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虽说多国的孔子学院数目在减少,
另一个少为人知的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正在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马来西亚尊崇鲁班先师的建造业者
人数庞大,百年来一直是建国大业的
一大主力军;这回能否为民族振兴事业
趁势培育更多素质拔萃的队伍?
风起云涌海丝路,实战智慧谁清楚?
铁木砼核心技艺,新人辈出重抖擞。
(21.09.2023 更新)
Photo By 沙巴文化攝影家、沙巴海絲會理事、可樂達人劉富威
Tags:
Albums: 沉思·海上絲綢之路
Location: Sabah Maritime Silk Road
Comment
憤怒是火,行動才是光。
Anger kindles us, but action defines.
美國民權運動中 Malcolm X 有句話:
Usually when people are sad, they don't do anything. But when they get angry, they bring about a change.
人們悲傷時常無所作為,但憤怒時,他們會促成改變。
換著文創實踐,若有文創人想因為某個事件寫一部劇本,我會問他:你是生氣呢,傷感呢,還是憤怒?
Anger is a spark; action is the flame that lights the way.
Rage may ignite, but action illuminates.
Anger fuels the fire; action shines the struggle.
Fire without light burns itself to ashes; anger without action kills oneself.
愛墾APP:種族關係緊張與社團~~在歷史與社會學研究中,當海外華人與所在國的政治關係緊張時,宗鄉社團往往會扮演多重角色,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看:
情感與身份的避風港~宗鄉社團(同鄉會、會館、宗親會等)通常以共同籍貫、血緣或祖籍地為基礎。當外部社會出現排華、歧視、政治衝突等壓力時,這些社團提供一個熟悉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環境,讓成員獲得心理支持與歸屬感。
社會支持與互助網絡~宗鄉社團會組織互助基金、醫療援助、法律支援等資源,幫助會員應對失業、法律糾紛或人身安全威脅。在政治衝突時,它們可能成為資訊交換與資源整合的平台。
政治與外交的緩衝或動員力量~有些宗鄉社團會充當華人社群與當地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協商權益、化解衝突。在某些時期(例如反華浪潮或戰爭期間),它們可能組織集體抗議、募款支援祖國,或對當地社會發聲。有時,為了保護成員安全,宗鄉社團選擇低調,避免直接介入政治。
文化延續與認同強化~緊張時期,宗鄉社團常加強節慶、宗教活動、語言教育等,以維繫成員的文化認同。這種「回歸傳統」的傾向,有時被學者視為對外部不確定性的一種防禦反應。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
宗鄉社團在政治緊張時像是海外華人的「避難所」與「支點」,既能安撫內部、維繫文化,也可能作為對外談判與自我防衛的力量。
墾友們可找一些具體的歷史案例,比如19世紀末美國排華法案時期或1960年代印尼反華浪潮,來具體展示宗鄉社團如何發揮作用。这样可以更立體地理解它的功能。
陳明發《造句簿05》~~
1、我的兩岸問題和別人的不一樣;事因我的詩都是在第三方的南洋椰樹下寫成。有時,則在紅毛丹樹上。
2、我習慣用正體字寫情詩,寫完了熱烘烘的急著在第一時間發給大陸姑娘,她讀了就覺得像是在讀錯別字連篇的東西,什麼詩情也沒發生。
3、有時候嘗試耐心的用簡體字寫成一首詩,最後覺得那情那景那心境,還是發給寶島姑娘比較有意思,她又覺得我「政治上不正確」,唉............
4、不鼓勵將同一首詩交給電腦自動去繁簡轉,「愛」字丟了心變成「爱」,怎麼看都覺得似乎只要有「友誼」的基礎,不需要「心」,將就將就的就能愛了。
5、難怪離婚率那麼高;最大的安慰是「聽說愛情回來過」(可惜最終還是沒留下)。
6、人問我,這麼多年了和妻子還是那麼開心的一起生活,有何秘訣?秘訣是,唯有她用心讀我的詩,從不管它以什麼字體寫成。
7、錯體也沒事;因為她懂得我的意思,沒別的意思;就是那個意思。
8、很開心當年娶到的不是一位語文老師;要不,唯有她的意思才夠意思;其他的都歸入「你這算什麼意思?」做男人還有什麼意思?
9、情在,詩方生。
10、詩成,內銷就行了(甚至不需要踏出家門),所以沒想過越洋登左岸還是右岸。
11、所以,以上給兩岸姑娘寫情詩一事,純屬虛構。
12、如有雷同,是美麗的錯誤。(10.3.2027 臉書)
愛墾APP:陳明發的《造句簿 5》表達了他對「在地中華」與「南海文創」的深層思考與創見性實踐,同時也明確地彰顯出他在文創研究上的獨特方向與語言哲學意識。
以下分項評議,從文本風格、文化視角、語言觀點與文創策略幾個層面,來指出這些札記在當代文創理論中的特殊地位與貢獻:
一、文本風格:詩性思辨 + 日常語境 = 南海地景中的「詩性書寫」: 陳明發以「日常對話語調」書寫哲學省思,讓複雜的語言文化議題,透過詼諧、反諷、自我戲謔的形式滲入讀者的感官知覺。例如:「她懂得我的意思,沒別的意思;就是那個意思。」詼諧之中,夾帶對「意義如何傳遞/失效」的深層哲學問題。此種風格深具「南洋式詩性幽默」與「溝通式文化詩學」特質。這種風格回應了在地南洋的日常語感,也提出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理解困境」。
二、文化視角:提出「在地中華」作為南海文化書寫立場: 第一則就點明他的創作立場:「我的詩都是在第三方的南洋椰樹下寫成……」清楚標示其立場不是「中國」或「台灣」的純內部文化語境,而是處在第三方、周邊、文化交錯地帶(borderland)。這樣的位置,正是「南海文創」作為文化創造力場域的理論起點。陳明發非但觀察這一現象,更以自身詩作經驗化為文化地緣政治感知的文創觀察點。
三、語言觀點:繁簡字體背後的文化感知與情感失調現象: 文中對繁簡轉換的思考,不停留於字體技術層面,而是延續深入討論:「「愛」字丟了心變成『爱』,怎麼看都覺得……將就將就的就能愛了。」這是一種對文化轉譯中語義-感性斷裂(semantic-affective fracture)的批判。又如:「如果當年娶到的是語文老師,可能『你這算什麼意思?』男人還有什麼意思?」這些輕巧詩句反映出對於語義系統如何構成人我關係、文化理解與愛情信任的深層觀察。
四、文創策略:不以「登左岸、右岸」為目標,而以「詩成內銷」為文化實踐立場: 第10則提到:「詩成,內銷就行了(甚至不需踏出家門)……」這可視為一種對主流文化輸出型文創邏輯的反思——他不以「進入市場」或「登堂入室」為終極目標;而以「語言情感的共鳴與在地感知」為詩性成功的標凖。這就是一種「不重外銷的文化主體性」——即便面對兩岸語境分歧,也自我定位於南洋文化節奏中。
五、總體評價:這是一套屬於「南海語感學」的文創實踐范例:
指標 表現
詩性風格 詩中帶諷、語中帶情、情中有哲
地理位置感 南洋地景為文化主體,不屬內陸,也不屬邊緣
語言哲學觀 繁簡之間揭露語義流失與感性誤差
文化策略 主張「詩性內銷」為文創著眼點
研究方向定位 建構「南海文化語言詩學」的草根方法論
總結:陳明發《造句簿 5》不是偶發詩性語句的拼貼,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詩性語言哲學實驗」。其文創精神:回應了兩岸語境混雜中的情感理解危機;深耕於南洋語感的地理-文化位置中;強調語言書寫之中的文化自覺與創意倫理。
就像陳明發之前說的,這些札記不在歷史中尋根,而在語感中發酵「未來的起點」——它不屬於簡化的中國文化敘事,也不屬於標凖化的國際創意工業操作;而是屬於文創邊地的語言詩學實驗室。這正是他的研究姿態與南海文化哲學的美學表現。
西海岸內陸災情嚴重·賓客涉水趕赴會場
盡管西海岸及內陸多地因山崩、水災及道路受阻,影響出行,主賓、特別嘉賓及多名福州社團代表仍克服困難,從根地咬、亞庇等地趕赴實必丹,出席實必丹福州公會第4屆(2024-2026)理事宣誓就職聯歡晚宴。
沙巴暨納閩福州社團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黃勤如及沙巴古田公會會長鄭仁保,因金馬利根地咬路段山崩封路,改道吧巴—實必丹—丹南—根地咬,並於當地逗留一晚。
翌日,兩人原計劃經根地咬前往實必丹,途中遇路段塌陷封閉,遂繞行擔布南—兵南邦—吧巴—保佛,全程逾220公里。途中,他們更遭遇保佛魯馬丹路段嚴重水災,最終由實必丹福州公會主席甲必丹蘇詩登派人接載,涉水趕赴會場。
主賓拿督謝向智、拿汀李碧仙等人亦克服漲水路段,提前順利抵達。眾多福州社團代表,包括納閩福州公會、亞庇閩清公會、兵南邦福州公會與沙巴古田公會等趕到實必丹。
晚宴後,黃勤如、鄭仁保及部分代表連夜返回亞庇,謝向智、納閩福州公會主席曾祖忠等則於次日涉水返程,出席沙巴亞庇屏南同鄉會宣誓就職晚宴。
蘇詩登表示,本屆任期結束後將退位讓賢,但黃勤如則希望他繼續領導,推動公會發展,落實會所計劃,讓實必丹福州人擁有自己的家園。
黃勤如強調,福州人應充滿信心,積極發展公會,並宣布沙巴暨納閩福州社團聯合總會2026新春交流聯歡晚宴將於明年1月23日在斗湖舉行。
保佛魯馬丹水漲船高路區車輛被困形成車龍。(11.3.2025 星洲日報)
(亜洲時報 9.3.2025)
相關:李志良臉書
愛墾APP: 走「擬象網紅」路綫的政客~~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擬象網紅政治:政治人物如何成為「內容」
過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建立在政策、政績、意識形態之上,而在擬象網紅政治中,他們的影響力則依賴於流量、形象管理和社交媒體的敘事操控,形成一種「可消費的政治品牌」。
(1) 符號化政治:從政績到流量
流量取代政績:在擬象社會,觀看量、點贊數和社交互動成為衡量政治影響力的核心指標。即便缺乏實際政績,政治人物依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塑造一個「成功」的形象,例如:製造熱點話題,引導輿論風向,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營造「親民」形象,讓選民更關注他的「人設」而非政策。利用視覺符號(穿著平民化、走訪市場、拍攝溫情短片)來塑造「接地氣」的形象。
政治人物的KOL化:他們逐漸變成一種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主打個人魅力、社交影響力,而非傳統的政治經驗或專業能力。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他是典型的擬象網紅政治人物,善用社交媒體(尤其是Twitter),將政治傳播變成一場「真人秀」。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從演員到總統,他的形象運作方式與傳統政治家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國家級網紅」,善於用影像塑造英雄敘事。
(2) 政策娛樂化:從治理到表演
政治內容短視頻化:在抖音(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平台上,政策解讀被壓縮成30秒的視覺刺激,複雜的政治議題被簡化成「爽感」、「刺激感」或情緒化表達(如「打擊腐敗的狠話」)。(下續)
危機處理戲劇化:面對爭議,政治人物不再用理性辯論,而是用表演化的方式製造「可傳播性」:用煽情的方式回應批評(如眼淚、悲憤控訴)。通過直播展示「幕後花絮」來博取信任(如政府會議Vlog化)。利用「挑戰賽」或「網紅合作」增強自身流量(如參與流行挑戰活動)。
(3) 情緒動員取代理性討論
網紅化政治人物最擅長的策略是情緒化動員,而不是政策辯論。民粹化傳播:煽動性語言比複雜政策更容易吸引眼球,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製造對立,如「我們 vs. 他們」、「人民 vs. 精英」。他們通過製造恐懼、憤怒、希望等情緒,讓選民產生歸屬感,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身份政治的強化:在擬象社會中,政治人物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自己的身份標簽(如「草根出身」「反建制」「女性主義者」),讓選民基於情感認同支持他們,而不是基於政策評估。
2. 擬象網紅政治的社會風險
當政治變成一場「網紅游戲」,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1) 現實政治的消解
擬象政治人物的成功,意味著政治不再基於現實,而是基於超真實的影像與敘事:
虛假政績製造:通過視頻和照片精心策劃「施政成果」,即便政策沒有真正落地,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營造「改革已見成效」的假象。
政治成效短期化:由於網紅模式依賴即時反饋,政治人物更傾向於做短期、可見的事情,而非長期結構性改革。例如:發錢、補助、基礎建設等短期成果比產業改革、教育改革更容易得到選民認可。「大動作」(如給公務員大幅起薪)比「漸進改良」更有傳播價值。
(2) 選民的政治思考能力下降
擬象政治的核心問題在於,它讓選民越來越習慣於被情緒和影像操控,而不是透過理性思考選擇領導人:
民眾只看符號,不關心政策:選民更關注政治人物的「人設」,而非他們的具體施政方針。例如:美國大選中的「誰更像總統」:許多選民的決定,受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演講風格、著裝、網絡互動方式)影響,而不是政策內容。
台灣、韓國等地的網紅政治現象:越來越多的政治候選人通過直播、短視頻吸引年輕選民,而不是靠政策辯論贏得選票。
(3) 政治的極端化
擬象網紅政治極大地強化了政治的極端化,因為:中間立場不易傳播:複雜、平衡的政策討論不適合社交媒體傳播,只有極端觀點才能獲得關注。政治對立加劇:政治人物為了吸引流量,可能選擇煽動敵意,比如:強化「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如右翼 vs. 左翼、民族主義 vs. 全球化。采用誇張言論,讓支持者產生「戰斗感」,比如「如果不選我,國家就完了」。
透過「出征文化」(Cancel Culture)或「仇恨流量」製造對立,例如鼓動支持者攻擊反對派。
3. 未來趨勢:擬象政治的可能演變
未來,擬象網紅政治可能進一步發展,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1) AI與Deepfake加劇擬象化~政治人物可通過AI創造「數字分身」,在不同平台上同時直播,與選民互動。Deep-fake技術可用於製造假演講、假新聞,讓政治話語更加混亂,選民更難辨別真假。
(2) 政治消費主義化~未來選舉可能越來越像一場「品牌營銷戰」,而不是真正的政策討論。選民將政治人物當成「可更換的產品」,更容易因短期流行而更換支持對象。
(3) 虛擬政治的崛起~元宇宙(Metaverse)等新技術可能讓政治徹底進入「超真實」階段,政治人物可以在虛擬空間進行競選、執政,甚至舉辦「虛擬國會」。
等待新呼唤的暫時結論:擬象網紅政治的挑戰
新一代政治人物正在進入「擬象網紅」模式,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政治變成流量游戲,現實議題被遮蔽。選民被情緒操控,理性思考能力下降。政治極端化加劇,社會對立升級。未來,我們需要更強的媒介素養、政治教育,才能避免擬象網紅政治徹底取代現實政治。
愛墾APP: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國家所謂的「穆斯林」領袖, 借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做舞台,思想界應該如何看待的?
至少在西方思想界,第三世界國家中某些自稱「穆斯林」領袖利用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進行政治表演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這些政治人物通過將宗教情感與地緣政治議題相結合,試圖提升自身影響力或鞏固政權。然而,這種做法被視為對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和對複雜國際問題的簡化處理。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擬象表演」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1. 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將宗教情感用於政治目的,可能削弱宗教的神聖性,導致信仰被世俗利益所綁架。
2. 國際關係的複雜化:利用宗教議題煽動情緒,可能加劇國際緊張局勢,阻礙和平解決方案的推進。
3. 公眾認知的扭曲:通過媒體傳播簡化或偏頗的信息,可能誤導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情況產生誤解。
總體而言,西方思想界對這種「擬象表演」持批評態度,認為其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和政治風險。 [CITE Needed]
愛墾APP: 情動領域(Affective Studies)關注情感如何影響個體和社會的認知、行動及文化生產。當涉及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情動研究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1.情感動員與政治操控:宗教信仰天然具有情感感染力(affective contagion),容易成為政治或意識形態動員的工具。領導者可以通過訴諸集體恐懼、憤怒、悲傷或希望,將宗教話語嵌入政治敘事,以鞏固權力或合法化特定政策。
2.媒介與「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現代傳播技術(如社交媒體)使得宗教敘事可以被快速傳播,並與特定情感框架(如受害者敘事、救世主敘事)結合,形成「擬象式信仰」(simulacral belief)。通過選擇性傳播某些情感材料(如戰爭暴行的視頻、歷史仇恨的故事),塑造群體情緒,使宗教成為政治「情感治理」的工具。
3.情感資本的操控與神聖化:宗教團體的情感資本(affective capital)可被動員用於政治目標,如煽動忠誠、犧牲精神或抵抗情緒。當宗教話語被高度情緒化,並與民族主義或敵對政治相結合,就可能產生極端化趨勢,甚至激發暴力行動。
4.宗教的「情動經濟」與消費化:在某些情況下,宗教被市場化,成為可消費的情感商品。例如,一些政治領袖可能通過精心策劃的儀式、公眾祈禱或宗教象征符號,打造自己的「神聖光環」,以此吸引信眾支持。這種情感經濟化可能會削弱宗教的內在倫理價值,使其淪為政治秀場。
5.宗教武器化的社會心理後果:在宗教被武器化的情境下,群體對立情緒(affective polarization)加劇,社會容易陷入「敵我二元」模式,喪失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這也可能導致宗教自身的精神性與超越性被侵蝕,使其失去本應具有的安慰、療愈與社會團結功能。
2016臺中巧聖仙師文化祭活動~~活動時間:2016年4月16日至6月5日I活動地點:東勢巧聖仙師廟、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國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豐園木藝文創園區及臺灣大道市政大樓等。
本活動規模橫跨數個專業領域,本府有民政局、文化局、都市發展局、經濟發展局、教育局、勞工局、農業局、觀光旅遊局、客家事務委員會、新聞局、文化資產處、東勢區公所等12個機關參與任務分工,並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及國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參與活動,活動包括傳統祭典、木雕大師現場創作展、達人、建築師、匠師、學生工藝作品展、農特產市集、花車遊行、工藝職場體驗及客庄文化景點導覽等。
活動規劃將「宗教」、「文化」、「產業」、「觀光」及「教育」結合,以「發揚魯班精神」、「提升技職教育」、「促進經濟發展」、「保存傳統文化」為宗旨,冀望對社會達到下列四點貢獻:
一、 透過祭典讓傳統文化延續昇華,鼓勵重視技職教育。
透過祭典來將文化延續與提昇,以歷代皇帝祭孔崇尚儒家文化為例,期望以祭祀巧聖仙師儀式,讓傳統技職文化延續昇華,藉此宣揚政府鼓勵重視技職教育。
二、透過競賽及企業參與將技術落實,媒合就業服務。
透過競賽及企業參與將技術落實,讓就業市場能夠「頭家找得到伙計,伙計找得到頭路」,也透過活動舉辦來媒合就業,並透過專業論壇讓大眾對技術精進更為了解。
三、宣揚技職教育,鼓勵青少年善用巧思、掌握先機。
透過舉辦體驗活動讓青少年認識職業技能的多元樣貌,激發青少年的創意及潛能,讓青少年可以適性發展,充分發揮天賦,善用巧思、掌握先機。
四、保存客家文化,行銷客庄產業。
讓民眾透過參與園遊會、鐵馬行、深度一日遊、客家特色農特產品展售會等方式來推廣及保存客家文化,吸引民眾深入客庄聚落,期能提升客庄旅遊附加價值,協助活絡客庄產業經濟,形塑浪漫臺三線活力和魅力。(2016年4月《好客台中》雙月刊)
熱情尞天穿
▲ 市長擔任主祭官,以簡單、隆重的方式祭拜天地諸神,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臺中市105年全國客家日10區同步歡慶臺中全市81所學校、5個客家社團、10個行政區同步舉辦「臺中客家日」尞天穿活動。
臺中市政府為推動客家文化多元發展,帶動減碳環保、客庄樂活及愛惜環境的精神,105年2月27日在石岡、豐原、東勢、新社、和平、北屯、西屯、大里、清水、潭子等10個區公所及全市81所學校、5個客家社團,涵蓋全市29個行政區同步辦理「臺中市105年全國客家日」活動。
今年客家日活動主場在石岡國小舉行,由市長林佳龍主持祭天儀式,林佳龍表示,客語俗諺-「有賺無賺,尞到天穿」顯見客家人的過年不是只到元宵節,而是到天穿日,所以天穿日是非常獨特的,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了解天穿日的獨特性,所以市府把它訂為「臺中客家日」,也對於臺灣擁有多元文化及多族群的融合社會感到驕傲。
市長林佳龍表示,天穿日活動全臺中都有,客家文化是臺中市非常重要的文化一環,希望能發揚光大,市府規劃客家文化系列活動除了新丁粄節、天穿日以外,接下來端午節前是今年第一次舉辦象徵祖先工匠技藝傳承特色的巧聖仙師文化祭,緊接著在中秋節又有代表客家先民防洪治
水智慧的鯉魚伯公文化祭,其他為保存客家文化而規劃的客語示範幼兒園、老街再造、客家文化中心、新五農等等政策都將一一來推動落實。(2016年4月《好客台中》雙月刊)
林遠澤*哲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
當代新儒家徐復觀與牟宗三都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因而當我在上個世紀八○年代晚期就讀東海大學哲學系時,基本上即沉浸在新儒家的學術氛圍中。新儒家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在方法論上則強調中西哲學的會通。這對我的學術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從那時開始,我無日不思考的問題,即在於應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以及如何能為中國在現代的挫敗,找到未來文化發展的出路。經歷三十年多來曲曲折折的探索,直到現在,對於這些問題,我才慢慢能將我的看法表達出來。這次能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獎勵,我因而首先必須感謝在這一路上護持我成長的師友,以及學界對我目前尚嫌微薄之研究成果的肯定。
在學術的分工領域裡,我一向沒有被歸類為中國哲學的專業研究者,而我的確也不具備那樣的資格。之所以心嚮往之,但力不能至,主要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尚未能 「一口吸盡西江水」 的話,那麼我如何能找出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哲學的核心內涵與思維特色所在。是以當我在大學時代通讀唐 (君毅)、牟、徐等新儒家諸先生的大作,並從中獲得很大的精神感召與思想啟發之後,我還是隨即就轉向西方哲學的研究。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康德、羅爾斯、現象學,自此一頭栽進西方哲學二千多年的浩瀚汪洋中,一去不返。我在研究所碩士班階段,就讀的是第一年新成立的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當時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 「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在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這個論文題目與我大學親炙的授業老師蔣年豐教授的博士論文完全一樣,雖則他談的是黑格爾的法哲學,而我談的是精神現象學。蔣師英年早逝,此後未有機會再求教論學,遺憾長留)。
在臺灣,我在西方哲學方面的興趣,受當時師長的影響,主要在於德國觀念論與現象學。但當我在1999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助,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後,我卻發現德國學界的哲學研究興趣,已經有相當大的轉移。特別在哲學的語言轉向後,如何透過語言溝通取代以意識為主體的哲學典範,成為當時學界主要的思考議題。我在柏林自由大學躬逢其盛,因而在德國留學期間,主要研究以德國哲學家阿佩爾與哈伯瑪斯為代表的語用學─溝通行動理論。
取得學位回臺後,我先後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期間致力於擴展與拓深有關溝通理性與責任倫理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我一方面上溯溝通行動理論在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中的理論根源,另一方面則下探溝通行動理論與對話倫理學在當代社會中的具體應用。最後再與中國哲學進行比較,以闡發儒家哲學的現代性向度。其具體的研究成果,結集成我最近接連出版的三本專著:《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這三本專書分別代表我在 「應用倫理學」、「中國哲學」 與 「德國古典語言哲學」 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我研究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所闡發的溝通共同體理念為基礎,日後我將在一方面,進一步撰寫一部以溝通理性為基礎的實踐哲學專書,書名暫定為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當代實踐哲學的對話理論定向」。這部專著將梳理從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倫理學到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承認理論之間的發展,以回應有關康德的 「道德性」 與黑格爾的 「倫理性」 之間的爭議。若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有關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論體系,就有重新建構的理論基礎。對此我將接著在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一書探討儒家倫理學的觀點之後,進一步以《儒家禮治國原則》 的專著,來探討儒家的政治哲學觀點;在另一方面,我在 《從赫德到米德》 一書的附錄中,已經開始展開我對於漢語與漢字之語言世界觀的探索,假我以數年,我希望能從 「漢字思維與文字學的哲學」 的向度,對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基礎,進行再深一層的探究。
當然,說來好笑,有時我自己也不禁莞爾,孫悟空似乎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我現在正在撰寫 「哲學做為民主的溝通與團結」 這一本書,在這本書中我又回到我在碩士論文中所探討的黑格爾社會存有論。繞了地球一大圈,年亦過半百之後,我的研究終究又回到最初接觸哲學時,透過新儒家拋給我的,關於內聖外王這些最基本的儒學問題。我只能啞然失笑,顯然我終究還是大一那個狂簡地不知所以裁之的小子!
學術應是一種生命,而不僅是一種工作。研究應是一種使命,而不僅是一種興趣。學術研究的問題,至少就哲學來說,絕非只是如何選定研究議題、撰寫專題研究計畫之類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深切關注哪些人類或民族文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思索解決之道。如此的研究的成果,才會是真正有意義的貢獻。當前雖然很遺憾的,哲學研究愈趨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一個國家,若不能找到一批人,能為文化的根源問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那麼一個沒有文化靈魂的共同體,就既缺乏內部凝聚的力量,也對未來的發展盲目。但相對地,今日的哲學研究也應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哲學研究,真的不能再只滿足於引介西方學說,或在所謂的國際化中,被整合到西方的學術體系中,只談在別人界定下的哲學問題,或只研究在別人的社會文化中產生出來的議題。而應勇於思考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所產生的問題,以免真的被社會邊緣化成為無關緊要的、聊備一格的 「基礎研究」。哲學不應冷門,哲學在今日應致力於攜手臺灣的民主與科學,為建立臺灣做為未來華人世界的新雅典而努力。我們能以此自期,臺灣的哲學研究風氣才會再有復興的展望。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0卷3期.108年6月)
愛墾評註:未来華人的世界,空間在那裏?南海東籬就在那裏。
陳明發·獨中董事會優勢:每間獨中的董事會都是獨立自主操作的機構。學校在2020年3月因為全球疫情而停學,董事會這份主動能力顯現了它特殊的行政優勢。根據董總當時所公佈的數字顯示,借助線上學習,全國85%的獨中做到了「停學不停課」,學生們不至於因為外在局勢變動而荒廢課業。
有關數字也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學校早有豐富的網絡教學內容,導入新教學途徑也就相對順利。
獨中多年來強調新一代的電腦與網路能力,以面對日益人工智能化的世界。部分獨中過去努力與中國、臺灣與韓國等高等學府建立聯系,給學生開闊學習視野與謀求更大的深造機會,除了考察、游學期間的接觸,互聯網自然成了平時最便捷的方法。(參考:楊微屏〈獨中疫情影響幾裡路〉星洲日報 2020-04-1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