可厚非,因為馬來西亞的天氣實在是太熱了。

 不過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清明最重要的用意是“視死如視生”。雖然祖先已經不在了,但我們還是當他活著一樣,侍奉他。

 “所以,他生前喜歡吃什麽,我們去祭祖時,就會帶給他吃。就像如果他喜歡吃快餐雞,我們就會給他準備快餐雞。”

 嚴老師說,從情感上而言,帶祭品有它的涵義。它是一種緬懷之情,就像我們去探訪朋友親人,也都會帶上對方喜歡吃的東西。

 “另一種常見的食物是粽子,因為吃的時候會把粽子的繩子解開。繩子解開有兩層意義,第一個是象征解開心結,就是過去若跟先人有什麼不愉快的,就該解開了、放下了;第二個則是比較功利的,象征手頭鬆動,就是子孫生活過得好些。”

焚燒祭品剛剛好就好

 因著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又或者宗教關係,清明時燒香拜拜跟焚燒冥鈔的習俗變得有爭議。

嚴家建老師說,很多人誤解了燒香的涵義,以為燒香就是把祖先當神拜祭,其實不是。“香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他舉了個例子,就像人與人之間溝通要打電話,“如果我拿水壺,你拿電話,我說,我們就這樣溝通吧,你說能嗎?”

 至於焚燒紙祭品,嚴老師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第一個是看個人“心安與否”。

 “如果你看到別人燒,自己不燒,那你能心安嗎?如果不安,那你還是燒比較好。”

 再來則是從“習俗”角度看待。因習俗是約定俗成,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沒人能追溯當初為什麽要這樣做,因此這當中無所謂“應該”或“不應該”。

 “我覺得焚燒紙祭品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要太過分。”

 怎麽才算是太過分的範圍?嚴老師分享了一個網絡笑話。如果你想要燒iPad給祖先,那是不是也要燒它的電線?電線還不夠,就連整個電訊公司,像Maxis、Digi也要一起燒,不然iPad就不能用了。

 “傳統都是使用金銀紙,折成元寶形狀。各式各樣的冥鈔太多,可能祖先到了地府也不能夠使用,被告用假錢,”嚴老師幽了一默,又說,“不要太過火。不要燒到像山一樣高,凡事剛剛好就好了,過了就不好。”

骨灰撒海,如何拜…

 過去人們去世了大都選擇土葬,嚴老師說,那時的人對棺木的材質要求很高,越優良越好,因為他們希望過世後身體也能獲得保存。“很少人會選擇火葬。”

 不過,時代演進使現代人的觀念產生了改變,火葬已經成為身後事的選擇。有些人甚至在火葬後把骨灰撒進大海裡。

 問嚴老師,如果越來越多人這麽做,不就會使清明節漸漸式微嗎?因為都沒有墓可以掃了。那以後的人不就失去了尊敬先人、懷念先輩的傳統?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相信在馬來西亞不會這麽快,一天有墓園的存在,土葬就不會完全消失。”

 嚴老師建議,無墓可掃、沒有骨灰壇可以拜祭的人,要在家供奉祖先,清明節時自己在家拜祭,追思先人。

 “不過,你就少了一個picnic的機會咯。”聽起來,還是滿遺憾的。

Views: 3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