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аивно. Супер by Stanislav Mironovhttp://www.stanislavmironov.com/

Rating:
  • Currently 4.4/5 stars.

Views: 2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3 hours ago

藍翼之水:閱讀貝拉的《魔咒鋼琴》·文字譜寫的交響樂章

「這是一部可以與世界文學對話、堪稱偉大的巨著;這是讓我們端坐靜穆乃至於匍匐聆聽的神聖之樂。」說實話,第一次拿起《魔咒鋼琴》這本書,看到封面上的這句話時,禁不住笑起來。畫面上那個酷似斯琴高娃的女人讓我並不信任,然而正是這句話吸引著我翻開了它的第一頁,並且一直貪婪地讀下去,直至深深地陷入沉思。

也許看題目你會以為這是一本魔幻小說,看過第一章你會以為它是一部魔幻愛情小說,然而,接著看下去你才會發現,這是一部關於愛情、力量、激情、道德以及人性的偉大著作。故事裡不僅有梅與亞當穿越種族的愛情,還有源自戰爭和反抗的力量,以及魔力音樂帶給人們的激情,更有猶太人最堅實的信仰,人性的考驗。

故事發生在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年代,而時間跨度又極其的大,從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到最終離開人世,梅的一生經歷了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坎坷。當兩人譜寫《降D大調第八號浪漫曲》的時候,一段離奇的愛情如火山般迸發,但當兩人再次演繹了首曲目的時候,這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浪漫史,而是對跨越國界穿越時空的愛情最完美的闡釋。

難怪安波舜會為這部書寫下這樣的評價:「自策劃出版了《狼圖騰》之後,再沒有讀到一部能予以我強大精神震撼和力量的好文本,直到《魔咒鋼琴》出現在我的眼前。」是的,它的確能給人以強大的精神震撼,每一個小小的細枝末節都刻畫得讓人感動,雖然跨越了漫長的時間,卻讓人感覺不到任何的拖沓,反而從中透視出每一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在《魔咒鋼琴》面前,我們惟有震驚和敬畏,那個堅守信念的猶太民族,雖然苦難卻熱情好客的中華民族,這是兩個民族最偉大的融合。與之相比,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顯得如此囂張跋扈,沒有人性的殺掠,最殘忍的手段,中東燃燒著仇恨的怒火,中國上海的苦難人民用自己的愛和寬容,為這個充滿血腥的世界填補了溫暖的空白。

新銳小說家姚摩曾經說過,《魔咒鋼琴》中不少段落令人想起屠格涅夫筆下一些充滿魅力的篇章,它預示著寫作它的主人是一位漸顯卓越的大作家。不錯,那些簡單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就仿佛黑白鍵彈奏出的神奇音符,如同梅和亞當的作品一樣顯示著不可猜測的魔力,忽而舒緩忽而急促,每一段精彩的描述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有人說,《魔咒鋼琴》是一部當代版的《悲慘世界》,也許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它的確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它正以嶄新的力量發出宏亮的聲響。戰爭的苦難,愛情的浪漫,詩興的思想,神聖的信仰,悲劇的力量,人性的輝煌,藝術的暢想……所有的一切都在跳躍的字符間灼灼生輝,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聆聽,聆聽這部文字譜寫的恢宏樂章。(2008-12-02 豆瓣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July 21, 2025 at 10:09pm

理解:我確實是清晰得令人心碎地記得一九一七年夏天的某一個黃昏,經過一個冬天的難以理解的分離以後,我在一列郊區火車上偶然遇到了塔瑪拉。在兩站之間幾分鐘的時間里,在一節搖擺著發出刺耳的嘎嘎聲的車廂的連接處的過道上,我們並排站著,我處於強烈的局促不安、感到極其後悔的狀態下,她在吃一塊巧克力糖,有條有理地咬下小小的硬塊,談論著她工作的單位。

鐵軌的一側,在微帶藍色的沼澤的上空,泥炭燃燒時的黑煙和殘留的已經失去了光芒的日落形成的一片巨大的琥珀色混合在一起。

我想,已經發表的記錄可以證明,甚至就在那時,亞歷山大·勃洛克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我看見的那泥炭煙,以及那殘留的天空。在我生活中後來有一個時期,我可能會發現,這和我看塔瑪拉的最後一眼是有關聯的:她在梯級上轉過頭來看看我,然後下車,走進了一個充滿茉莉花香和蟋蟀歡叫聲的小站的黃昏之中;但是今天,沒有任何在異國所做的旁注能夠減弱這份痛苦的純潔性。
(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May 15, 2025 at 10:15pm

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第二章節「崇高即現在」~~

「呈現不可呈現」是利奧塔對康德崇高感解讀的最精短的概括。這個「呈現不可呈現」的基礎恰恰是時間(瞬間)的本身,或者是呈現(present)本身。我們看到,呈現一詞(present)同時具有當下、在場的時間性含義,也具有呈現、表現的動詞意義。事實上,崇高感一直都在時間的瞬間出竅的無時間性中發生,或者用利奧塔的原話來說,就是雙重的時間的減弱。崇高感和「當下的此時此地」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利奧塔在藝術品中區分出來的真正崇高的方式,它粉碎了一切可依賴的知識性和客觀性,包括習俗、風格、趣味和懷舊。將整個時間的「瞬間」獨立出來考察,或者將整個時間獨立出來考察,正是整本《非人》的嘗試和任務。盡管在之前的《異爭》中,利奧塔已經將崇高的時間性獨立出來考察,但《非人》將時間性與音樂、資本主義、先鋒派、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聯系起來,可以說,它是利奧塔最精致的關於崇高美學理論的構建。而「崇高即現在」出自利奧塔贊賞的畫家紐曼的一篇文章的題目。

作為一個哲學家,利奧塔首先關注的是紐曼的崇高與時間的關係。利奧塔看重紐曼,因為紐曼不同於其他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他直接給出了「時間就是圖像自身」的天才一樣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紐曼的作品最經典地體現出「崇高即現在(present,now)」。而「崇高即現在」事實上是出自紐曼的一篇同名的文章《崇高即現在》。紐曼在藝術史上的貢獻以及他對崇高的論述在某種意義上深刻地影響了利奧塔。在一個藝術遭遇到技術挑戰的世紀,紐曼最能符合利奧塔所認可的理想的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畫家。這種詢問和反思性的藝術方式實際上也是現代藝術的先鋒精神的最好總結。紐曼曾說道:「第一個人是畫家。」這意味著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到來方式總是一種第一次降臨世界的方式,而這種可能性,就在於對「此時此地」的當下的感受,也就是紐曼式的崇高,它激發了利奧塔對呈現等下的關注。事實上,紐曼的呈現當下應該放在一個美國語境中去理解,這是現代性和美國本土文化的自卑感帶來的雙重焦慮。美國藝術上的赤貧感、疏離感,在某種意義上滋生出一種擺脫歐洲腐朽的文化氣息和藝術傳統的徹底質詢和背叛。如果說,抽象表現主義前期的這種格格不入體現在整個流派集體地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新認同,那麼紐曼後期對自身經驗肯定的激進性,則體現在對這種文化赤貧的肯定,他拋棄重回歐洲文化的懷舊的安慰,強調快樂與痛苦並存的崇高感。

正如德勒茲所言:「一個偉大的畫家從他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整個繪畫的方式永遠都不會是折衷的。」8 紐曼也擁有自己完整的對西方「崇高」歷史的態度。在著名的《崇高即現在》中,他回顧了西方藝術中崇高的歷史,將崇高與對此時此地的肯定結合起來,鮮明地指出了崇高是現代藝術最徹底的姿態。我們不妨跟隨紐曼對崇高與當下的論述來更好地理解利奧塔思想的靈感來源。

首先,紐曼指出古希臘發明了美,並將美作為一個理想,這個美變成了歐洲藝術和美學哲學的重要賭注。這是一個陷阱。一個重要的混淆出現了,這個混淆是紐曼對西方美學歷史的重要批評,也是他崇高理解的創見。他寫道:「人類在藝術中表現絕對的自然欲望得到了認可,同時,它與完美創造的絕對主義——對品質(quality)的迷戀混淆起來。」9 這兩者——表現絕對的自然欲望的崇高感與完美創造的絕對主義的優美感——混淆起來,於是它在藝術家中演變為:美的話語和崇高欲望之間的道德斗爭。紐曼認為,美與崇高的混淆貫穿著整個歐洲的哲學,哲學的混淆也制造了藝術的歷史的混淆

[愛墾註:唤~形象、名目;對照:象·奧利維耶·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 聲音顏色]

註:抽象表現主義(英語: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

8 【法】吉爾·德勒茲:《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董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59頁

9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 P.171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第二章節〈「崇高即現在」〉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3, 2025 at 9:09am

泰德·庫瑟:一月

在夜那冰冷的蜂巢中,只有一格

被照亮,它看起來大致是這樣的:

一家越南咖啡館,油燈,

花朵狀的香料。

談笑聲,筷子清脆的撞擊聲。

玻璃窗外,這冬天的城市

像一座老木橋一樣吱吱作響。

我們的樓下湧起了一股大風。

窗戶越大,晃動得就越厲害。

 

(2007-07-12 18:28:13)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2, 2025 at 10:30am

時間心理學

正如空間有幾何學,時間也有心理學,把平面心理學的計算用於時間心理學,計算就可能不準確,因為不會考慮時間這一因素,也不會考慮時間的表現形式之一:遺忘;我開始感到遺忘的力量,它是我們適應現實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因為它慢慢摧毀尚活在我們心中並經常與現實相衝突的過去。……人們在我們頭腦里只是一套套極易磨損的版畫,這是人們的一大不幸。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他們抱有很多的打算,其熾烈的程度不亞於思念的熾烈。然而思念會疲乏,回憶會消亡,於是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地把阿爾貝蒂娜的房間讓隨便哪個女人居住……

洞察力

事實上,我不顧理智的否定,選擇了阿爾貝蒂娜,愛她,難道這不意味著了解她,連同她所有的醜惡之處嗎?而且即便在猜疑心偃旗息鼓的時刻,難道愛情不是猜疑的持續和它的一種轉換形式嗎?既然欲望總是把我們引向與我們最對立的東西,迫使我們去愛那給我們帶來痛苦的東西,那麼愛情難得不是戀人的洞察力的一種證明,連戀人自己也難以理解的一種證明嗎?一個人的魅力里,他(她)的眼睛、嘴巴、身段里必然含有令我們感到陌生、並能使我們極其不幸的一些成分,當我們感到被這個人吸引並開始愛他(她)時,就意味著不管我們把他(她)說得如何純潔無暇,我們已經看出他(她)身上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的背信棄義和種種過失了。

就這樣,為了吸引我,某個人身上有害的、危險的、置人於死地的成分體現為魅力,也許,這魅力與隱秘的毒素之間的因果關係比毒花的繁茂誘人與它的毒汁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更為直接?我常對自己說,也許正是阿爾貝蒂娜的同性戀行為——我日後痛苦的根源——使她具有那種和善而直率的舉止,這舉止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和她可以像和男人一樣保持忠實而無拘無束的同伴關係。同樣,類似的毛病使德·夏呂斯先生變得像女性那樣敏感和聰穎。戀人在最盲目的時候仍有洞察力,其表現形式正是偏愛和柔情,所以在愛情上無所謂選擇不當,因為一旦進行了選擇,選擇總是不當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November 26, 2024 at 3:08pm

閒談與創作~~就連作為友誼表現形式的交談本身,也是非常膚淺的胡言亂語,令我們一無所獲。……在藝術創作的單獨工作中,思想是向縱深前進的,唯有這個方向對我們沒有封閉,我們可以朝這個方向繼續前進。雖然越來越困難,但卻可以得到真正的成果。而友誼不僅像談話一樣毫無成效,而且有害。我們當中,成長規律純屬內在的人,他們在自己朋友身旁,停留在自己的表面,而不是向縱深方向繼續進行發現新大陸的航行,就不會不感到煩悶。這種煩悶的印象,在我們恢復獨處時,友好的情誼又勸說我們要加以糾正,勸我們激動地回憶起我們的朋友對我們說了些什麼,將這些話當作是寶貴的收獲。而我們與可以從外部添加石頭的建築不同,我們倒與以自己的汁液滋養下一節枝幹和最上層花朵的大樹十分相像。……人總是很喜歡把思考的重擔卸給他人,極力找到這位朋友的美。這種美與我真正孤獨一人時所求索的美完全不同,但是這種美賦予羅貝、我自己、我的生命以更大的價值。我這麼做的時候,是在自欺,是中斷了成長過程。如果沿著原來的方向發展下去,我確實可以真正地成長起來,並得到幸福。在這樣的朋友為我造就的生活里,我顯出嬌滴滴地逃避避孤獨、高尚地希望為他犧牲自己的模樣,實際上卻意識不到自己的使命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November 17, 2024 at 12:09pm

畏:室內鮮花

只有蘭花、玫瑰花和紫羅蘭陪伴我——它們像人一樣呆在你身邊,但並不認識你。它們是有生命的,而這種特性使它們的沉默產生強烈的效果。它們畏懼寒冷,接受熾熱爐火的溫暖。那被珍貴地放在水晶擋板後面的爐火,不時地將危險的紅寶石散落在白色大理石的火盆中。

畏:嚴格的鑑賞力

他的力量的奧秘他具有嚴格的鑑賞力,他寫的東西必須符合他的要求:「這很溫和。」因此,多年里他被看做是少產的、矯揉造作的、只有雕蟲小技的藝術家,其實這嚴格的鑑賞力正是他力量的奧秘,因為習慣既培養作家的風格也培養人的性格。如果作家在思想表達方面一再地滿足於某種樂趣,那麼,便為自己的才能劃定了永久邊界,同樣,如果人常常順從享樂、懶惰、畏懼、痛苦等情緒,那麼他便在自己的性格上親自勾畫出(最後無法修改)自己惡習的圖像和德行的限度。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評註:對照海德格爾的“畏” (敬畏)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November 12, 2024 at 11:56am

[情人]

通常,別人跟我們是如此無關,以至當其中一個人能主宰我們的哀樂時,我們就會覺得他仿佛是屬於另一個世界,滿身都是詩情畫意,能把我們的生活化為一片我們與之同在的感情的海洋。

[生活中的時間]

從理論上說,我們知道地球在轉動,但事實上我們並不覺察,我們走路時腳下的地面似乎未動,我們坦然安心地生活。生活中的時間也是如此。小說家為了使讀者感到時間在流逝,不得不瘋狂地撥快時針,使讀者在兩分鐘內越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一頁書的開始,我們看見的滿懷希望的情人,而在同一頁的結尾,他已是八旬老翁……

[情人的沉默]

有人說沉默是一種力量;從另一個意義上看,沉默被心愛的人利用,會發出一種可怕的力量。……也有人說沉默是一種酷刑,會使身陷囹圄、被迫受刑的人發瘋。可是,忍受心上人的沉默又是怎樣的酷刑啊!這比保持沉默還要難以忍受!……這種沉默本身就是座監獄,甚至比監獄還要殘酷。……還有比沉默發出的光更可怕的嗎?它讓我們看見的不是一個,而是成千上萬個失蹤的女人,每一個都表現出對愛情的不忠。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October 30, 2024 at 2:42pm

[巧遇情人的驚喜]

她根本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此刻碰上他,因此大吃一驚。而他呢他跑遍了整個巴黎城,也並不是因為他認為有可能碰上她,而是因為要是死掉這顆心的話,對他自己未免太過殘酷了。他的理智一直認為今晚這份快樂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現在它卻變成了再現實不過的東西……這個現實光芒四射,驅散了像夢幻一樣飄蕩在他心中的孤獨之感;……這就像一個在晴朗的日子到達地中海岸的旅客一樣,對他剛剛離開的地方是否存在有所懷疑。這時他不去回顧這些地方,卻聽任迎面而來的海水的既明亮有始終如一的蔚藍色的光芒照得自己眼光繚亂。

[對情人的思念]

他一面穿衣服,一面惦記著奧黛特,這樣他就可以不至於有孤獨之感;經常想著奧黛特,使得遠離她的時刻也就跟在她身邊時有著同樣的特殊的魅力。他登上馬車,感到思念奧黛特的思緒跟一頭愛畜一樣也已經跳上車來,蜷伏在他膝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堅硬如水 on October 13, 2024 at 11:23am

[窗外·獅子皺眉般的濤浪]

我不時回到窗旁,再向這令人頭暈目眩、山岳一般的龐大馬戲團再看上一眼,向那此處彼處磨光而又半透明的藍寶石的波濤白雪般的峰巔再看上一眼。那浪濤,懷著沉著的凶猛和獅子皺眉般的架勢,任憑其山坡崩塌,飛滾而下。陽光又用看不見面龐的微笑為這山坡增色。此後,每天早晨我都置身窗口,就像在驛車里睡了一覺撲到驛車的玻璃窗口去一樣,為的是看看我所響往的山脈在夜間是靠近了,還是遠去了。在這里,這些大海的丘陵,在狂舞著回到我們身邊之前,可能會退得很遠,以至常常要在一片長長的沙土平原後面,我才能在很遠的地方依稀望見它們那最早出現的起伏,那遠處半透明、霧氣籠罩、藍瑩瑩的,好似托斯卡納文藝復興時期畫家作品景深處的冰川。有時,緊挨著我,陽光在這些波濤之上歡笑,那波濤呈嫩綠色,恰似潮濕的土地和光線液體般的流動,使高山草地保持著嫩綠一般(在山上,陽光此處彼處展開,有如不均衡地跳躍著歡快地走下山坡的巨人)。此外,海灘和波浪在世界之餘部分辟出這個豁口,為的是讓陽光從這里經過,叫陽光在這里積累起來。在這里,從大海過來的方向和我們的肉眼遵循的方向望過去,是陽光在移動著大海的山巒起伏,是陽光確定其位置。從這第一個清晨開始,太陽總是伸出一根微笑的手指,將遠方大海那蔚藍的峰巔指給我看。這些高峰在任何一張地圖上都沒有名字。太陽在山脊和雪崩那轟響而又紛亂的表面上盡情游蕩累了,最後便來到我的房間里避風,在散亂的床上懶洋洋地躺著,在濕乎乎的洗臉池上,在打開的箱子里,摘下它的珍寶。它那輝煌的光焰本身和用得不是地方的奢侈,更加深了雜亂無章的印象。

[偏要喜歡《戀愛的獅子》]

當一個聰明、詼諧、博學的女子下嫁了一位性格靦腆、名不經傳、默默無聞的粗漢時,不知哪天,德•蓋爾芒特夫人會別出心裁地發明一種精神享受,不單單對妻子進行誹謗,還要把丈夫「暴露」出來。不妨拿康布爾梅夫婦做例子。假如德•蓋爾芒特夫人那時有可能生活在他們中間,她就會宣布德•康布爾梅夫人是一個愚蠢的夫人,而康布爾梅侯爵卻是一個饒有趣味的人,但默默無聞,被一個成天喋喋不休的長舌婦逼得沉默寡言,可他的價值卻比她大一千倍。公爵夫人作此宣佈時,會產生一種清新適意的感覺,這和一個批評家不顧輿論界七十年來一致贊賞《歐那尼》,偏要公開表明自己更喜歡《戀愛的獅子》時的感覺是一樣的。再比如,從她年輕時代起,人們就對一個堪為楷模的女人,一個真正的女聖人嫁給一個無賴表示同情,可是,德•蓋爾芒特夫人出於同樣的追求新奇的病態需要,不知哪天會聲言,這個無賴雖然輕薄,卻有一副好心腸,是他妻子的冷酷無情導致他幹荒唐事的。我知道,文藝批評能使長久以來一直光彩奪目的作品重新墮入黑暗,而讓那些似乎註定永無出頭之日的作品放射出光芒,這種現象從古至今屢見不鮮,不僅表現在作品與作品之間,而且還表現在同一部作品內部。……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