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sathre,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Lesson 8. If you put free books outside, someone will walk in every week and ask if they're really free, no matter how many signs you put out.

Someone else will walk in and ask if everything in the store is free.

潔莎特(Jlsathre)是美國伊利諾州的一位退休律師,孩子長大後決定改行開一家舊書店,而領悟出25條人情世故:

法則8. 如果你在店外放了免費的圖書,每週都會有人進來問它們是否真的是免費的,不管你在旁邊放了多少醒目的標識。

還有一些人則會進來問,是否店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9, 2025 at 10:49pm

愛墾APP:微小說《退場》

黎教授退休了。終於習慣了午飯後不再打開信箱查收審稿通知,也習慣了書房裡的沉默不再被學生的提問打破。

享受人生的方式變得純樸起来,如果不在社媒上發幾張早餐或午餐的食物照片,便随手抽幾本書,拍些照片,上載去提醒世界,他曾經讀過多麽深刻的書。

這天午後,陽光從書架間斜斜灑落,落在他攤開的筆記本上。他在臉書上回應了一位舊學生的留言,對方問他近況,也問他是否還有新的研究計畫。他本想簡單帶過,卻不知怎地,思緒愈發清晰,手也不自覺地敲下了幾行字。

他寫:「前陣子和你談了買書的事,今天想再補充幾句。」

說這話的時候,他正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東方式情感教育轉型》。十多年前出版,封面仍然筆挺,只是書脊處有了幾道時間刻下的微紋。他記得那年在做田野,濕熱的雨林與教室裡微涼的空調交錯出一種奇特的節奏,他靠著手上的研究經費,訂了當年幾乎所有相關的出版品。他一直相信:研究不是記憶,而是追上變動的速度,甚至比它更快一步。

「現在還有人能這麼買書嗎?」他心裡一閃念。

既有幾分似乎理由充足的驕傲,也有一點點的學術體認。買書從不是浪漫,而是一種投資,一種姿態。但姿態需要代價,而代價往往不是退休金能涵蓋的。他知道,許多老學者沒有放下講台,繼續受聘於私立大專、接行政職位,有些甚至名氣更勝往昔。

他也知道,有學校用他們的名號來裝飾招生簡章——名字印得比校訓還大。他不是不敬,只是看見了一種悲涼的實用主義。那些名字曾代表知識的重量,現在成了招牌的亮光。他參加過幾次研討會,會上見到熟悉的老面孔,說的仍是多年前的資料與觀點,換湯不換藥,只是投影片改了設計。

「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已經沒了力氣的回報。」他心中有這樣一句話,但從未說出口。

研究這回事,說穿了,是孤獨地與世界同步。那需要新書、新方法,也需要眼光與體力。他曾經擁有過,也親手放下過。有一年,某研究機構邀請他演講。他回信婉拒,理由簡單:他已退休,未再持續追蹤,無以為言。

「學者要有自知之明,不是自信的那種明,而是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停下來,不再用過去的聲音講未來的故事。」

他在鍵盤上打下這一句,停頓了一下,然後按下「發布」。

傍晚的光線已偏黃,書桌一角那疊舊稿紙被風輕輕掀起,一頁飄落在地毯上。他沒有彎腰去撿。坐回椅子時,他看見書桌對面的空椅子——曾是學生來訪時的座位,如今只剩寂靜。

他笑了笑,不是無奈的笑,只是一種知曉。

有些人選擇留下舞台,有些人選擇讓位。

他從不覺得後者比較高尚,但他知道,真正退場的人,不該再走回台前。(純属虚構)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8, 2025 at 10:39am

教育学詞條名稱: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緣起

艾里克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是根據艾里克‧艾里克森描述,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 。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1950年代,艾里克‧艾里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里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欲),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欲為基礎來描述人格。此外,艾里克森批評佛洛伊德originology的觀念。就是說所有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經驗。根據艾里克森,童年早期的經驗很重要,但是個體仍能在社會環境內得到發展。艾里克森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5歲以後繼續發展。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兒童與社會》1950年中,他將人的一生分為8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階段
嬰兒期(出生-18個月)

社會心理危機:信任對不信任

這個階段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有密切地關心嬰兒的需要並迅速的回應?信任使嬰兒願意讓母親離開視線,而不信任則會使嬰兒甚至終身懷有不安全感。

主要問題: 我的環境可信嗎?
中心任務: 接受照料
正面結果: 信任人與環境
自我品質: 希望
重要關係: 父母


幼年(18個月-3歲)

社會心理危機:自主對羞怯、懷疑

排泄訓練可能影響兒童社會關係發展,若父母親能有耐心、態度溫和的對待兒童的行為結果,使其嘗試自我控制,對行動也更有信心,反之,若要求過於嚴厲,可能使兒童因闖禍而感到羞愧,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變得畏首畏尾。

主要問題: 我是否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中心任務:模仿
正面後果:自豪
自我品質: 意志
重要關係:父母

童年早期(3-5歲)

社會心理危機:創造進取對內疚

此時兒童在語言、動作、思考各方面都有增進,若能給予兒童適時表達自己的主張,並給予適當的保護與指引,有助於兒童去實現自己所訂定的目標,反之,若不給予支持,則可能因此變得內疚或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中心任務: 認同
正面後果: 能發起活動並喜愛學習
自我品質: 目的
重要關係: 家庭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7, 2025 at 8:38pm

童年中期(6-10歲)

社會心理危機:勤奮對自卑

正式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適時的鼓勵很重要,若父母期望過於高不可攀,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卑心理。

中心任務: 教育
正面成果: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
自我品質: 能力
重要關係: 學校

青春期(11-18歲)

社會心理危機: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此階段要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在這個時期,需要弄清楚「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以這個「自我認定的形象」為基準來探索未來。反之,將會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將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許多青少年的不良適應行為,就常是角色混淆的結果。

中心任務: 同輩群體
正面後果: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畫
自我品質: 忠誠
重要關係: 同輩群體

成人早期(18-34歲)

社會心理危機: 親密對孤獨

親密關係包含著犧牲與妥協,要達到此種關係,必須靠青年期所獲得的認定感。若不能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對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做適切的定位,也就不能對他人做永久性的承諾,而形成一種與人疏離的情況。

中心任務: 關心
正面後果: 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自我品質: 愛
重要關係: 配偶、朋友

成人中期(35-60歲)

社會心理危機: 繁殖對停滯

涵蓋了整個成年的歲月。在此階段主要的動機,是求得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若不能達成這個心願,會意志消沉,變得消極。

中心任務: 創造力
正面後果: 養育兒童或幫助下一代
自我品質: 關心
重要關係: 工作場所 - 社區 & 家庭....

成人晚期(60歲-去世)

社會心理危機:自我完善對失望

即對自己一生的經歷做檢視與統整。如果細數一生都能感到滿意,還值得回味,便能平心靜氣地歡度餘年,反之則會滿懷失望和空虛的心情,平添悔恨。

中心任務: 反省
正面後果: 對一生感到滿意
自我品質: 智慧
重要關係: 人類

參考資料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1994)。發展心理學(黃惠真譯)。台北市:桂冠。

(原見:教育百科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7, 2025 at 5:42am

愛墾APP:回應〈學術殿堂叙事〉~~我沒有退場,但我也不再爭先

我是文中所提到的那種「退而不休」的老學者。雖說是虚構的個案。但看到那言辭犀利的内容,我心中五味雜陳。作者說得也對,許多學科——特別是像歷史、考古這樣的——若不讀新書、不跑田野,很快就會落後。他所強調的「自知之明」,我也非常認同。只是,我選擇繼續留下,不是因為不知進退,而是基於另一種理解與責任。

我留下來,不為了證明什麼

我已不再追逐發表的數量,也不再爭搶計畫、講座與其他資源等殿堂式的待遇。我留下來,更多是為了陪伴與協助——那些迷惘於方法、資料、論文架構的年輕學子。我仍記得當年自己也在其中跌跌撞撞。如今,我選擇用有限的經驗和時間,為他們鋪一點路,而不是為自己再造舞台

你說,有些人重複講過去十年前的東西。或許是真的。但我也想說:有些觀念,十年不變,未必是退化,有時是因為它仍有穿透當下的力量。當然,這不能成為懶惰的藉口,但也不該全盤否定那些堅持的價值。

我相信學術是一種「生成」,不只是一種「產出」

有回應提到Erikson與Simondon,令我頗有共鳴。是的,我不再站在最新出版品的前線,但我並不認為這代表「知識生命」的結束。像Simondon所言,個體總在生成之中;我也正在學習怎麼在退休之後,繼續與學術、與人群互動。我開始做一些過去沒時間做的事:閱讀非專業但具啟發性的文本、參與社區的知識活動、指導沒有資源的學生寫第一篇論文。這些工作微小,卻真實。

不是每一種退出都叫做尊嚴,也不是每一種留下都代表執著

你選擇退出,是一種自我整合的結果,我尊重。我留下,則是一種轉化的實踐,我希望你也能理解。其實,我們都在不同方式中對學術保持誠實——你透過止步,我透過緩步同行。誠如有篇回應文末所說:「退場不等於沉默,轉變也不等於失敗。」

現實中若當真有個案中那位高人,我很期待能和他/他們對話——即使觀點不同,也能彼此照見。這或許,才是學術真正的尊嚴所在。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6, 2025 at 10:29am

愛墾APP:學術工作不應只有一種樣貌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學術價值觀。身為同樣關注學術生態的成員,我希望從三個角度,與圈中同仁共同反思當代學術發展的多元可能。

一、資源優勢與學術價值的關聯性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在任職期間擁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夠持續購書、投入田野調查與研究,並以此作為嚴謹學術態度的表現。這樣的自律精神值得肯定,但也顯示出對資源充足與學術成就之間強烈的連結假設。

然而,當前全球的學術資源分布已大幅改變。不少私立學校與二、三線大學的教師雖受限於經費,仍在教學與研究上持續耕耘。若將學術表現的價值與是否擁有充分資源直接劃上等號,容易忽略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不自覺地加深對弱勢學術位置的偏見。

二、年齡與學術貢獻之關係

文章亦對部分退休學者提出批評,認為他們「書讀不動、田野也不跑」,學術表現「十年如一日」。誠然,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警醒之處,但這類敘述若未聚焦於具體案例,易流於一種年齡歧視的語境。

事實上,許多資深學者仍在進行理論深化、歷史資料重建、知識整合與跨世代教學。學術工作的價值,不應由年齡決定,而應由貢獻內容與社會對話的深度來評估。否則,將不自覺地削弱知識傳承的重要基礎,也可能造成年輕世代對長期投入缺乏信心。

三、學術價值是否只有「創新」?

作者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若只重複舊成果便「毫無意義」。這種對「新」的推崇反映了現代學術評價機制的一大趨勢:重視前沿與快速產出。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警覺這種單一標準可能造成的狹化風險。

學術發展除了創新,更需要「深化」與「普及」。許多重要成果來自於對舊資料的再解釋、長期觀察的統整、或將專業知識轉譯為大眾可理解的語言。這些工作看似「不新」,但卻對學術生態的厚度與公共影響力至關重要。

總結:擁抱學術多元的可能

學術不是單一路徑、也不該只有一種模樣。它可以是全職研究者對理論的開拓,也可以是資深學者的知識統整、年輕教師在有限資源中的默默耕耘,甚至是對教學現場的深度反思。當我們談論學術標準時,除了堅持品質與誠信,更應給予不同位置與階段的學者基本的尊重與理解。

畢竟,學術不只是個人的成就展示,更是世代累積與共同努力的文化建構。唯有認識到這點,我們才能讓學術走得更遠,也走得更廣。

Comment by Virunga on August 1, 2025 at 10:22am

丹納《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 第Ⅱ部、第Ⅴ節(關於希臘文明與古典雕塑)的深入討論梳理~~

第二部第五節|希臘文明與古典雕塑

一、社會整體與身體美的統一

丹納指出,古希臘文化中的身體訓練和公共活動(如在健身房、田徑運動中裸身體操)非常普及,這種集體美學直接推動了雕塑家的創作,使得雕塑體態——尤其是神像與運動員的雕像——追求力量、對稱與理想比例。雕塑藝術成為國族精神與身體精神的統一象征,正是那種「身體即品格」的理念在石雕中具體體現([Reading Rooms][1])。

二、裸體之文化意義與雕像的來源

在古希臘,裸體不僅是個人體態的展示,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泰納強調:裸體運動在教育制度和市民生活中具有儀式性和象征性,眾神與英雄被想象為完美無缺的裸體形象,雕刻師把神與人的身體理想化,通過雕像顯現公共精神([Reading Rooms][1])。 

三、為什麼雕塑成為希臘藝術的傑出形式?

泰納分析指出,希臘雕塑之所以成為古典藝術的頂峰,在於其數量之巨、覆蓋之廣、體態之完美,主要原因包括:社會對身體美的高度重視,大量的公共與宗教雕塑委托,藝術家與觀者共享同一種文化理想——「美即德行」([Reading Rooms][1])。

四、雕塑的藝術功能與審美意圖 

在這一節中,丹納從多個角度論述雕塑的本質功能: 

雕塑不只是對身體的再現,而是對「比例關係與精神表達」的組合體現;正如書中所言,藝術需要超越「身體的部分」,表現出整體—精神與形式的和諧關係。他強調,理想化的身體形態勝於精確模仿自然:雕塑家通過選擇與強調特定比例和姿態來傳達「英雄性、清朗、寧靜、高貴」的品格([Reading Rooms][1], [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2])。 

五、藝術理想與時代精神相互共振 

丹納認為雕塑的藝術理想不僅源自個體技藝,也與時代的「道德溫度」密切相關。他提到,希臘城邦正值民族自信、制度穩定、公共精神旺盛之時,這種狀態催生了雕塑理想。因此,雕塑與社會精神是一種雙向影響的關係【社會塑形→雕塑作品→公民認同】([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2], [Reading Rooms][1])。 

總結:第Ⅱ部第Ⅴ節是泰納對希臘雕塑進行哲學層面分析的核心一節,他以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人身體格及理想形象為切入點,闡明雕塑藝術為何以及如何成為古希臘文明的代表性藝術形式。雕塑家所表現的不僅是身體形態,更是時代精神、公共意識與審美理想的體現。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ly 24, 2025 at 10:06pm

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月~~

情動(affect)已經成為當代政治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在《情動政治學》中,作者馬蘇米從史賓諾莎的定義出發,將情動理解為影響他人和被他人影響的能力。這個看似簡單的定義實際上開啟了一個複雜的理論視野:情動不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

微知覺(microperception)是理解情動的關鍵概念。它不是規模較小的知覺,而是一種質性不同的知覺模式。微知覺發生在意識介入之前,是身體對環境變化的直接反應。例如,當我們突然受到驚嚇時,在意識到恐懼的對象之前,身體已經做出了反應。這種微知覺總是涉及身體的運動,是一種「思維中的身體」的活動。

在語言與情動的關係上,馬蘇米提出了突破性的見解。他認為每個語言行為都涉及情動的表達,情動是所有確定活動的基礎條件。他提出「次語言」(infra-linguistic)的概念,強調情動與語言是一個開放性光譜上的連續轉換關係,而不是對立的兩極。過去的語言表達會形成身體記憶,這些記憶又會影響未來的語言表達,形成一個複雜的反饋迴路。


資本主義的情動管理與微政治抵抗

馬蘇米指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出了精密的情動管理系統。這個系統通過以下方式運作:建立品牌忠誠度計劃、構建社交網絡、實施病毒式營銷,以及建立檢查點系統(如條碼、PIN碼等)來控制通行權並收集數據。這個系統不再依賴傳統的意識形態灌輸,而是直接作用於情動層面,將我們的生命力本身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工具。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發展「微政治(micropolitics)的抵抗策略。微政治不同於傳統的宏觀政治操作,它不依賴於理性說服,而是通過影響身體的微知覺來實現政治目的。這種抵抗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創造新的存在方式的過程。

感官實驗室(SenseLab)就是這種微政治實踐的嘗試。這個實驗項目禁止參與者帶來已完成的作品,而是要求帶來使作品運作的內在傾向。通過各種「關係技術」,如用布料分組等方式,創造基於情感親和性的臨時性社群。這些實驗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關係而不是個體。

重新思考自由與政治實踐

在這個理論框架中,自由獲得了新的含義。馬蘇米認為自由不是主體的屬性,而是一種成就(achievement)。自由不是在真空中作出決定,而是在關係中發生的。這種理解將自由從個人主義的框架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一種關係性的概念。

自由必須通過具體的實踐來實現,這種實踐必須是集體的、關係性的。這意味著:

·自由產生於限制之中,而不是沒有限制

·自由是情境性的,而不是普遍的

·自由是集體性的成就,而不是個人的屬性

·自由涉及潛能的激活和存在力量的增強

這種政治實踐既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也不是簡單的否定性批判,而是在具體的微觀實踐中創造新的存在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實踐在政治抵抗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藝術能夠:

·創造「差異性調適」(differential attunement),讓不同的身體以不同的方式對同一事件產生反應

·產生超出既有系統的「剩餘價值」

·通過「激發潛能的限制」(enabling constraints)創造新的可能性

總之,馬蘇米的情動政治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實踐政治的新視角。在這個視角下,政治不再是理性主體之間的協商,而是一個涉及身體、情動、關係的複雜過程。這種理解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當代政治現實,也為政治抵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關注微知覺和微政治,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新的存在方式,這或許是面對當前政治困境的一個出路。

(摘自: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2024/11/25 https://vocus.cc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ly 22, 2025 at 3:43pm

評論

在建構了情動政治學的基本框架後,我們需要仔細探討這一理論的可能性與限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馬蘇米的情動理論與史賓諾莎的實體論有著有趣的呼應。在史賓諾莎的觀點中,上帝並非一個超然於世界之外的實體,而是分散於萬物之間的實質,萬物的總和即是上帝。

而馬蘇米更進一步,主張主體間的情動互動是開放且無上限的。如果以《聖經》的比喻來說,這種情動的互動如同受造物之間建構了一座通天的巴別塔。對此,馬蘇米持正面的肯定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馬蘇米特別強調情動的「事件性」。情動不僅發生於主體之間,更重要的是,它始終在特定的事件中展現,因此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創造性。這正是他重視微知覺與微政治的原因。然而,這套理論框架也面臨幾個重要挑戰: 

1.群體形成的倫理標準不明確

馬蘇米認為當代資本主義透過情動管理將人類物化(thingification),而我們需要透過「脫逃」來恢復人的價值。然而,這種以群體形成來抵抗資本主義的策略並不無瑕疵。歷史上,三K黨、納粹黨與共產黨也都是群體,其成員同樣經歷了某種「成就」與「調適」。雖然馬蘇米提及微法西斯主義的危險,但並未提供明確的標準來區分「良善」與「有害」的群體形成。

2.資本主義的簡化問題

將資本主義視為外在於人類的「非人怪物」未免過於簡單化。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人類的創造物,直接將其斥為「非人」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因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正是人類自己。儘管馬蘇米認識到資本主義已成為一種「生命形式」,但其「脫逃」概念顯得過於樂觀,缺乏實踐性。

3.對理性角色的低估

馬蘇米過於強調情動的重要性,似乎將理性決策置於次要地位。他或許會辯稱,自己並未否定理性,而是主張理性本身根植於情動之上。確實,一個人的「理性」觀點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經歷與創傷的形塑,因此馬蘇米反對將心智理性與身體經驗對立起來的觀點,確實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而,經歷相似創傷的人可能會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有人從中反思並提出超越之道,有人則在深淵中越陷越深。如果僅將這種差異歸因於其他情動事件中的不同經驗與創傷,恐怕難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包牌式」的解釋,未能真正回答理性如何在創傷與情動的基礎上發揮作用的核心問題。

4.個體自由與集體性的緊張關係

強調集體性時,個體的自由往往受到壓縮。雖然馬蘇米試圖透過「差異性調適」來解決這一問題,即「我們都一起置身事件中,但又彼此有差異。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有不同的傾向、習慣與行動潛能。」然而,當群體形成某種共識時,個體行為往往被集體情境所約束。這種由作者定義的集體自由,對個別行動者來說,可能更像是一種壓迫。

儘管如此,馬蘇米的情動政治學依然為我們理解當代政治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而其提出的「激發潛能的限制」概念尤為有趣:「假如什麼都可以,就不會有任何成果。我們設置的是激發潛能的限制,充滿詩意及過程性,把某些條件置入設計好的機制中,目的是讓創造性的互動發生,有點像組織性的即興。」

或許,讓隨性與隨機交織,任由熵無拘無束地碰撞,激發出新的「大霹靂」,這種充滿不可預知性的自然演化,正是馬蘇米所期盼的未來圖景。(摘自: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月2024/11/25 https://vocus.cc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ly 13, 2025 at 8:04am

愛墾APP:觸發 vs 情緒~~這張圖是由 Matty Piazzi 所設計的「Triggers vs Emotions」(觸發 vs 情緒)的 Venn Diagram,主題是:「過去與現在如何形塑我們的感受」。若從「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 / 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詮釋,可展開以下多層次的理解。

一、概念定位對照(情動 vs 情緒)

圖中概念

情動理論視角下的對應

詮釋說明

Triggers(觸發)

內隱記憶與潛在創傷的情動痕跡

屬於過去的力量仍然影響當下感知的方式;猶如「affective residue」

Emotions(情緒)

當下身體與認知所呈現的情動具象化表徵

屬於「感覺-意識化」過程的表層反應,讓身體/語言知覺能說出“我現在如何”

交集區

情動與情緒的身體感應節點(embodied threshold)

屬於 affect/emotion 之間的動態邊界;也是生成主體(subjectivity)的場域

 

二、從「情動轉折」理論中對照說明~~情動理論家如 Sara Ahmed、Brian Massumi、Teresa Brennan 等人,強調:Affect ≠ EmotionAffect 是前認知、前語言、尚未可言說但可感知的能量流動。例如:胸口發悶、忽然一陣無名怒火。Emotion語言、社會與文化形構後,被命名與分類的 affect,如:憤怒、悲傷、快樂。Triggers 是記憶中的能量殘痕(affective trace過往事件未被處理或言說的「未完成經驗」潛藏於身體與神經結構中,一旦遇到類似感官條件(聲音、氣味、表情),就會觸發身體的 affective recall(感應記憶回返)。Emotion 是「情動」在語言與社會文化中的結晶~情緒是人類將身體反應意義化的過程,是文化規範下的分類語言結果(如羞恥、榮耀、罪惡等)。

Comment by Virunga on July 12, 2025 at 10:42am

三、圖像區塊逐一詮釋(情動理論語彙)~~Triggers(橘色)= 潛藏的情動記憶場(affective archive“Stuff from your past” → 情動理論中稱為 affective residue,如過去經驗留下的情動痕跡;“Tied to beliefs you hold deep down” → 「深層信念」本身即為文化與個人歷史形成的 affective structure;“Need a safe space to figure out” → 對應情動理論中「情動修復(affective healing)」;“Sometimes you don’t even notice them” → 說明 triggers潛在的、前語言的感知層次“Can make you feel out of touch” → 情動未被轉化為 emotion 時,身體可能「斷線」或情緒異常。

Emotions(藍色)= 社會文化分類的情動可言化狀態(affective articulation

“Happen right now”→ 指向情動成為知覺事件時的當下性(present affective articulation);“You usually know when they’re there” → 情緒具可自我覺察性,是情動轉為意識的證據;“Triggered by what you see, hear, or feel” → 指 affect 與感官之間的密切關聯;“Better to let them out” → 對應療癒研究中,emotion外化是壓力調節的關鍵。


交集區:Affect-emotion interface(情動-情緒介面)~~Make you avoid stuff if you ignore them” → 若不處理情動,會轉為創傷性迴避(trauma avoidance);“Nothing to be embarrassed about” → 訴求解除「情動羞辱文化(affect-shaming)」;“Mess with your body for a bit” → 情動理論核心:身體總是先感受到情動,即使主體未意識到。

四、總結:從觸發到情緒,是一種情動轉譯(Affective Translation)~Trigger → Affect → Emotion整個歷程其實是:➤ Trigger 刺激了潛藏於身體記憶的 Affect➤ 情動若被命名、理解,才轉為 Emotion。這也正是文創與詩性實踐中,所謂「情藝興喚」的前端過程。

補充詩性說明:可用一個詩性比喻作結~~情動是一滴墨水未沾紙的振動,情緒則是墨跡在宣紙上暈開的圖樣。觸發(Trigger)是那一陣風吹——你以為不曾經過,其實它在你心中已留下軌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