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7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2, 2024 at 10:25am

[文化菁英]

就戰後臺灣的文化菁英的形構而言,1949年國共内戰後随國民政府遷台的大批軍民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結構,也因此改變了其文化風貌。

以日語為上乘語言和西方文化為内涵的文化菁英,被禁止使用日語並強制推行國语運動,從而變成失語的一代。

旋即,國共戰爭失利,120萬軍民遷台,就社會空間位置而言,主要占居了大部分文化教育,以及軍事行政的上層的位置,以及全部國管事業的經濟生產單位的中上層主管,形成所謂「軍公教人員以外省人多」的事實。單調重復的戰鬥/軍中文藝,以及對祖國的懷鄉文學成為50-60年代的文學的主調。於是,一直到70-80年代持有上乘文化的社會群體,也就是在上層社會擁有文化資本者以外省群體居多,他們才是精緻品味的定義者,如昔日上海和江浙地區的錦衣美食的風格。然而,擁有經濟資本者卻未必是這些人,除了少敷的渡海的資本家(如遠東紡織等),大部分資本家不論大小,還是本省人居多。

於是,至少在戰後的20-30年間,很明顯的特有高經濟資本者,不見得是同時持有高文化資本者,他們及其子女會傾向外來的文化實踐或是回歸本土文化,反而對傅統中國文化較為陌生。

透過上述對人的社會分類以及對事物和文化實踐的社會分類之間的關係,即是在思考臺灣的文化形成,先思考社會結構空間裡不同群醴的位置取得及其變易,方能精碓掌握他們持有的文化資本樣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臺灣曾經歷殖民統治的社會,因此在討論臺灣的文化菁英時,應加上加入後/殖民的文化向度。上層社會的組成分子雖然沒有因日治政權的更替而改變,但整體臺灣的上流社會相對於日本人和日本帶來的西方文明卻降了一階,形成類似雙重殖民社會的文化形態。一方面臺灣菁英戮力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另一方面,又透過日語吸收西方的現代知識與思想。戰後臺灣文化菁英大洗牌後,以中國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外省族群盤據主要的上層社會的文化場域。兩批文化菁英在政治爭奪戰所留下的痕跡,也因此多少形構臺灣戰後整個文化的基本樣態。(引自台灣版 導讀邱德亮;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Comment by Suyuu on June 1, 2024 at 11:29pm


王鹤鸣·從家譜看炎黃子孫的尋根情結


註:王鶴鳴,研究員。國家「十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家譜總錄》主編。上海圖書館原黨委書記、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中華譜牒研究》、《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解凍家譜文化》等多部家譜專著。


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有濃濃的尋根情結:我從哪裡來?我的根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依據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這就是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房譜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親集團,以特殊的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世系圖錄,即記載始祖名錄,這是確認是否是家譜的重要標志。

一、家譜種類與沿革

中國古代家譜不僅名目眾多,而且種類豐富多彩,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此外,還有塔譜、布譜等。

三千多年來,我國家譜的內容、體例和功能,經歷了不斷豐富逐步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先秦:家譜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記載,已具備了家譜的基本要素,但較簡單。周代的《世本》,記載了遠古黃帝至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氏族、世系、遷居、名號等,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

漢代魏晉南北朝:家譜興盛,已出現譜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門閥勢力極度膨脹,官之升遷,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優劣,於是「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國家設譜局,出現審查機構,並出現譜學專家。

唐代:家譜發展,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打擊門閥勢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專門組織官員編纂《氏族志》,計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來顯赫的家族,列為三等。武則天掌權時,又組織人編《姓氏錄》,將武姓列為一等,再次打擊舊有的士族勢力。

宋代:轉折時期。家譜功能由「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編修方式由官修發展為私修;內容更加豐富;體例因歐陽修編《歐陽氏譜圖》、蘇洵編《蘇氏族譜》,創立新體例,人稱歐蘇體,成為後世修譜的基本體例格局,為家譜進一步發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礎。

明、清以及民國時代:家譜普及,私修家譜蔚然成風。清代康熙、雍正號召修家譜。家譜普及,浙、蘇、皖、贛、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續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數民族也仿效修譜。修譜成全民性的一項文化活動。

近50年:續修新譜。在海峽兩岸,台灣、福建等省較為突出,各省市均有。台灣近50年來,新修家譜約有六七千種。台灣2200余萬人,絕大多數來自大陸,近50年遭人為隔離,他們以修譜表達心向大陸回歸祖國的心願。福建新譜有數千種,其他省也有。福建新譜不少是海峽兩岸同一家族共同編修的。大陸修新譜已嘗試用新的觀點、資料、體例、方法來續修。這是群眾中自發興起的修譜活動。有利於弘揚中華歷史文化,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於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二、家譜內容

明清以來家譜,內容豐富,盡管編纂形式有不同,收載內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譜,大致包含以下內容:

(1)譜名:為明血統,防亂宗,譜名一般包含裡籍,如《韶山毛氏族譜》、《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包玉剛),有的還加編修時間、次數,如《同治九年進賢劉氏重修族譜》、《中湘陳氏六修族譜》等。

(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寫,也有名人撰寫,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闡明修譜的原則和體例,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如民國時有些譜凡例規定女子也入譜。原載:搜狐 2020-07-23 )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31, 2024 at 3:41pm

(4)遺像:刊載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遺像及贊語,諸如「秉性忠直」,「忠懸日月」等。

(5)恩榮錄:登載皇帝對家族中官員、親屬、烈女等的敕書、賜匾、賜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系等。

(7)族規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內容具體,包括忠君、孝親、祭祖、禁賭、財產繼承、約束婦女等。

(8)祠堂:記載祠堂建築圖案,修建經過、規模、地理位置,祠堂內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傳:記載始祖至撰修該譜時本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譜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往往佔到一部家譜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尋根的主要依據。

(10)傳記:又稱行狀、行述等,記載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主要事跡。

(11)族產: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莊、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

(12)契約: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分家等契約,賣買田地、房屋、鄰裡糾紛等文據。

(13)墳墓:包括墓圖、墳向(如乾山坤向),祖墳、各支派墳的地理位置,便於後人祭祖掃墓,「不忘祖先」。

(14)藝文:收錄族人著述、詩詞、奏疏等。

(15)字輩、排行、行第:記載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

(16)領譜字號:家譜嚴禁公開,內部發行,印數按家族房數決定,多餘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領家譜則按譜號領取,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並有記錄,到時檢查。

從上述內容看出,家譜具有以下特點:記載范圍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跡,本族人撰寫;記載內容的廣泛性,實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書;記載體例的多樣性,史、圖、表、志、傳,兼容並蓄。

三、家譜的價值

歷史上,家譜的編撰方式分為兩個時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譜主要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務;宋以後主要是私修,修譜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維護族權,為宗族睦族服務。當今時代,家譜作為歷史文獻,有多方面的價值。

開發家譜資源有以下幾方面價值:

首先是文物價值。存世的中國家譜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屬於珍本,現存最早的《仙源類譜》,系宋代內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鈔本,都具有文物的價值。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列為該書善本的家譜就有635種,實際上遠遠超過此數字,這些家譜均屬國家級文物。

其次是資料價值。著名史學家梁啟超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數量可觀的家譜,不僅對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興替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即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都能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如對稱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價值的資料即源於皖南徽商家譜。

再次,家譜具有教化功能。家譜中一般都載有「家訓」、「族規」、「家法」之類內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朴、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范,以及家譜中記載的很多志士仁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等,對促進現代文明建設也有積極作用。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是辨證的統一,現代文明建設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傳統文化也只有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才會有生命力。家譜中反映出來的優秀傳統倫理,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斗的結晶,它曾經對凝聚中華民族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對促進當代文明建設也必將起重要的激勵作用。

最後是尋根價值。家譜淵源和世系圖表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這是當代人尋根問祖的重要資料,而且只有家譜才能提供這些資料。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自1996年底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海內外的數萬名讀者,其中不少都是為尋根問祖來查詢家譜的。當他們從家譜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時,其興奮之情真是難以形容。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家譜尋根問祖,對於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原題:王鹤鸣·從家譜看炎黃子孫的尋根情結;原載:搜狐 2020-07-23 ;註:王鶴鳴,研究員。國家「十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家譜總錄》主編。上海圖書館原黨委書記、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中華譜牒研究》、《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解凍家譜文化》等多部家譜專著。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15, 2024 at 7:08am


陈明发博士:传承节庆的内涵

陈明发博士强调,相交于外国,我国在推广节庆旅游太过注重场面,忽略了传承节庆的内涵,导致外国游客无法体验这些节庆的价值,他们会因此不愿意再次回来过节。

“搞一个节庆,游客人数的多少只是次要,人们对节庆文化的认识有多深才是重点。”以台湾为例,鹿港盛大的妈祖诞辰,游客只要到街上走走,当地人很多都愿意和游客分享节庆背後的故事。

他笑言:“大马人也愿分享,但主要是分享美食,较忽略节庆故事和精神价值。”我国很多节庆看来只是在取悦游客,兴致勃勃的游客最终感受到自己参与了节庆的气氛,却对节庆认识不深。


谈及官方角色,陈明发直批:“大马当局利用节庆带动旅游,只在意吸引了多少游客,节庆文化内涵却不是他们在意的。”

他说,官方甚至將一些族群的节庆当作亲民活动,在庆典上发表冗长演说,忽略乡土庆典仪式,违反节庆意义。每个节庆应都能释放人民力量,体现全民共欢气氛,自然能吸引游客到来。《东方日报》《东方议题》特写 22-02-2011 )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3, 2024 at 10:06am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彼此相矛盾,這正是一個民族的聰明之處。

我們的時代喜歡沈溺於善感的深情和觀念的暗示,為此卻犧牲了形式美,這是缺乏真正的修養之特征,反不如蠻族之醉心於華麗斑斕的色彩。


在這樣的一個機械的世界,除了我們自己和人性偏見以外,我們就不知道有任何價值因素。拋棄了意識、感覺,我們就拋棄了一切可能的價值。


過去豈能是累贅?未來怎會是一張可以任意塗抹的“好做畫”的白紙?


美是一種價值,也就是說,它不是對一件事實或一種關係的知覺;它是一種感情,是我們的意志力和欣賞力的一種感動。人的審美都是主觀的。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24, 2024 at 8:29am


重建林明圖書館

彭亨州團結、旅游與文化行政議員梁耀雯表示,州政府會致力於協助林明民眾圖書館的重建,重展甚至超越昔日的輝煌。

她說,林明早期的華人礦工歷史是不可被否認的史實,也擁有非常好的特色來推廣林明旅游,是彭亨州的重點旅游區之一。

「在團結政府的領導下,更多歷史的多元面貌將被逐漸呈現。」

梁耀雯日前訪問林明民眾圖書館臨時辦事處並進行深刻交流;隨後一眾人前往重建新館所地點實地考察。

該館理事會主席周益仁在交流會上致詞時表示,只要心手相連、群策群力,深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嶄新的圖書館將屹立在林明的土地上。只要我們透過圖書館講好屬於林明的故事,那麼礦工兒女的精神將永續傳承!

重建委員會主席拿督陳智耀指出,重建計劃現已進入重新啟動籌募基金的階段,接下來的籌款宴會預計9月30日(星期六) ,關丹皇家御廚大酒家舉行,主題暫定為「把歷史的根留下來:重建林明民眾圖書館」。

新新村創辦人蔡依霖表示,重建林明圖書館的精神,讓人感動,新新村串聯結合不同專業的朋友,如窩工房加入建築設計工作,相信未來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協力,讓圖書館早日重建。

「林明圖書館重建的當代意義,不僅是讓後人認識世界最大的地下錫礦場,重建的林明圖書館在設計上融合了采礦產業的元素,必將成為未來林明文旅的新地標。(原題:梁耀雯:超越昔日輝煌 彭亨政府助重建林明圖書館,2023年06月12日 南洋商報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16, 2024 at 7:52am


锦绣中国年|在马来西亚体验别样年味


耳边是“恭喜发财”的歌曲旋律,街边建筑装饰着金色长龙,身边走过身着汉服和唐装的游客……中国农历龙年春节期间,这些常见于中国不少地方的场景,也出现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吉隆坡浓浓的中国年味与中马两国实现互免签证关系密切。中国此前宣布,中方自2023年12月1日起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6国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马来西亚随后也宣布,2023年12月1日起,马来西亚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的便利措施。

正因为两国签证便利政策的实施,在马来西亚生活的中国留学生朱玉洁选择邀请远在中国贵州的父母来马旅游,一家人在国外团圆。这个春节,在北京读书的刘子钰也带着妈妈来马来西亚过年。刘子钰告诉记者,有了免签便利政策,入境过程非常顺利。

马来西亚媒体形容,中马互免签证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副主席杨顺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龙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选择马来西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意愿显著上升,吉隆坡、马六甲、沙巴州、云顶高原等都是热门目的地。春节期间,马来西亚一些酒店的入住率超过90%。

同程旅行近期发布的平台数据显示,吉隆坡是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热门出境目的地之一,广州-吉隆坡航线首次进入中国热门国际航线前五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春节前新增的北京至吉隆坡直航也备受出行旅客青睐。

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介绍,春节期间,到访马六甲、尤其是鸡场街的中国游客超出预期。很多中国游客选择在马六甲吃年夜饭,这在以前比较少见。“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加当地旅游收入有重要作用。”

颜天禄还注意到,自免签政策实施后,“自由行”游客数量增加不少。“除夕夜鸡场街倒计时活动的参与者中,大约三成是中国游客。他们与当地人一起迎接龙年到来。”

马来西亚政府也希望中国游客出境游带动马来西亚旅游业复苏。农历除夕,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到马六甲鸡场街参加活动,与当地市民和游客一起感受浓浓的春节氛围。大年初一和初二,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长张庆信专程到吉隆坡国际机场迎接中国游客,并为他们带去纪念品。

从高楼林立的吉隆坡到历史名城马六甲,到访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在旅行中迎接新春到来,在熟悉又新奇的体验中收获别样年味。(2024-02-14来源:新华社吉隆坡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汪艺·许馨予报导


泰国上周迎来近20万中国游客

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素妲婉13日公布了2024年2月5日至11日春节期间泰国的旅游情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这期间入境泰国的国际游客达872235人次,较前一周增加102227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最多,达194275人次,较前一周增加了38%,高于此前预期的17.7万人次。

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素妲婉13日公布了2024年2月5日至11日春节期间泰国的旅游情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这期间入境泰国的国际游客达872235人次,较前一周增加102227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最多,达194275人次,较前一周增加了38%,高于此前预期的17.7万人次。

素妲婉表示,今年以来赴泰的国际游客数量已达438.5万人次,排名前三位的游客来源国分别是中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预计2月12日至18日期间,外国游客数量将持续增加,春节假期结束后将逐渐恢复正常水平。(2024年02月14日;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0, 2024 at 12:53am


新山文化園林:「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轉身

新山哥文茶「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改名為「新山文化園林」,不僅僅是名字的更改而已,其意義還在於:擴大與提升了它的功能與利用的價值,而不變的是,自1947年1月17日至今,它一直是一座歷史記憶的豐碑,讓人永遠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曾在新山犯下的滔天罪行。

改名的建議及後來的改造,是2001年9月6日,在園中舉行年度秋祭之後發生的事。當天,園中齊集了新山98個華團,拉布條,燒芻像,抗議日本軍國主義者蓄意篡改日本教科書,合理化其侵略罪行。

這是墓園開幕後,54年來,最大型的一場抗日大集會,意義非同凡響。

改名的倡議人與推動者,正是我國著名相聲大師已故姚新光先生。他登高一呼,即刻獲得熱烈響應。

這是新山中華公會轄下的一個單位。不過,在易名之前,除了每年兩場春秋拜祭活動外,沒人來過,加上因欠缺專人管理,致野草叢生。許多老新山都不知道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一個墓園。

易名與改造後的文化園林,面貌煥然一新。園中的花樹,重新種植與整修,加添巨石,增設錯落其間的步行道及桌椅,對外開放,成為人們晨早步行及練功的好去處。

同時,配合華族傳統節日,定時在園中舉行名堂各異的活動,如「金秋園林會」、「粽香會」等等。

真要謝謝已故姚老當年的付出與努力。

如今,在新山中華公會園林組管理下,依然呈現其活力。每天開放,晨早時分,總有人在園中進行活動。一年兩場的春秋拜祭,從未中斷,有時也開展一些節日活動,而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歷史記憶的所在地,常是追憶及緬懷抗日史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團體、單位,總會到的一個地方。

2009年2月8日,一支來自日本的和平腳車隊曾聯袂到文化園林訪問,並在公墓前致祭,由此可見,日本愛和平者,大有人在。

近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就到園中拍攝以著名抗日領袖陳嘉庚為生平事跡為題材的10集紀錄片《閩南望族》。

(原題:新旧对照:新山文化园林的由来,来源:14.8.2015星洲网·地方)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8, 2024 at 5:49pm


團結部長:探索布秧谷歷史,馬中辦義淨國際大會

(布城16日訊)配合馬中建交50周年,馬來西亞將與中國主辦「義淨國際大會」。

團結部長拿督艾倫達干說,這是馬中建交50周年之際,我國與中國政府開展的吉打布秧谷(Lembah Bujang )歷史項目。

落實7項議程

「布秧谷具有其歷史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他今日在部門集會上發表2024年新年獻詞時,公布團結部今年將落實的7項議程。

這些分別為加強社區睦鄰計劃(KRT )、欣賞國家原則、培養對國家遺產和文化的興趣、推動國家數字議程、加強印裔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大馬為志願者樞紐,以及增進不同宗教間的和諧。

在第3 項議程「培養對國家遺產和文化的興趣」中,團結部同意大馬博物館局落實數個項目,包括國際博物館節、博物館過夜活動和義淨國際大會。

義淨曾訪布秧谷

據資料記載,吉打布秧谷是東南亞最古老的文明,歷史可追溯至公元2至3世紀,比公元12世紀的柬埔寨吳哥窟和公元9 世紀的印尼婆羅浮屠更為悠久。

公元7世紀,唐朝的義淨法師到過布秧谷,其文獻證明發掘出土的古熔爐及冶鉄技術,在當時已相當發達。

儘管已被認證為東南亞的最古老文明,布秧谷也曾在2013年計劃申遺,惟10年過去了,大馬國家文化遺產局認為,布秧谷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考古研究,以支持其「突出的獨特價值」(OUV )。

另外,艾倫達干說,從今年開始,在欣賞國家原則的議程中,國會議員必須在會議開始前宣誓國家原則。

漢文化中心:終獲重視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指出,這項「義淨國際大會」既是配合馬中兩國建交50周年紀念,也是國家級慶祝活動之一。

「漢文化中心近10年推動『義淨文化』,終於獲得中馬兩國的重視,讓義淨成為新時代海絲文明互鑒第一人。」

重組部門招募更多官員

艾倫達干說,由於人手短缺,團結部正研究屬下各部門重組和改組的建議書,以提交給公共服務局儘速審核。

他指出,所有機構目前正收集相關的信息,以做進一步的討論,以確定各邦州和縣的實際人手需求。

活動框架提交內閣

「我們已申請重組團結部,這不僅是要求更多官員,也是為了應付今年計劃的重點項目。我們也規劃了部門及睦鄰地區層面的活動清單。

「在獲得所有信息和組織結構後,我們需要把活動框架提交給內閣。」

分4部分擬團結指數

政府今年將以大馬半島、沙巴、砂拉越和全國共4個部分來擬定國家團結指數研究,以了解這4個部分的具體團結指數。

艾倫達干在較後的記者會上說:「我們已有2個團結指數,通過各種數據來衡量我國的團結程度,今年會再展開一次調查。

他也提到,與和諧指數和幸福指數不同,團結指數的重要性在于衡量團結的方式。

「我們有各項指數,比如和諧指數和幸福指數,相對之下團結指數相當複雜,必須要有統計分析。抽樣數據的收集方面,也需要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 (2024年01月17日南洋商報) [延續閱讀: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1 》:布秧谷密碼]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3, 2024 at 6:57pm


Historical Penarikan Portege river expedition takes participants down ancient traders' route

Excitement was written all over the face of Muhd Afiq Anwar Jafriddin (insert) as he waited patiently to join an expedition to journey down the historical Laluan Penarikan (Penarikan Portage), a route of which Malay traders since ancient times have plied to travel between Melaka, Negri Sembilan, Pahang and Johor. Pic by NSTP/ Muhd Asyraf Sawal

PEKAN: Excitement was written all over the face of Muhd Afiq Anwar Jafriddin as he waited patiently to join an expedition to journey down the historical Laluan Penarikan (Penarikan Portage), a route of which Malay traders since ancient times have plied to travel between Melaka, Negri Sembilan, Pahang and Johor.

The 20-year-old college student said that being part of the expedition will be an eye-opener for him as he will be discovering a 600m land route that allowed boats be carried over land from Sungai Serting in Pahang to Sungai Jempol in Johor, and vice versa.

For over two millennia, travellers and traders using the rivers have utilised the short cut over the land route to travel between Sungai Serting, which flows down to Sungai Bera and Sungai Pahang in Pahang, and Sungai Jempol which flows into Sungai Muar, which traverses from Negri Sembilan to Johor.

"History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appreciated by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neration.

"This appreci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now during the fast pace of modern life," said Afiq, a native of Johor Baru, who is currently studying at Kolej Kemahiran Tinggi Mara Ledang, Johor.

Another history buff, Nurul Izzatie Mohamad Noorazwan, 20, said she regarded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relive the lives of those who used the route to travel between the four states in olden times. In Form 5, she said, history was her favourite subject.

"This expedition is a way for us to relive the days of yore when men and women took the river journey by utilising Laluan Penarikan.

"I am excited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from back then," said the student, who is studying Diploma in Information System Administration at Kolej Yayasan Pahang, Kuantan.

Afiq and Izzatie were among some 45 participants present at the jetty at Sungai Pahang here today to join in the expedition, which began in Muar Melaka on Sunday.

The participants from all four states boarded several boats to undertake the river journey that is linked to the Penarikan Portege.

Among the places they will be travelling to are Bukit Ibam, Rompin, Olak Sepam, and Muar, before wrapping up their journey at Sungai Duyung, Melaka on Friday.

They were waved off by Melaka Chief Minister Datuk Seri Idris Haron and Pahang health, human resources, and special duties committee chairman Datuk Norol Azali Sulaiman.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Idris said the expedition, which is a joint effort between the four states seeks to deepen the youths’ appreciation for history.

"Youths have romanticism for history, which can naturally give birth to love and patriotism for the country," he said.

He said the expedition can boost tourism in all four states as it can spark interest in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he Penarikan Portege which facilitated the growth of early civilization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He added that they also plan to compile a book based on facts gathered from the expedition.

(October 3, 2017 https://www.nst.com.my)

https://www.nst.com.my/news/nation/2017/10/286969/historical-penari...)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