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法國LV品牌的故事集《旅行箱》II
路易·威登(LV)對待他們的造物,一如高人對待自己的高徒。不管他們離開師門多遙遠了,身為師傅者依然關懷著他們的命運。LV是做旅行箱起家的,曾經是拿破侖三世的皇后歐仁妮的禦用旅行箱設計師。所以,當這家企業傳到第三代舵手加斯頓·路易威登(Gaston-Louis Vuitton)時,特別鍾愛收藏LV古董旅行箱及其有關文獻,包括剪報、書信與個人筆記等。進入21世紀,其後代決定公開這些材料給卓越的敘事人,讓他們自由采納與改編,以寫成更讓LV企業故事更光輝燦爛的短篇小說。
他們給11位名家發出的邀請信如是寫道:
“您想尋找一部罕見的作品、某個信息,需要去阿斯尼耶爾查閱秘密檔案,或是前往某處旅行?我們將向您提供加斯頓-路易·威登本人所享有的同等資源與支持——藝術家應當被如此對待。”
“您可以用最寫實的方式講述您的故事,也可以盡情發揮您的想像力。您是您作品的主人。”
有了這樣對待自由創作的理解、尊敬與保証,各種體裁的精彩故事於是出現了:科幻、謀殺、盜竊、獵奇、殖民政治、家庭倫理、時尚內幕與通信檔案等。有了個別LV旅行箱所打開的“潘多拉”異境迷城,就有了完備的舞臺,一位位男女主角帶來了各自飆姿的人生際會。
不管他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從舊時代出走來,或我們得走入未來去,又或且立即從對面街走過來,他們都是心事重重。要是沒事,何來故事?但不管什麽事,都和LV旅行箱粘上。
移民外太空的婦人完成了傳宗接代的規定,多出來的時間就拿去考古,希望能偵破一宗移民集體失蹤案;厭倦了名聲與女粉絲投懷送抱的大魔術師,性愛新姿勢也拯救不了他思鄉的憂郁,何況有隻最真誠的狗日夜在那兒盼著他;戀父癖的過氣模特兒,喬裝成旅人靠行乞在國際機場過活;修畫匠為了把醋勁奇大的不良少女留在身邊,動了盜竊曠世名畫的念頭;為一筆豐厚獎金還債而冒險的小夥子,居然成了人類飛行史的英雄;一心一意想做法國人的意大利探險家,變身郁郁而終的非洲民族解放者;體恤丈夫收藏癖的妻子,給他買了別有裝置的玩具當生日禮物,卻心碎地發現他與年少鐘點保姆的私情.......。
掀開LV旅行箱,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物質的奢華;更看見多少男女在面對他們的私人生活與感情時,是何等大度的揮灑。(29.6.2021)
陳明發·法國LV品牌的故事集《旅行箱》I
現在你總算知道了,法國奢侈品牌LV(路易威登)不只是賣女人包包而已。百年企業與工藝,精彩造物肯定不少。而且,很多還是充满神奇故事的傑作。可是,他們不想自吹自擂,那和路邊攤販和政客有甚麽两樣?所以,他們尊重專業叙事人,而且一定要第一流的那種。
當老舊的LV旅行箱從記憶的大海浮上來之際,來自新世紀的作家們在自己的發現(其實也是發明)裏,重新詮釋了它們既有尊榮也有機關算盡的隱私。當然,一件造物本身是無辜的;是造物者、定製者、使用者和/或最後見其蹤跡者,還有這些人周遭有各色企圖的各色男女,無意間塑造了它們的坎坷身世。
其故事,就是這些人之間直接或間接的交會結果,也就是我們有理由讀一讀的秘境。
就拿那《蒙娜麗莎》名畫迷離失蹤案來說,眼下世代連《蒙娜麗莎》的尊貴本身都快被人遺忘,還有幾個人知道這事?大家感到有興趣的“蒙娜麗莎”,今天不在顯示器的屏幕上鋪桌布,就在人們電腦圖像收藏檔裏,極可能和一夥妖裏妖氣的女人打堆。可她從巴黎羅浮宮展覽墻上的畫框裏無端消失,當年可曾是各報的驚世頭條,鬧得風風雨雨、不可終日,直到人們累得趴下為止。誰會料到,一隻LV旅行箱居然是此竊案的同謀?竊畫者就是用它裝著,然後若無其事地輕鬆離開羅浮宮。最後,居然也始終沒人懷疑他就是把原畫帶走的人。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其個人動機以及蒙娜麗莎後來的遭遇,居然是那麼地猥瑣不堪。可是又怎樣?LV旅行箱畢竟只是一隻造物,就算破案了,也只是一件呈堂證物,什麼也不必供證。何況,整件事後來也和法庭挨不上邊。
這,只是11位得獎高手所創作的故事中的一則。其他十則,扯上了大作家、大導演、名飛行員、名魔術師、名探險家......,使用者當然也不全是名人、大人物。LV有它趣味的一面,泰迪熊因此有了它的專屬旅行箱。甚至,連大海郵輪上的殺手,都有他幹案專用的旅行箱。(19.6.2021)
陳明發《生生不息》
過去看書,讀到類似“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破空而來,絕塵而去”等句子,得到一個這麽的印象:“靈感”是外來的神啟,可遇不可求。後來獲悉尼采早宣告“上帝已死”,留在世上的人頓時失去了神啟的來源,唯有靠自己思想生活與創造了。幸而笛卡爾也出來宣告:“我思故我在”。同理,我在故我思;何妨設計出本身的辦法,讓“靈感”生生不息。我提出“覺知、態度、風格與哲學”四部曲,便是讓“生生不已”的生命力有其必要的生態。(8.6.2021) (Source:designs)
陳明發《群眾工作》
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
說起群眾工作,今天的“草根”概念,和我在上個世紀實際參與的情況比較起來,可說是完全的兩回子事了。寓身互聯網時代,借助移動線路工藝,從地理距離與下鄉時間兩方面來看,真是舒適得太多太多了。從前,形容一位“草根工作者”最常見的成語是披星戴月、日夜秉程,對體能的要求多於腦能;對腦能的要求當然又多於臉孔、身材。現在有社媒、直播、網絡會議等等方便,山不窮水不盡了,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過去“群眾基礎”可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現在則有像臉書那樣的機器,“群眾”成了“粉絲”,肯花贊助費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間變“網紅”。(8.6.2021)
知幾其神乎
《易經.繫辭下》有載:“知幾其神乎”。所謂“幾”者,就是運動而尚未成形、於有無之間往返變化的時刻。能夠洞見這個時刻的精微之處,就是“知幾”。
换句話說,能見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預知其變化,就能與神道相符。
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臣聞惟天為大,聖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聖人契其道。”
唐.權德輿〈幾銘〉:“知幾其神,孔父、周文去聖遠矣,時無其人,見幾而作。”
陳明發《閃:靈光爆破》
社媒上偶見“閃詩”、“閃小說”等名稱。就其性質,雖有像早幾年網路青年男女“快閃”的行為藝術意味,但也似乎不忘隱喻美學之可貴。我看見“閃”在這裏之為詞,既是名詞、形容詞也是動詞。允許我先談談動詞的“閃”。我理解它是一種“靈光爆破”;神思忽生;創意立出等等與瞬間領悟、存在俱圓有關的領會。這樣的一種經驗現象,在文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敘事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前人都做過不少的專門研究。我針對這現象的發生與演進,做過一點點跨領域的文獻分析,暫時的結論顯示:它其實是一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動作,我叫它“洞察”。我把這過程設定為四部曲:1 覺知、2 態度、3 風格與4 洞察。寫作人當然不需要知道這創作過程後面的“生命衝動”原理;但我在協助地方文創人/單位做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時,會采用自己的這個模式。以便這些地方遊業者與導覽、主題館經營者和教育單位改革人等等,更容易超越現實環境的限製,而能發揮其主動的創造力。就像一位卓越的作家揮灑其才華那樣。(7.6.2021)
(https://www.pinterest.com)
十餘年前,我曾在南洋商報的經濟版專欄,針對這四部曲寫過好幾篇分享——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3》:木頭說故事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2》:靈感夢裏求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1》:誰不會上網挖料?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陳明發·言情小說心理
不管自己有沒有配偶,人們總想瞄瞄別人的配偶。
然後在心里頭哼一聲:“這樣的人怎麼也有人要?”
或“我為何就那麼倒霉,沒遇上這麼像樣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人們特愛言情小說;
借別人的幸福或不幸福,肯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
陳明發《速度》
視生命為賽跑的人,心裏只有速度與終點,視野裏唯有前面;就像讀一份報告,打開封面,直接去看結論好了,折回來再了解論據,像是賽後分析。若視生命如旅行,除了看前面,也會看看四周,更會走入深有興致的景觀、事物去體驗。換著讀書的比喻,則是一句句、一頁頁地讀,聆聽書中人事物嘗試對我們說的故事,不會打斷他們的對話追問:“後來呢?”偶爾,還可以把書擱下深思,仿似與敘事者面對面互動。是謂人生美學,就在於懂得區別何時需要賽跑,何時需要旅行,並取得二者交織的和諧平衡。(23.5.2021) (smashingmagazine.com)
延續閱讀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札記
陳明發《世紀大考》
冠疫是一場人文的考驗;詩、文學、文化,或任何其他更本質的存在物-存在,可能陪同我們度過這一場文明的考試?世紀大考;不思考這個,還思考什麽?(22.5.202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