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塵〈識蘊與潛意識〉識蘊 上

提問:

(1)五取蘊中的「識蘊」到底是什麽?

(2)「識蘊」是否是前四蘊(色,受,想,行)的結果或者總合?
(3)「識蘊」和「八識」中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應該不一樣吧?
(4)「潛意識」是在五取蘊中的哪一個?

簡答:

一、一切從「身」與「心」說起

人,在面對內心和外境的一切時,時而低落時而高昂,尤其在面對自己的生死或與至愛的離別,更容易陷入心情的谷底,煩惱不斷湧上心頭。

對於「有情(尤其「人」)的剖析——為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人」,「五蘊」的說明是佛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人,是「心」與「身」的和合體,佛法最基本的用詞是「名(心理層面)」與「色(物質層面)」。然而,「人」的「心理層面」,因執行著種種不同的功能或處於種種不同的狀態,「心(名法)」開始有了劃分。

有關「心理層面」的功能,在「五蘊」的說法中,別為「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各蘊的功能詳見圖表1)。所以,說“「識蘊」為前四蘊(色,受,想,行)的結果或者總合”是極其不合適的。

二、「識蘊」的顯著功能:了別與執持

按照「五蘊」的分類,「識蘊」可說凸顯了兩個明顯的「心理功能」——(一)了別、(二)執持。舉「見到一個你欣賞的人從遠處走過來」為例,稍稍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層面」:為什麼一看就認出是人?並且確認是自己欣賞的人?再檢視自己所生起的感受,發現是「樂受(可意受)」。從「認出該人」、「確認是欣賞之人」、甚至「知道自己產生什麼樣的感受」,這些都是因為「識蘊」發揮了其「了別」的作用。

除了「了別」,「識蘊」還有「執持(執著)」的「心理功能」,經中稱為「四識住」。「住」,即是「住著」,具「執持(執著)」之意。「識蘊」,到底執著什麼呢?有四個面向——色蘊、受蘊、想蘊和行蘊——也就是說:「前四蘊」是「識蘊」的執著對象,這就產生了「四識住」的說法。

當一個人對名利財富追逐不已時,即是一個「識蘊住於色蘊」的典型例子。我若對「不可意受」久久放不開,即是「識蘊住著於受蘊」的狀態。一個非常堅持己見的人,明顯地讓我們看到「識蘊著於想蘊」。一些揮不去的惡習——如妒忌、猜疑、憤怒的習性反應,知道要改但就是改不了,即是「識蘊執持行蘊」所致。

三、「識蘊」的其他「心理功能」

那麼,「識蘊」是什麼?從「心理層面」所發揮的「心理功能」來看,我們首先看到了「了別」和「執持」。但是,人錯綜複雜的心理,其展現的「心理功能與狀態」絕不僅僅是這兩項而已啊?!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所作業不亡」——所造的業,形成業力,因緣會遇之時,再現果報。這些都儲存到哪裡去了呢?

有些記憶,看似忘記了,然而在物換星移的某一時空裡,卻清清楚楚、歷歷在目的猶如從陳舊的資料庫中,重新被調出來一般。在沒有以「回憶」的形態顯現於「想蘊」之前,都收藏在哪裡?

人,還有一種「心理」——非刻意的情感投射或轉移。舉例而言,一個老師面對班上40位學生,在非刻意的情形下,總有他(老師)賞識的學生和永遠都沒有被看到或傾聽到的學生。如果老師是刻意(夾雜了「想蘊」的主觀或過去對該學生的認知,加上對該學生生起的「感受」)產生的意志作用,即是「行蘊」。但是,非刻意的——不經過「審慮、決斷」的「心理活動」,這些由「微細煩惱——我見、我愛、我慢、我癡」而起,又是從哪裏引發出來的呢?

更進一步,探討到「生命延續」的課題時,一個深度昏迷者(非人工刻意延長壽命)、一個長時間入甚深的禪定者,為什麼能根身不敗壞的延續著生命?這一「延續生命」的功能,絕非「受蘊、想蘊、行蘊」能執行的;同樣地,也並非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功能範疇。

由此可見,「識蘊」身負重任!

四、從「識蘊」與「六識」發展到「八識」

佛法在傳承、整理與辯解的過程中,「識蘊」的所執行的「心理功能」實在是太多太廣泛了。「心識」的論題,也在部派佛教時期不斷的開展,最早可說有「心」與「心所」的分類。同樣在說「心」——心的種種功能——「受蘊、想蘊、行蘊」即納為「心所」,而「識蘊」則屬於「心(王)」。

即便是凸顯了「心(王)」以及《阿含》原有的「六識」來看,前項目中所提及的種種「心理功能」仍無法別立以說明之。因此大乘唯識學派把原本的「六識」改倡「八識」;而上座部佛教也提出「89心」乃至「121心」的說法。

只不過,身心組合而成的有情(人),其「心」不論說成「二(心與心所),或說成「八」乃至「八十九」,學佛人當知:這都是為了讓學習者認識到「心」的種種功能與狀態,而有此細分(歸納)的。

說回唯識學派提出的「八識」,其實都是同一個「心」,展現以下各種不同的功能:

(a)前五識:對「色、聲、香、味、觸」諸境界做「粗了別」;
(b)第六意識:對「前五識」提呈過來的訊息(資料)配合「受、想、行」做「細了別」;
(c)第七末那識:凡非刻意(不經審慮、決斷)而生起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皆由其執行;
(d)第八阿賴耶識:負責「投生、延續生命、死亡」,生命一期期的延續所需要的「資料與檔案」都存放於此。這些資料庫存,不僅來自今生,也同時包含久遠的過去世。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