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8, 2023 at 10:07am


永新華多元發力解鎖非遺新經濟4.0版本·全面擁抱萬億産業


永新華帶領非遺正式跨入4.0非遺新經濟時代,以數字、科技、産業和資本全面構建非遺生態體系。在永新華多年的堅持和探索下,非遺逐漸裂變融入大衆日常生活,從傳承人孤獨地維系非遺技藝到非遺爲核心的國潮爆紅,非遺的發展勢頭已是天翻地覆地巨變。而永新華恰是打響這場“非遺翻身戰”的重要引領力量。

站在當下回望非遺傳承和保護之路,非遺的發展已經走過荒野,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其中,永新華帶領非遺刻畫出的四個發展時代尤爲清晰。

從1.0時代的非遺文創到2.0時代的匠心匠藝,再到3.0時代的非遺産業化,永新華逐步構築起一個相對完整,具備內生動力的非遺發展生態,覆蓋非遺創新聯盟、非遺體驗園、線上商城等,更重要的是非遺開始零距離面向大衆。

但同時,傳統文化等待重啟的規模不斷增大,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對非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總數達到42項,成爲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非遺如何更好地跟更貼近時代發展的領域融合?如何讓非遺獲得更好地自驅動力?如何藉力資本力量助推非遺傳承和保護?

永新華開創3.0非遺産業化時代後,又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獨具永新華特色的非遺新經濟4.0版本應運而生。

在永新華首創的非遺新經濟4.0版本中,數字、科技、産業和資本等最前沿的行業和模式都被深入糅合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中,以多渠道多行業的發展動力實現非遺産品化、渠道、用戶體驗和競爭力的全面提昇,真正構建起非遺生態體系。

非遺新經濟4.0版本將掀起萬億級市場的發展巨浪。《中國非遺及其産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國非遺産業規模突破1.4萬億,且發展勢頭強勁。

從非遺1.0到4.0新經濟版本,永新華堅持不懈爲非遺傳承和保護探尋新路徑,挖掘發展新動能,在非遺發展鏈條上發揮價值能量,永新華已經成爲非遺傳承發展路徑上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同時,永新華非遺新經濟4.0版本也將重塑非遺領域,爲非遺發展帶來新方向和新思路。(來源:財訊網 2021-12-30 )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3, 2023 at 9:25am


客家福建釋前嫌大伯公無籍貫之分

一句“大伯公不再有客家人和福建人之分”,檳州華社歷史上不同籍貫人士之間百年矛盾,頓時烟消雲散。

丹絨道光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會長胡茂梁週日(1月3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特別宣佈以後檳州不再有客家人大伯公和福建人大伯公之分。

信奉大伯公的檳州不同籍貫人士,在此之前已有冰釋前嫌的共識。

破120年紀錄海珠嶼參加遊行

較早時,設於市區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的寶福社早已宣佈,他們每逢虎年,即每12年舉行一次的“大伯公香花車大遊行”於來臨的大年15舉行,海珠嶼大伯公廟這次破過去120年的紀錄,有史以來首次派出花車參加他們的大遊行。

大伯公也叫福德正神。人們相信大伯公經常化身爲老虎,故老虎也叫大伯公。本頭公巷大伯公每逢虎年出遊,是檳州華社的一大盛事,可是作爲檳州大伯公信仰源頭的海珠嶼大伯公廟,卻從來不派花車參與其盛。

比如來臨虎年大遊行,至截稿時爲止已有56個團體報名參加,可見檳城人對它的重視。海珠嶼大伯公過去從不派花車參與出遊,這次則破天荒參加,其實就是這兩個信仰大伯公的社群言歸於好的跡象。

爭海珠嶼大伯公廟擁有權
百年官司客家人勝利

檳城的客家人和福建閩南人之間的嫌隙,須從海珠嶼大伯公廟是早期華人秘密會社歃血爲盟地點的歷史因素説起。它原本是不同籍貫人士共用的地方,後來發生了擁有權之爭。

100年前雙方的官司,最後打到了英國倫敦樞密院,最後的判決是客家人勝利,不過必須讓福建人於每年的年十二至年十五使用海珠嶼大伯公廟,進行請火預測經濟儀式。

有句話説“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福建閩南人的大伯公誕落在農曆正月15,而客家人的大伯公誕是農曆二月十五日。而,海珠嶼當地華人的大伯公誕爲八月十五。

各籍貫人重視請火儀式

中國福建也有客家人,福建主要的族群閩南人每年年15晚在海珠嶼大伯公廟進行請火儀式,並以燃燒的香頭火勢預測來年檳州的經濟和全國經濟運程。

這項預測經濟走勢的儀式,受到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各籍貫人士重視,前任首席部長敦林蒼佑更是特別重視它,原因是它關係到民情反應。

由於福建閩南人大伯公請火預測經濟太過轟動,許多不知就裡的人還以爲它是閩南人的神廟。

海珠嶼大伯公廟後山,良好的保存了本地最早的大伯公張理墳墓。張理本身是客家人,人們向來認爲南洋華人“發明”的“唐番土地神”大伯公就是張理。

後來學者髮現印尼擁有比檳城開埠史更早的大伯公廟,推翻了張理是南洋大伯公源頭的論調。或許,隻能説張理是馬來半島最早的大伯公。


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
內設4兄弟組織

位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的雙層廟宇建於1850年,內設4個兄弟組織,即同慶社、寶福社、清和社和福建公司。

它的前身是1844年成立的秘密會社建德堂,即俗稱大伯公會的總部。

人們都知道它是福建人的大伯公廟。它見証了檳城福建籍貫人士的奮鬥歷i程,是1867年檳城大暴動的重要曆史現場。當年8月,檳城經曆了10天的大暴亂,導緻3000人傷亡。

建德堂匾額刻無頭人像

檳城大暴動涉及華巫印三大民族,當年敵對的雙方,卻是如目前的國陣和反對黨聯盟般,各自包含三大民族。以福建籍貫人士爲主的建德堂,聯合了友族的紅旗會,而大火並的另一方是與友族白旗會結盟的廣東人爲主秘密會社義興公司。

建德堂黨徒在火並之前,會先在神廟的總部拜祭“血腥大伯公”,這尊大伯公金身目前仍在廟裡接受信徒的香火。

另一件見証曆史的文物,是曾經成爲禁品的建德堂匾額。它上麵雕刻的無頭人像,其實是紀唸在火並犧牲的領袖和黨徒。

平章堂化解檳華社內哄

雙方大火並的結果,催生了通過廣福宮,即俗稱的觀音亭進行調解的平章堂,成功化解了檳榔嶼華社的內哄。平章堂便是如今的華社最高機構檳州華人大會堂前身。

檳榔嶼華社互相拚殺的曆史成爲過去,大矛盾去除了,一些背負沉重曆史包袱的小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大伯公的客家人和閩南人之分。

或許是大伯公顯靈,在屬於祂的虎年,讓華社的這一樁宿怨化爲烏有。(1.2.2010 地方 - 大北馬 | 星洲網)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21, 2023 at 1:51pm


重聚人氣,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多家華團到訪華人老街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道,馬來西亞馬六甲56個華團及企業2021年3月13日傍晚浩浩盪盪到訪雞場街文化坊,爲雞場街振興計劃掀開熱鬧的頁章,使寂靜已久的文化坊重現人氣。

在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邀請下,鄉團、宗祠、會館、廟宇、組織和企業代表齊聚雞場街,以實際行動爲商家和小販打氣。

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副主席顏天祿表示,隨着甲州已進入複原期行管令,雞場街自1月10日起被迫暫停營業2個月後,今已恢複營業。此次獲得甲州逾50個社團組織以及熱心企業拉隊到訪觀光,展現了“馬六甲人支持馬六甲”的精神,身體力行助力老街振興計劃。“由於疫情影響,許多商家小販無法營業,失去收入,然而雞場街是重要的華人堡壘區,所以在麵對這樣的危機時,我們要衆誌成城,團結一緻來振興老街。”

他説,雞場街文化坊自創立迄今已有20年,這些日子有賴各界人士包括當地社團組織以及熱心企業的支持與配合,將這座老街區打造成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地標之一。

馬六甲海南會館副主席黃守群表示,雞場街文化坊需要文化的元素,所以會館鄉團活動及舞獅表演肯定爲文化加分,可以跨州或跨國後,雞場街肯定會恢複繁榮。他希望會館鄉團也繼續帶動文化活動,“譬如海南會館之前每逢週末都有的排舞活動,是民間文化之一,也是遊客到來希望感受到的風土民情之一。”

首飾業者陸宇培表示,雞場街有舉辦這類活動肯定可以帶動人氣和熱鬧氣氛,也緩和業者沮喪已久的心情。

海南會館理事李際經表示,此次華團到訪觀光,加上舞獅表演的文化習俗活動,讓市民有參與和觀賞的機會,髮揚和傳承文化之餘,也可以喚醒大家對雞場街的記憶。(2021-03-15)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11, 2023 at 1:41pm


习近平讲故事:久久不见久久见


仲春时节的海南,山青海碧,日暖风轻。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各国嘉宾汇聚一堂,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海南有一首民歌唱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天,有机会在此同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

背景资料: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黎族聚居区的民歌,歌词婉转、深情,旋律美妙、动人,是琼州大地广为传唱的经典。

这首歌是由有着“海南王洛宾”之称的谢文经在海南民间采风时创作的。

据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广东民族歌舞团民歌歌手谢文经,与李超然、陈元甫、韩应畴、潘克等人组成音乐创作组,深入海南黎村苗寨采风。在那个没有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年代,他们通过民间歌手的心传口授,一句一字地跟着学唱、记谱,再进行改编创作,最后再搬到舞台上唱,或者灌制唱片。

1979年,谢文经再到五指山市水满乡采风,当地民歌手王贵安看到他非常热情,拍着他的背说:“呀,文经啊,你来了,真是久久不见久久见哦。”谢文经脱口而出接话道:“久久相见才有味嘛!”远处是巍峨的五指山,近处是久久未见的好朋友,谢文经被这一美好瞬间所打动,于是便有了创作这首歌的灵感。

1986年,谢文经在首届“三月三”节庆活动中清唱这首歌后,这首歌迅速得以传唱。在海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在节庆活动和日常劳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民歌。至今,这首歌仍然是介绍海南音乐文化的窗口之一。(2018年04月12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歌词全文

久久不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妹哎
见到阿妹心欢喜 阿妹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哎
见到阿哥心欢喜 阿哥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阿哥(妹)哎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10, 2023 at 2:05pm


贺璐阳:非遗手造走进蛤蜊节青岛
·
展示渔盐文化丰富内涵

挖蛤蜊、逛大集、品美食、赏非遗……活力城阳之“蛤蜊・潮” ——第十七届青岛城阳红岛蛤蜊节正在火热进行,优美的海岛风光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赋予本届蛤蜊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非遗展示体验项目更是让游客感受到了当地渔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届蛤蜊节于5月28日至6月5日在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西南岛)举办,其中,通过深度整合城阳产业与资源优势、民俗文化,创造性推出“美得城阳”(Made in Chengyang)作为城阳的对外宣传IP,主要用于推介本地的农副产品、制造业、民俗非遗等,并通过现场展示、一系列的美育公教活动,助力本土农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挖掘与传播在地文化,提升地域文化自信,推动在地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创新呈现 老手艺遇上新时尚

起源于胶东地区的“喜盒子”是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其谐音“和合有子”,在当地也叫“小礼盒子”,是胶东人家婚嫁时必备的用具。上世纪80 年代前,“喜盒子”是当地姑娘结婚时少不了的一件嫁妆,娘家人要请本地的“伎俩人”帮忙糊一对“喜盒子”,结婚时,里面放上镜子、梳子、点心、糖三角等,再压上一对鱼榼花,寓意着甜甜蜜蜜、年年有余。“喜盒子”的制作工艺复杂,先要用柳木片弯成圈,再用旧席子做顶盖和圆底,然后用旧报纸和布片进行裱糊,糊好了彩纸,就开始剪“盒子顶”“盒子边”,就是创作剪纸,粘贴在盒盖和盒边上,剪纸的纹样一般是龙凤呈祥、喜上梅梢、双喜临门、福在眼前、连年有余等,以黑色剪纸居多。最后把给喜盒子扎上大花包袱皮,一件作品才算最终完成。

“喜盒子”的传承人郝青青是土生土长的红岛人,参加过多届红岛蛤蜊节,而今年的蛤蜊节让她感觉焕然一新,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充满了青春和活力,这也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今年这个年轻、时尚的蛤蜊节,不仅是让大家了解我们这项老手艺,也让我们手艺人去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创作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作品。” (2022-05-31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芮;见习记者、何欣怡青岛报道)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10, 2023 at 2:02pm


(續上)互动体验 让渔盐文化代代相传

本届蛤蜊节的“美得城阳”市集不仅邀请了城阳区特色非遗手工艺品进行现场展示和售卖,还专门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市民游客亲手参与制作,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古代山东海盐的主要产地之一,红岛地区的居民们一直崇尚渔盐文化,至今有着拜祭渔祖和盐宗的习俗。这两位祖师爷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略显陌生,但对于世世代代以晒盐、捕鱼为生的红岛人而言却是再熟悉不过。

据《易经·易辞下》篇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做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据考证,中国渔业发源于炎黄时代的东夷部落,部落首领郎君氏在胶州湾北部教人们结网造船、出海捕鱼,被后人尊为“渔祖”。传说中,渔祖郎君氏曾在红岛的海滩上结出第一张渔网,而盐宗夙沙氏则在这里煮海为盐。

“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嘛织渔网……”一身蓝底白花渔家姑娘装扮的王竹红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每当织起渔网,她总忍不住哼起这首熟悉的歌谣。在蛤蜊节渔网编结体验区,细长的梭子在她手中灵活地翻飞,绿色的渔网一点点展露出它的模样。“小时候七八岁就在家里帮忙织渔网,那时候经常晚上点着煤油灯织,家里父辈们都外出打渔,留在家里的妇女小孩就要忙着织渔网。”这样的生活景象,是老辈红岛人的儿时记忆。如今,渔网早已实现机械化制作,用梭子穿针走线制作渔网的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想让更多的小孩子了解这门手艺,知道先辈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个不能忘。”

在木板年画体验区,游客亲手体验涂墨、铺纸、拓印的传统年画制作过程。这些木板年画的图案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完整展现了青云晨钟、虎首古洞、东山晨曦、千佛观雪、万丈远眺、西岭归帆、草场银海、鹰嘴听潮的“红岛八景”。体验区负责人说,“老人们对红岛八景都比较了解,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得比较少,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让参与的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也更好地宣传了我们红岛宜人的风光。”

渔网编织和木板年画体验项目都来自国家级AAA级景区韩家民俗村。这个新兴旅游度假景区以深耕民俗风情、追溯历史渊源为主要特色,其中的渔盐民俗文化展厅通过一幅幅壁画将一幅壮阔的渔民生活变迁史展现在人们眼前。

两小时售罄 舌尖上的城阳受欢迎

产自城阳的各类非遗美食也汇聚在本届蛤蜊节。省级非遗老字号鑫复盛周钦公流亭猪蹄传承160余年,肉质筋道、香而不腻。上马一卤鲜保留着地产海货的原滋原味,让人回忆起童年的味道。上马花饽饽精制细作,着色不粉不浓……一个个传统美食勾动着饕客们的食欲。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9, 2023 at 9:01pm


马来歌谣Dondang Sayang列世界非物质文遗

(马六甲30日讯)马六甲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申报成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24个缔约国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本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国际会议中心(SVICC)召开的第13届会议,并于昨日宣布Dondang Sayang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州文化表演

Dondang Sayang马来传统歌谣是于去年3月31日,由国家文物遗产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申报,并交由该委员会审核及讨论是否符合资格。

出席该会议的大马代表为国家文物遗产局总监再纳伊布拉欣,其他成员还包括甲州旅游、文化及文物行政议员拿督贾拉尼、马六甲博物院机构总经理拿督卡米斯。

大马代表团在会上见证该委员会在宣布这项消息时感到高兴。贾拉尼在会上致词时表示感谢,并强调将大力宣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来传统歌谣是甲州马来人、峇峇娘惹、葡萄牙后裔及遮迪后裔的传统文化表演之一,歌词内容不仅限于爱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在吟唱会时会弹奏乐器加上简单舞蹈动作。

马六甲博物院机构今年内透过旅游及文化部的拨款,与推广文化相关单位,在州内多间博物馆举办超过10场的马来传统歌谣表演,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欣赏。

15世纪爱情民谣

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起源于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统治时期,在葡萄牙统治时期也仍盛行。

通常由一对男女即兴对唱,因此也是爱情民谣,主要结合诗文与音乐来进行创作。

所使用的乐器为马来传统及西洋乐器,包括小提琴,锣和2或3个单面鼓(rebana)

歌词内容不仅局限于爱情,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吟唱时可配合音乐节奏起舞。(原載:2018年11月30日 东方日报

Comment by Suyuu on May 9, 2023 at 8:10am

霹靂建造行百年慶

(吉隆坡18日訊)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將於9月在怡保舉行魯班文化節、花燈文化展覽、建築機械商展會長及百年慶宴,預計每日吸引千人參與其盛。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秘書兼籌委會總策劃辛富明說,魯班文化節將於9月15至17日上午9時至傍晚6時,在育才國中舉行,展示與推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術。

他說,至於花燈藝術展覽,則從9月1日至30日傍晚6時至晚上10時,在怡保育才國中舉辦;而建築機械商展會定於9月15日至17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在育才國中舉辦。

另外,9月16日上午6時至9時,該總會將在怡保萬裏望升旗山舉辦馬來西亞日登山活動,預計有2000名學生參與。

辛富明昨天在該總會總部召開記者會,指該會9月份活動滿滿。

他說,9月16日下午2時至5時在深齋獨中舉行霹靂建造行之百年慶午宴;17日上午9時至中午12時在怡東大酒店舉行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常年大會。

該會將於下個月到中國長沙參與商展取經,也會到山東魯班紀念館洽談文物租借及後期的魯班紀念館設立。

「我希望在一個月把上述活動的全部攤位、登山名額、午宴的150個桌席賣完。」

此次系列活動的協辦及贊助單位包括霹靂中華大會堂、霹靂中華總商會、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霹靂水喉公會、霹靂建築商公會、怡保育才國中、深齋獨中、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馬來西亞建築商總會、山東魯班紀念館、山東省建築業協會、怡東大酒店及法國酒店。

出席者有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梁乾強、名譽顧問拿督謝祚永、王明聰、法律顧問拿督黎永威、第二副會長梁萬利、 政府事務咨詢委員會主任符績理、霹靂建造行會長李裕坤、雪隆建造行主席蔡漢龍、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副秘書長劉偉俊、財政吳鈺訢等。

總會網頁啟用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黃東春說,該總會網頁(https://umca.org.my/ )即日起開始啟用,方便宣傳及推廣建造行業,同時為業界提供更多交流與合作機會的便利,希望會員善用。

他也提到 ,上述大型活動是由全國20間建造行屬會協辦。


商展料上千業者參與

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主席兼籌委會建築機械商展會主任梁富耀預料,商展會吸引上千的建築業者參與。

「希望商展會吸引各建築廠商、海外機械廠商參與和諮詢,尤其是最新的建築機械和設備,高質量的建材及最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燈會主題「百年傳承」

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副主席鄭翰聲透露,此次燈會主題為「百年傳承,璀璨未來」,由中國、臺灣、本地百種花燈組成,主題燈區包括西遊記、海底世界、阿拉丁神燈等。

他說,燈會將展示傳統和現代化花燈,也有系列講座、文化交流、工藝展示等,展現霹靂建造行的百年歷史、創新精神及未來發展潛能。

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山城魯班百年宴,同歡國慶鬧中秋「的宗旨是歡慶國慶日、中秋節、慶祝馬來西亞日、弘揚愛國精神、魯班文化、各民族美食文化、促進民族親善和睦、融合多元民族文化。

(原題: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慶 建造行聯總9月辦多項活動;原載:2023年04月19日南洋商報;图说: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代表出席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記者會。前排左起李裕坤、梁乾強、蔡漢龍、梁萬利、黃東春、辛富明、梁富耀、鄭翰聲、王明聰及黎永威。)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1, 2023 at 9:14am


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


摘要:
旅遊吸引物兼具客觀和符號的雙重屬性。節慶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本文從符號學視角出發, 采用紮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廣州廣府廟會為研究對象, 探討組織者視角下的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機制。研究發現,節慶吸引力、節慶的組織管理、節慶的策劃理念和節慶場景構成節慶旅遊吸引物符號化生產的基礎、路徑、思路和內容。具體而言, 節慶組織者基於對節慶吸引力的理解, 通過調動多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建立清晰的組織結構,組織和管理符號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秉承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文化創新、緊跟國家戰略、順應時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劃理念, 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節目表演、創意互動、美食小吃、商貿展銷、人員服務、輔助設施和節慶氛圍所構成的節慶場景, 該場景濃縮了節慶文化內涵,其靈活多樣、可塑性強,組織者可不斷調整以形成節慶文化的獨特性, 從而增強遊客的體驗感。(李靜, 戴光全〈組織者視角下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以廣府廟會為例〉中國生態旅遊,2021, Vol. 11 Issue (2): 190-202;關鍵詞: 節慶旅遊吸引物, 符號化, 節慶場景, 組織者, 紮根理論)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2, 2023 at 10:15pm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88 日上午,2018 傳統文化藝術巡展「海絲丹青風獅爺文化藝術展」在同安文化館 1 樓展廳開幕,吸引了眾多市民及藝術領域專家前往參觀。該展覽也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風獅爺展。展期將持續至 15 日。

風獅爺見證絲綢之路

風獅爺亦是古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資料顯示,絲綢之路開通後,獅子與其它奇珍動物一起來到了中原。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在《金門與同安的辟邪物》一文中寫道,每到秋季,閩臺地區飛沙鎮壓,坊間有「八月十五,關門閂戶」的說法。為了預防風沙的侵害,民眾便在動物中找到了有著「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威力的獅子作為保境安民的守護神。又因「風獅」與風神「風師」閩南話諧音,所以百姓認為風獅有著獅子的威武,又有風師的神威,具有製風沙、鎮路沖、扼水箭、破犯沖、防蟻害的功能。

此後,風獅爺文化又隨著閩臺出海的漁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伊朗等地。時至今日,在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見到風獅爺的身影。(摘自 :劉承烺 , 余雪燕 .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N]. 海 峽 導報, 2018-08-09 (0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