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yesterday

[續上]意識流小說就像情動的交響樂,最大限度上模糊了表述者和傾聽者,在回憶的各種觀念構築的形象和輪廓中,情動起伏流轉,複雜的是,以往覺得悲苦的事在回憶裡反而有了某種快樂,而往日悲傷的事在回憶中反而有了些許甜蜜。甚至很多回憶模糊不清,只有殘留的味覺或嗅覺痕跡,但相應的歡愉或悲傷依然隨之起伏,流轉無礙。情動和觀念伴行卻不重疊,它在理性思考的旁邊直接感受,並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還原為觀念或理性思考,所以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研究中批判了「目的因之幻覺」「自由命令之幻覺」和「神學的幻覺」(《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23—24)。即使理性思考給你提供選擇和「好」的行動方式,也無法遏制情動的波動: 快樂或痛苦。

德勒茲在論及生成文學時,一再強調沒有固定的方法,也沒有成型的典范供人模仿,生成文學的每個具體文本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預示著它的未完成性和開放性,即不存在單一的或普遍的生成文學的方法和現象,現在不存在,以後也不存在。生成文學帶給人們的遐想和希望在於,它挑戰了幾乎所有的既有立場和觀念,它鼓勵持續不斷的遭遇和身體的連接,引入新的力量讓現有的力場變得不穩定。它導致了兩方面的後果: 一方面是「這樣一種事態可能需要努力解釋,[……]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瞬間的(有時候是持久的) 方法論或概念的自由落體」;另一方面,「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 」(塞格沃斯 格雷格 22)。

結 語

人是被拋進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符號傳輸著口令、培養著思考和行動的習慣,「習慣正是那種構成我們身份的東西。在習慣裡面,我們演出並定義我們實際上的社會存在。這種存在常常和我們的自我觀感背道而馳。正是在習慣的透明度之中,它們是社會暴力的中介」(《暴力》145) 。德勒茲把情動放在權力微觀化的背景下進行討論,把人的存在問題化,提問的不再是「人是什麼」,而是「身體能做什麼」,即作為社會關係集合體的身體,它承受情動的能力,從而探究身體和心靈中間這個模糊地帶。德勒茲在文學中發現了傳輸口令的通道被阻塞甚至截斷的方法,發現了作為關係集合體的身體被配置、被馴服的種種情況,同時也發現了身體敞開的新方式,這樣的文學他稱之為生成文學。文學因此成了一種事業,一種挑戰權力創造新的情動力量的通道。文學不再現什麼,它應該始終追問我們能做什麼,什麼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德勒茲的生成文學理論顯示了情動視角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潛在功用,它迫使我們聚焦於文學的生成現象,揭示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影響政治的。段似膺考察了詹姆遜基於晚期資本主義的情動理論後認為:「在這樣一個社會,蘊含生命哲學思想『身』及『情動』確有可能成為撼動社會固化現象的能量。」(段似膺 89)同時也應該看到,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和敞開性,預示著情動的力量並不是一種必然導致進步的力量,「這些看似飽含希望的時刻也完全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塞格沃斯、格雷格 25)。

注釋[Notes]

①在賀麟的斯賓諾莎譯文中,一般把affectio和affectus通譯為感覺、情感或情緒。

②張祖建翻譯的《什麼是哲學》(吉爾·德勒茲、菲利克斯·迦塔利合著)把affect譯為感受,這裡保持原譯文,沒有改為情動。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芙麗達·貝克曼: 《吉爾·德勒茲》,夏開偉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Beckman,Frieda. Gilles Deleuze. Trans. Xia Kaiwei.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9.]

克萊爾·科勒布魯克: 《導讀德勒茲》,廖鴻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Colebrook,Claire. Gilles Deleuze. Trans. Liao Hongfei.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吉爾·德勒茲: 《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 1978—1981) 記錄》,《生產 德勒茲與情動 第11輯》,姜宇輝譯,汪民安、郭曉彥主編。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年。3—22。[Deleuze,Gilles. 「Deleuze's Lecture Transcripts on Spinoza  in Vanceneuve ( 1978 1981 ) . 」 Producing ( 11) : Deleuze and Affect. Trans. Jiang Yuhui. Eds. Wang  Min'an and Guo Xiaoyan.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Ltd. ,2016. 3 22.]

———: 《批評與臨床》,劉雲虹、曹丹紅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Liu Yunhong and Cao Dan.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April 15, 2025 at 8:41pm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

這本綜合性的著作首次將「喚起性自我民族志」(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引入人文科學領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一種生活方式。世界知名學者、該方法的創始人阿瑟·博克納(Arthur Bochner)和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通過大量自身及他人研究的案例,強調如何在描繪生活經歷的挑戰性過程中,智性與情感並重地與讀者建立聯系。本書以行動型工作坊的故事形式撰寫,基於作者曾主持的多個類似研討會,融入了小組討論、常見問題和工作坊資料。

本書內容

- 介紹喚起性敘事(evocative storytelling)的歷史、發展與目的; 

- 提供成為故事作者及踐行「寫作人生」的詳細指導; 

- 探討基本的倫理問題、困境與責任; 

- 展示民族志(ethnography)與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交叉方式; 

- 關注真相與記憶在喚起性自我民族志的作品和人生中的作用。


書系:《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 

#系列主編 

阿瑟·P·博克納(Arthur P. Bochner) & 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系列出版定性研究的敘事性表達作品。該系列的主編尋求模糊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邊界的手稿,鼓勵以新穎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表達具體的生活體驗,包括自我民族志、文學、詩歌、藝術、視覺、表演、批判性、多聲部、對話式和共同建構的敘事。 

我們關注那些: 

- 講述地方性故事的民族志敘事; 

- 采用文學化的場景設定、對話、人物塑造及情節展開模式; 

- 包含作者對研究和寫作過程的批判性反思,如研究倫理、另類探究與表達方式、反身性(reflexivity)以及喚起性敘事等。 

投稿與書稿請聯系: 

bochner@usf.edu 或 cellis@usf.edu 

這本書及其系列作品致力於推動民族志研究的文學化表達,為研究者提供方法論上的靈感與實踐指導。

This comprehensive text i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as a methodology and a way of life in the human sciences. Using numerous examples from their work and others, world-renowned scholars Arthur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originators of the method, emphasize how to connect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 to the lives of readers throughout the challenging process of representing lived experiences. Written as the story of actional workshop, based on many similar sessions led by the authors, it incorporates group discussions, common questions, and workshop hand outs.

e book:

• describe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urposes of evocative storytelling;
• provides detailed instruction on becoming a story-writer and living a writing life;
• examines fundamental ethical issues, dilemmas, and responsibilities; illustrates ways ethnography intersects with autoethnography;
• calls attention to how truth and memory gure into the works and lives of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ers.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Series Editors Arthur P. Bochner &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April 14, 2025 at 11:04pm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publishe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The series editors seek manuscripts that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e encourage novel and evocative forms of expressing concrete lived experience, including autoethnographic, literary, poetic, artistic, visual, performative, critical, multi-voiced, conversational, and co-constructed representations.

We are interested in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that depict local stories; employ literary modes of scene setting, dialogu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unfolding action; and include the autho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cess, such as research ethic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 and representation, reflexivity, and evocative storytelling.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should be directed tobochner@usf.edu or cellis@usf.edu. Volumes in this series:

本系列出版作品

《情慾指導:女性在大學中的轉變》——珍妮絲·霍克·拉欣Erotic Mentoring: Women’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University, Janice Hocker Rushing

《親密殖民主義:西非發展工作的頭腦、心靈與身體》——勞里·L·查爾斯 Intimate Colonialism: Head, Heart, and Body in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Work, Laurie L. Charlé

《最後的書寫:寫給垂死朋友的日記》——勞雷爾·理查森Last Writes: A Daybook for a Dying Friend, Laurel Richardson

《身著學術外衣的搗蛋鬼:追尋學術生活的質量》——托馬斯·F·弗倫茨 A Trickster in Tweed: The Quest for Quality in a Faculty Life, Thomas F. Frentz

《圭亞那日記:跨越差異的女性生活》——金伯利·D·內特爾斯
Guyana Diaries: Women’s Lives Across Difference, Kimberly D. Nettles

《書寫定性探究:自我、故事與學術成功的新政治》——H. L. 古道爾 Writing Qualitative Inquiry: Selves, Stories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Academic Success, H. L. Goodall, Jr.

《偶然的民族志:對家庭秘密的探究》——克里斯托弗·N·普洛斯 Accidental Ethnography: An Inquiry into Family Secrecy, Christopher N. Poulos

《修訂:關於人生與工作的自我民族志反思》——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Revision: Auto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Work, Carolyn Ellis

《倚靠:個人關係的詩性探究》——羅納德·J·佩利亞斯Leaning: A Poetics of Personal Relations, Ronald J. Pelias

《走出壁櫥的敘述:同性吸引的自我民族志》
——托尼·E·亞當斯Narrating the Closet: An Autoethnography of Same-Sex Attraction, Tony E. Adams

《離開後的生活:婚姻虐待的殘存影響》——索菲·塔馬斯Life After Leaving: The Remains of Spousal Abuse, Sophie Tamas

《有目的的游戲:表演性社會科學的冒險》——瑪麗·M·格根 & 肯尼斯·J·格根 Playing with Purpose: Adventures in Performative Social Science, Mary M. Gergen and Kenneth J. Gergen

《批判性自我民族志:日常生活中交叉的文化身份》——羅賓·M·博伊洛恩 & 馬克·P·奧爾貝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 Intersecting Cultural Identities in Everyday Life, Robyn M. Boylorn and Mark P. Orbe

《走向敘事:人文科學中范式變遷的個人史》——阿瑟·P·博克納Coming to Narrativ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aradigm Change in the Human Sciences, Arthur P. Bochner

《沉默的記錄:文化、關係與溝通》——克里斯廷·L·穆尼奧斯Transcribing Silence: Culture,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Kristine L. Muñoz

《凝視公園:詩性自我民族志探究》——簡·斯皮迪Staring at a Park: A Poetic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Jane Speedy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阿瑟·P·博克納 & 卡羅琳·埃利斯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Arthur P.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被霸凌:折磨、身份與青少年故事》——基思·貝瑞Bullied: Tales of Torment, Identity, and Youth, Keith Berry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3, 2025 at 7:03am

愛墾APP:文化理論家Judith Butler說:「脆弱不代表受傷,而是開放你的身體,以自己的身體或情感,向不可知的他者和世界結連,將身體的界線打開,向不可知的環境探索」。「當你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這種為弱勢的他者在公眾地方聲援、抗爭,以至集體哀慟,是一種勇於以脆弱的姿態向強權展現一種對抗、不畏懼的叛逆表現。」

這兩句話,反映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身體政治的思考,主要源自她的著作《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在這本書中,巴特勒探討了生命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在政治和倫理領域的意義。

巴特勒認為,脆弱並不單純意味著受傷,而是指我們以身體或情感向未知的他者和世界敞開,打破身體的界限,探索未知的環境。這種開放性使我們能夠與他

者建立聯系,理解他者的痛苦和需求。她引用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學,指出當我們面對脆弱且痛苦的他者面容時,作為情動身體,我們會被激發出某種責任,即無盡的回應能力。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傾聽他者的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可能難以辨認或言明。因此,面對他者的脆弱性,我們的自我被納入傾聽的位置,他者則以其痛苦的面容向我們表達,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的倫理責任。

在政治層面,巴特勒強調,當我們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時,這種為弱勢他者在公共場合聲援、抗爭,乃至集體哀悼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勇於以脆弱姿態向強權展示的不畏懼的反叛表現。她認為,生命的脆弱性和易受傷害的身體感受,促使人們發現並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依存狀態。這種脆弱特質及依存屬性可以構成集體聯系及抵抗行為的紐帶,有助於重新構想全新的國際正義及全球民主政治。

情動理論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在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從情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巴特勒對脆弱性的闡述強調了身體作為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媒介,其脆弱性使個體能夠感知和回應他者的情感和需求。這種對脆弱性的開放態度,促進了情感的流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強化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Judith Butler認為集體哀悼是公共情感的表現,情感並不那麼私人,也應該有其公共面向。在集體聚會裡,大家透過分享詩歌,一同流淚、手牽手,形成互相感染的力量。集體哀悼活動的意義,並非只是行禮如儀。Judith Butler說生命的哀悼為何重要呢,因為哀悼裡湧現的不可知,往往多於可知。什麼意思呢?她用佛洛伊德的講法——當人失去一些東西時,很多時不知道真正失去的是什麼,但倒過來當你思考自己失落了什麼,反過來會令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相關: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February 23, 2025 at 2:12pm

愛墾APP:符號學中的指稱/指涉~~

在符號學中,指稱/指涉的對應面主要涉及符號與其所指對象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它探討符號(如語言符號、視覺符號)如何與實際的或抽象的對象、概念建立聯系。這一對應關係在符號學的不同理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和重要性。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將語言符號的功能分為六大類,其中與指稱/指涉關係最相關的是指稱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雅各布森認為,指稱功能指向符號與其描述的對象或情境之間的關係,是語言用來傳遞關於世界事實的信息的一種功能。例如,在陳述句中,語言的指稱功能尤為突出。此外,雅各布森還強調了語言的符號特性,即語言中的符號不僅僅是簡單的指稱工具,還在溝通過程中承擔其他功能,如情感功能、呼喚功能等。

克里斯蒂瓦的理論

朱莉婭·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在符號學領域提出了一些顛覆傳統符號學概念的重要理論。她的符號與能指的互動概念特別值得關注。克里斯蒂瓦主張將語言分為兩種層面:

1. 符號性(the Semiotic)指的是語言中非理性、情感和身體驅動的部分,通常與無意識和本能相關。

2. 符意性(the Symbolic):代表語言中的邏輯和秩序,是符號的規則化使用,與社會結構和規范相關。

克里斯蒂瓦認為,指稱/指涉關係不僅僅是符號與對象之間的簡單連接,而是受語言的符號性與符意性相互交織的影響。她特別強調語言的生成性和流動性,認為語言符號在表達指涉對象時,始終處於一種不斷生成和變異的過程之中。這種觀點打破了傳統的靜態語言觀,突出了語言和意義生成的動態性。

總結: 雅各布森強調語言的指稱功能在傳播信息中的作用,而克里斯蒂瓦則更關注語言符號生成過程中符號性與符意性的互動。這兩種理論各自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符號指稱/指涉關係的理解。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6, 2024 at 11:43am

丹納《藝術哲學》~~人類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作為一種動物盡量抵抗同類和自然界的侵襲,因此我們組織家庭,國家,訂立法律。此後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引自〈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


這個病稱為世紀病~~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敏感,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與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利,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零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丹納《藝術哲學》50頁)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19am

快樂的神秘性

她們是人們一直嚮往的美女,是人們永遠不佔用也可以自慰,而不會去向自己沒有慾望追求的女人要求快樂的美人……——結果人們一直到死也不知道那另一種快活是什麼滋味。也許從未體驗過的快樂事實上並不存在,也許到了眼前,這種快樂的神秘性就煙消雲散了,也許這只是欲望的一種投影,一種海市蜃樓。

落日

淡紫色的天空,似乎被太陽那僵硬的、幾何圖形的、轉瞬即逝的、閃閃發光的面龐打上了烙印(好像代表著什麼神奇的符合,神秘的鬼怪),沿著地平線的鏈條向大海彎下腰去,有如主祭壇上方的宗教畫。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11, 2024 at 9:38pm

愛墾APP: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1955)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存在一些關聯,盡管二者源於不同的理論背景。Kelly的理論從個體心理學出發,關注人們如何通過個人建構理解世界,而情動轉折則更關注情感的作用與社會性。以下幾點說明了兩者的關聯——

對主體經驗的重視

個人建構理論:喬治凱利強調每個人都通過「個人建構」(personal constructs)去理解和預測世界。這些建構可以看作人們對世界的主觀解釋框架,每個人的建構系統都是其獨特的「心理模型」。Kelly 認為,個人建構是動態的,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同樣關注個體和集體對世界的主觀體驗,但更多聚焦在情感如何成為理解和響應世界的核心動力。情動轉折關注情感作為人類體驗的一個核心面向,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發揮作用,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互動。情動理論學者認為,情感不只是個體內部的現象,還可以成為跨個體的集體體驗和認同的基礎。

情感在建構過程中的作用

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沒有直接討論情感,但他確實關注情感作為建構世界的附帶現象,即情感反應是建構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無法成功運用其建構去解釋新事物時,會產生焦慮,情感在這裡作為「建構失效」的信號。

情動轉折:
情動轉折學者(如 Massumi 和 Sedgwick)將情感視為構建和感知世界的核心,認為情感是一種先於理性、強烈的體驗。情動理論中,情感不是認知建構的附帶產物,而是主動塑造認知和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在情動轉折中,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建構力量,超越了 Kelly 所定義的「理性建構系統」的界限。

動態變化和情感的適應性: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中,建構系統的適應性表現為個體在面對新環境或經驗時,能夠調整自己的建構系統。這種建構的「修訂」過程使得個體能夠靈活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同樣具有適應性,但它的適應性在於情感對環境的即時響應和傳遞。例如,群體情感(如憤怒、喜悅)的迅速傳播,能夠讓人們對社會環境中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情動學者關注的不是建構的調整,而是情感如何即時在個體和群體間流動,從而在情感層面上產生迅速適應和反饋的作用。

社會文化與主體建構的互動:個人建構理論:Kelly 強調建構系統雖以個體為中心,但也會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例如,他的「角色建構復本測試」(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旨在研究個體如何通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理解他人,這展示了建構的社會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則更明確地將情感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認為情感的形成、表達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文化結構。情感不再是「私密」或完全主觀的體驗,而是被理解為一種集體和社會的互動機制。情動轉折學者認為,情感在社會文化中能夠形成集體意識或推動社會變革,這種情感的跨個人性和社會性超越了 Kelly 的個體建構理論。

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與情動轉折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都關注人如何通過體驗去理解和應對世界。但個人建構理論主要側重個體的認知框架,而情動轉折更關注情感作為跨個體的力量和社會互動的動力。這兩者的關聯為理解人類體驗和行為提供了豐富的多維視角,既從認知和建構角度探索人類適應機制,也從情感的互動層面觀察社會如何通過情感實現集體行為和變革。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8, 2024 at 8:42pm

愛墾APP: 意念科學與時間研究~~在「意念科學」領域,研究時間(時間感知、時間與意識的關係等)問題的科學家們包括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等。他們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了時間與意識的關係,揭示時間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認知和現實體驗:

丹·拉克爾(Dan Lloyd)

丹·拉克爾是認知科學家,專注於時間和意識的關係,尤其是如何通過時間體驗來理解人類的意識和知覺,嘗試解答我們為何能夠感知連續時間流動的問題。

庫爾特·弗里斯(Karl Friston)

弗里斯頓是神經科學界領軍人物,提出「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其中涉及時間的預測處理和感知;大腦如何在時間線上預測未來事件以維持其有序的認知狀態。

埃爾恩斯特·波皮爾(Ernst Pöppel)

波皮爾是德國神經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時間感知,特別是在微觀時間尺度上的感知能力,如我們如何在毫秒級別上處理感官輸入。他探討了時間窗對認知和意識的作用。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羅韋利專注於量子引力與時間的關係。他的書《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探討了時間的本質和它在宇宙中的角色,提出時間在微觀和宏觀上的表現差異可能為理解意識與現實提供線索。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特海是20世紀初的哲學家,他提出的「過程哲學」影響了很多關於時間、意識和現實的研究。他認為時間是動態過程,世界是由事件(而非靜止物體)構成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現代時間與意識研究的框架。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爾研究時間的箭頭問題(時間為何單向流動),探討了時間與意識在量子力學框架下的聯系,提出量子世界中的時間可能與我們直觀感知的時間不同。


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

神經科學家伊格爾曼以時間感知研究聞名。他結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哲學,探討了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如瀕死體驗、夢境等。他的著作《時間的腦》(The Brain and Time)揭示了時間在意識中的塑造方式。認為
時間感知並非固定或客觀的,而是由大腦根據環境、情境和經驗靈活調控的現象——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伊格爾曼強調主觀時間與物理學中的客觀時間不同,主觀時間因環境變化、情緒狀態、活動參與等因素而顯著改變。舉例來說,危險情境會讓時間「放慢」,而熟悉或無聊的情境則可能讓時間「加快」。

大腦對時間的構建:時間感並不像我們直接感知光或聲音那樣具體存在,而是大腦通過處理感官信息、記憶、預測等多種認知功能共同構建的。大腦會通過整合各種信息,如運動、視覺、聽覺等,產生對時間的感知。

記憶和時間感知:伊格爾曼探討了記憶與時間的關係,認為回憶豐富和細節多的事件讓人感到時間流逝緩慢,而單調無聊的生活節奏會讓我們感覺時間「飛逝」。因此,時間的主觀體驗與記憶的深度密切相關。

時間感知的神經基礎:書中分析了大腦中與時間感知有關的神經元活動,如基底神經節、額葉和小腦的作用,展示了它們如何通過協調動作和預測時間來管理我們的時序感知。


「時間的扭曲」(Time Dilation):伊格爾曼詳細描述了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如應急情況或極度集中時)我們會感覺時間變慢。這一現象被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背後的原理是大腦在危急時刻會加速信息處理,使得我們感受到更多的細節,從而感覺時間被拉長。

「錯覺與時間感知」(Illusions of Time):在此章節,伊格爾曼展示了時間感知的錯覺現象。例如,著名的「運動誘發時間錯覺」(chronostasis)——我們在快速轉頭時,瞬間會感覺時間似乎短暫靜止了一下。這一錯覺揭示了大腦如何在不連續的信息流中生成連續的時間感知。

「記憶與時間流逝的感知」(Mem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Time Passing):伊格爾曼解釋道,記憶是時間感知的關鍵。當我們的記憶充滿新鮮和細節時,我們的時間體驗往往更慢;相反,當生活變得重復且缺乏新鮮感時,時間似乎加速流逝。

通過對這些主題的探索,伊格爾曼的《時間的腦》帶領讀者理解了時間不僅僅是外界客觀存在的概念,而是人類大腦創造的主觀體驗。時間感知的複雜性,既依賴於神經機制,又受情境和心理狀態的強烈影響。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29, 2024 at 9:17am

愛墾APP:定義情動~~受到斯賓諾莎(Spinoza)關於情動(英文:affect;法語:L'affect;拉丁語:affectus/adfectus)的哲學影響,德勒茲和瓜塔里寫成《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在其英譯本序言中,譯者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對「情動」(affect)進行了特定的定義,在德勒茲和瓜塔裡的用法中,affect並非傳統的情緒或個人情感(emotion),而是指一種非個人、非心理化的狀態,具有生理和潛能的維度。馬蘇米強調,affect是一種「強度」(intensity),是一種跨越身體的未具象化的力量,能夠在個體或事物間流動並激活轉變與聯系。

斯賓諾莎的affectus概念則將情感視為「身體的能力的增加或減少」,一種直接關係到個體存在的狀態變化。德勒茲和瓜塔里從斯賓諾莎的思想中汲取靈感,將感情視作一種內在能量的變化,與個體的意志無關,是一種更為基礎的存在狀態——一種可能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性在《千高原》中表現為對身體潛能和其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關注,超越了個體性或情緒化的理解。因此,在馬蘇米的詮釋下,affect作為感情被賦予一種能量場或力量的內涵,它激活並改變存在的動態,連接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馬蘇米的解讀為德勒茲和瓜塔里的哲學概念賦予了動態、非個體化的特點,使得affect成為一種身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狀態,這也是他們「身體無器官」概念的核心之一。

In the prefac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Thousand Plateaus, translator Brian Massumi defines the term "affect" as used by Deleuze and Guattari with reference to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Unlike traditional emotions or personal feelings (often translated as "emotion"), affect is understood as a non-personal, non-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encompasses physical and potential dimensions. Massumi highlights affect as an "intensity"—a form of unembodied force capable of circulating between individuals or objects, initiating change and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regards emotions as a change in an individual’s capacity for action, directly impacting one’s state of be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draw inspiration from Spinoza, viewing affect as an intrinsic shift in energy unrelated to individual will, a more fundamental state of being, or what they describe as a generative process. This generative aspect, as described in A Thousand Plateaus, centers on bodily potential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extending beyond personalized or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s. Thus, in Massumi's interpretation, affect is imbued with a kind of energetic or force-based dimension, activating and altering the dynamics of existence and linking individuals to their surroundings.

Massumi's reading emphasizes the dynamic, non-individualized nature of affect, aligning it with Deleuze and Guattari's core concept of the "body without organs." This view positions affect as an interactive state between the body and society, underscoring the non-linear and transformative aspects central to 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