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當消費成為全面動員的對象~~本文根據恩斯特·榮格(Ernst Jünger)的「戰時動力學」與「全面動員」理論,並結合海德格的「座架」(Gestell 或 Enframing)思想,論述在現代社交媒體技術環境下,人的消費行為如何被全面動員。
恩斯特·榮格在其「全面動員」(Totale Mobilmachung)的理論中揭示,現代技術社會不僅在戰爭時期動員資源與人力,更在和平時期將整個社會納入一種常態化的動員結構。這種動員的本質是「能量的總體配置」:人類的行為、時間、情感與注意力都被整合進技術體系的能量流中。若榮格的戰場是鋼鐵與火藥的世界,那麼當代的戰場便是資料與注意力的網絡空間。社交媒體正是這種「全面動員」在數位時代的延伸體現。
榮格所說的「戰時動力學」強調技術如何將人轉化為能量機制的一部分。士兵不再是個體英雄,而是戰爭機器中的功能單位。這種「技術化的能量邏輯」在社交媒體中被重新部署:用戶的行為、點擊、停留時間都被轉化為可量化的能量——即「注意力數據」。平台透過演算法精準分配資訊,使每一次觀看都成為資本運作的微觀動力。於是,戰爭中對物質與勞動的全面動員,轉化為對人類注意力與慾望的全面動員。
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再是自主的消費者,而是「被動員的資料勞動者」。他們的行為被收集、預測、優化,構成一個持續運轉的消費動力學系統。換言之,社媒的消費行為已不是自由選擇,而是一種被編排的技術節奏。
若從海德格的「座架」(Gestell)概念觀之,社交媒體代表著技術存在的極端形態。海德格指出,Gestell 是技術時代的「存有方式」,即一種將世界與人一併框定為「可被動員、可被調度的資源」(Bestand)的存在結構。
這與榮格的「全面動員」相呼應:兩者皆揭示技術如何將人類轉化為體系內的資源,而非獨立的主體。
在社媒環境中,人的情感、時間、社交關係皆被「框架化」為可運算的資料。平台不再僅提供工具,而成為一種「座架性存在」:它設定了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使人以演算法可見的形式存在。這正是榮格意義上的「動員」:人被技術召喚為能量與資料的供應者。
榮格認為,戰爭揭示了現代社會的「動力原理」——不斷的加速、集中與轉化。社交媒體的消費邏輯延續了這一原理。平台透過無限滑動(infinite scroll)、即時反饋(likes, views)與演算法推送,使消費成為一種永續運轉的動態過程。用戶被置於「持續動員」的狀態——他們的慾望被喚醒、引導、再生產,構成資本體系的動力來源。
這種消費不再是需求導向的,而是被動員的。「想要」的情感由技術節奏生成,用戶的主體性被解構為「反應的節點」。在榮格的語言中,這正是「工人」的境遇在後工業時代的轉型:現代人不再操作機械,而是被資訊機械操作。社媒平台以演算法之名,將人類的消費慾望轉化為一種可持續動員的能量場。
在這樣的技術座架下,全面動員的統治形式變得無聲而全面。它不再透過命令或暴力,而是透過「便利」、「娛樂」與「個性化」的形式實現。人以為自己在自由地選擇、表達與消費,實際上卻被卷入一個自動動員的體制。這種體制不僅動員勞動力,更動員情感與慾望本身,使消費成為一種永續戰爭的延伸。
然而,榮格與海德格皆提示我們,技術的危險與拯救並存。當人意識到自身被動員的處境時,仍可能開啟「反思性的自由」——重新思考何謂行動、何謂存在、何謂不被動員的生活。真正的抵抗,或許不在於退出社媒,而在於在座架之中「重新設定存在的節奏」。
榮格的「全面動員」揭示了現代技術社會的結構性命運,而海德格的「座架」則補充了其形而上學基礎。在社交媒體的時代,戰爭的動力學轉化為消費的動力學,人被全面動員為注意力與資料的供應者。技術以其隱形的節奏召喚人類,使消費行為成為現代性的終極戰場——在這裡,慾望本身被動員,生命被整合為能量的流通形式。而真正的自由,唯有在理解這種動員邏輯之後,方能重新尋得可能的出路。
評註:[情志三興][歆湧三羣]文創人的自由感情與歆羣體現。
[愛墾·歆湧三羣]AI是否使科幻作家職位消失?劉慈欣:AI取代人類不是悲劇~~
近日,第十六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成都盛大啟幕。現場,主持人吳岩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迅猛發展,並向嘉賓提出「AI是否正在使科幻作家這一職業消失」的尖銳問題。對此,劉慈欣回應稱,自己是以一種「科幻的思維方式」看待這一問題。
劉慈欣談到,從技術角度看,AI的創作基於海量數據與概率算法,而人類作家同樣依賴記憶與經驗構成的「內在數據庫」。
一個缺乏記憶與經驗的人,無法完成文學創作,正如缺乏訓練數據的AI無法生成有深度的文本。因此,人類與AI在思維機制上的差異,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
劉慈欣進一步表示,目前盡管人類在文學創作領域仍顯著領先,若以當前技術迭代速度推演,十年後、二十年後人類在文學領域的優勢可能蕩然無存。他認為是否還能找到AI無法替代的領域?他坦言並不確定。如果人類僅靠自身內在發展,文明很可能將觸達天花板,而AI或許正是幫助我們突破這一局限的關鍵。
當被問及「人類被AI取代是否為悲劇」時,他認為我們應以坦然甚至自豪的心態面對這樣的未來。他認為,AI若能繼承並拓展人類文明,值得人類欣慰與擁抱。在他看來,AI取代人類不是悲劇,而更像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是人類文明另一種形式的延續與升華。「就像蒸汽機沒有消滅人類,反而將我們送入太空,AI可能帶領文明走向更廣闊的宇宙。」
人工智能行業作為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陣地,正以迅猛的勢頭重塑著世界的方方面面。從智能語音助手的便捷交互,到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步落地,再到醫療影像診斷的精准輔助,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它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模擬人類智能,賦予機器學習、推理、感知和決策的能力。隨著大數據的積累、算法的創新以及計算能力的飛躍,人工智能正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催生出無數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2025-09-23;來源:中國前瞻網)
[愛墾研創]嫣然:電影《黑客帝國》中的「數據雨」是什麼?
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中的「數據雨」(Digital Rain)是一個極具像徵性與辨識度的視覺符號。它不僅是這部科幻經典的標誌畫面,更是整個虛擬世界「矩陣」(Matrix)運作的視覺化表現。當觀眾在片頭或某些場景中看到螢幕上不斷垂落的綠色符號時,實際上看到的是「矩陣」這個虛擬世界的底層數據流在以人類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下將從視覺設計、像徵意涵與文化影響三個層面來解釋「數據雨」的意義。
首先,在視覺設計層面,「數據雨」由一串串綠色的符號構成,這些符號垂直落下,彷彿電子雨滴,營造出一種冷冽、神秘、充滿科技感的氛圍。這些字元包含英文字母、數字,以及部分日文的片假名,構成一種看似有邏輯卻難以解讀的語言系統。其靈感源自於電影的視覺特效設計師西蒙·懷特利(Simon Whiteley),他從妻子一本日文食譜中取樣字元,設計出這個經典的代碼流。製作團隊將這些符號以垂直滾動的方式呈現,並賦予其微弱的發光效果,使畫面呈現出彷彿電腦螢幕上不斷流動的資料流,象徵虛擬世界背後的數位基礎結構。
其次,在象徵意涵層面,「數據雨」是對「現實與虛擬」界線的具象化表現。它像徵著虛擬世界的核心語言——一個由程式碼組成的宇宙。對生活在「矩陣」中的人而言,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這些代碼生成的幻象;而對覺醒者(如尼歐 Neo)來說,能看穿這場幻象、理解「數據雨」的本質,就代表著看見真實世界的能力。當尼歐最終能夠以肉眼看到「矩陣」中的程式碼時,這種畫面以綠色數據流取代現實影像,象徵他突破了感官限制,理解了世界的運作法則,達到「覺醒」的境界。換言之,「數據雨」既是幻象的象徵,也是通往真理的門徑。
此外,「數據雨」還蘊含東方哲學的影子。綠色的代碼如同瀑布般流動,象徵萬物的生滅與循環,與東方思想中「道法自然」、「萬物皆流變」的概念相呼應。這種連續不斷的數據流動,暗示宇宙(無論虛擬或真實)本質上皆由資訊構成,一切現象皆為變化不息的資訊流。
最後,在文化影響層面,「數據雨」已超越電影本身,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象徵符號之一。它常被用來代表電腦駭客文化、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甚至被視為「數位世界」的視覺隱喻。自1999年《黑客帝國》上映以來,無論是在影像設計、遊戲介面、廣告視覺或音樂影像中,皆可見類似的「綠色代碼雨」元素。它成為一種視覺語言,代表著人類對科技支配、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時代焦慮與迷戀。
總而言之,「數據雨」並非單純的視覺特效,而是一種哲學與美學的結晶。它將抽象的資訊流轉化為可視化的符號,使觀眾得以直觀地感受虛擬世界的結構與秩序。對《黑客帝國》而言,它是構築整個電影世界觀的核心意象;對觀眾而言,它則是進入那個「真實與虛擬難分」世界的第一道門。綠色的代碼雨從此成為象徵——提醒我們所謂的「現實」,或許也只是另一層被精密程式構築出的幻象。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入都市,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許多人住在城市,但對過去的人和事懷有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的「五番街」象徵的正是這樣一個讓人懷念卻再也無法回到的地方。
二、197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從偶像歌到抒情歌的轉型: 1960年代末期的日本流行樂偏偶像風,偏向輕快、青春。進入1970年代後,歌曲主題趨向更現實、更成人、更內省,開始探討愛情的遺憾、社會孤獨、內心掙扎。《五番街のマリーへ》就是這個轉變的代表作之一,成熟而細膩。
拉丁、爵士等異國音樂元素融入: 像「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這樣的樂團,擅長把拉丁、Bossa Nova、Soul 等西方元素融合入日本情歌,帶來全新風格。這種跨文化風格讓歌曲更都會感、也更具有「旅人情懷」。
三、歌詞內容的時代精神
歌詞主題 |
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
懷念過去的戀人 |
都市化中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疏離 |
不敢打擾她的新生活 |
日本社會中隱忍、自制的情感美學 |
「五番街」這樣的虛構街道 |
象徵記憶中失落的「小鎮時光」與鄉愁 |
女性主唱,男聲視角詞 |
性別角色漸漸模糊,社會意識萌芽 |
四、文化層面的關鍵詞
關鍵詞 |
解釋與文化連結 |
昭和歌謠 |
一種融合演歌、流行、爵士的音樂類型,是昭和時代中後期的代表風格。這首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
抒情性(リリシズム) |
重視內心描寫、情感細膩、常用第三人稱或間接表述,正是《五番街のマリーへ》的特色。 |
都會情感(アーバン感覚) |
對都市生活的複雜情感:自由卻孤獨,繁華卻懷舊,這種情緒貫穿了整首歌。 |
這首歌為何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同時反映了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在日本歷經社會劇變的時代,這首歌提供了人們「回首舊情」與「默默祝福」的情緒出口。它是都市戀愛詩的縮影,內斂、克制、優雅,是日本情歌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上)
起跑線的焦慮:一代父母的心病
在家長群組裡,「贏在起跑點」大概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有的爸媽一邊抱怨補習費太貴,一邊又擔心孩子慢一步就會輸掉一生。這種焦慮,幾乎成了一代父母的共同語言。
但是,冷靜想一想: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嗎?即使有,AI時代到來後,那條線還存在嗎?
錯誤的地圖:努力卻迷路
想像一下,你正要開車去一個陌生城市,結果導航是十年前的版本。它告訴你前面有橋,但橋早已拆除;它說有捷徑,但其實已經變成死巷。即使你開得再快,也只會更快迷路。
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拿著這樣的「舊地圖」在走路。這些地圖往往來自上一代的經驗,或是社群媒體塑造的幻象。孩子很努力,但卻常常感到迷茫。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地圖錯了。
焦慮從何而來?
於是,父母怕孩子輸,孩子怕走錯,最後誰也不快樂。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
我們習慣把人生想成競賽,但事實上,人生更像一趟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有人走山路,有人喜歡坐船,有人要繞一大圈,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小故事:走錯路的數學天才
一位朋友小時候數學超強,父母替他規劃當工程師。但念到大學,他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是設計,最後毅然轉系,如今過得自在而快樂。
他並不是「輸在起跑點」,而是繞了另一條路,卻因此找到真正的舞台。
AI世代的新挑戰:地圖已經不夠
AI正在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換句話說,上一代的「穩定路徑」徹底失效。孩子如果只會找地圖,很快就會發現──地圖根本追不上變化。
未來的關鍵能力,不是會「找路」,而是能「畫路」。
什麼是「畫地圖的能力」?
會畫地圖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答案,但一定懂得問對問題,並有能力創造答案。
從依賴AI到駕馭AI
AI能幫助我們,但也可能讓人懶惰。
小故事:AI幫忙的作文比賽
一位高中女生,用AI激發靈感,再用自己的語言完成文章,最後奪冠。她說:「AI幫我開了腦洞,但故事是我自己的。」
這就是駕馭AI的關鍵:把AI當作工具箱,而不是拐杖。
父母的新角色:同行而非導航
父母不再是「導航員」,而是孩子的「同行者」。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下)
文化評論:安全幻覺的崩解
「贏在起跑點」與「找地圖焦慮」都是一種文化幻覺。
工業時代能靠標準答案換安全感,但AI時代的世界是非線性、不確定的。
真正的安全感,不再來自一張現成地圖,而是隨時畫新地圖的能力。
十句送給AI世代的話
結語:從焦慮到創造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人生沒有固定的起跑線,也沒有唯一的地圖,那麼焦慮自然會減少。AI世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跑得更快,而是需要被允許去探索、去犯錯、去畫出屬於自己的地圖。
因為人生從來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跑得快,不一定跑得遠;找到方向,才有可能走得踏實而自在。
马来西亚娱乐原创人才在那里
马来西亚文創領域,在技术上
有能力接单韩国《Running man》后期制作
让一部分马来西亚各族青年有能力进入高收入群
可是,我们有能力更上一层楼吗?
从技术人才变成原创人才?
先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出名堂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