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1

「中西融合」或「中西互釋」作為20世紀中國現代美學轉型時期的典型特征,已被學界廣泛認可和接受。在鄧以蟄研究領域,既有研究成果已經注意到論鄧以蟄美學思想中的「中西融通」特征,但詳論不多。朱志榮在《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中,也僅僅是將其當作美學研究方法來看待,並未全盤研究其中西融會的美學特征。且大多數研究成果認為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沒有建構起完整的體系,對之批評較多。

這些觀點不僅不夠全面,且大多是從文學美學的角度予以論述,沒有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去看到鄧以蟄融匯中西又自成一體的努力。一般地,判斷美學思想是否成為獨立體系,有三個標準:一是有中西美學的深厚基礎,二是對中西美學的某一問題或多個問題有理論創新或再闡釋,三是其理論觀點能自圓其說,各元素或各部分能自洽並在邏輯上形成闡釋鏈條,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顯然,鄧以蟄美學思想具備以上三點,並顯示出自己的特征。

一、鄧以蟄美學思想概述

()「表現」「心物交感」與「理想」:藝術的本體論

鄧以蟄(1892-1973)的美學思想整體上是「超功利」的美學觀。既有成果一般把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歸為三類:表現論、心物交感論、心本論。

表現論認為,鄧以蟄受黑格爾和克羅齊影響,認為藝術是超出自然世界的絕對境界、理想境界,因此藝術不是對自然的模仿,而是藝術家性靈的表現,即通過自然來表現心靈的內容[1]。此觀點典型地體現在鄧以蟄的《藝術家的難關》一文中,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時必須沖破本能(自然的關卡)、人事(世間的人情倫理、人際關係以及人的社會實踐)和知識這三個難關,「達到一種絕對的境界,得到一剎那間的心境的圓滿」[2]39

心物交感論認為,表面看起來鄧以蟄是借鑒了克羅齊的「美是直覺的表現」,但實際上鄧以蟄的「表現」與西方美學不同,它是「鄧以中國傳統道家思想為基礎的,其所表現者乃宇宙中的生命節奏『氣韻生動』」[3]14。所以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宜以「心物交感論」來概括或命名。這集中體現在其《畫理探微》《六法通詮》兩文之中。

心本論認為,鄧以蟄在黑格爾的「理想論」藝術史觀的影響下,把「體—形—意(理)」和「生動—傳神—意境(氣韻生動)」辯證地統一起來,建構了一種極富創造性的「辯證心本論」[4]藝術史觀。這集中地體現在其《畫理探微》一文中。

關於藝術的本質,鄧以蟄用「理想」一詞,認為藝術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和客觀反映,外界的自然現象是藝術家所用的體裁(材料),經過藝術創造,這些材料就「脫離了自然,自身成為一個整東西,永遠可以獨立存在」[2]91,所以藝術的創造過程就是理想的實現過程。最優秀的藝術作品里面是貫透了理想的,最高明的藝術家是有這樣的理想精神的。並對「理想」進一步深入論述,說理想派的繪畫有三種造境:

一是「意境所造,尤未深刻,或力量不到」,二是「畫師本人的才力藝力,在作品上都顯得恰到好處,構圖用色,一切使觀者稱心悅意」,三是「由理想變為空想,它的表現必近乎誇誕駁雜,喚不起觀者誠意的領略」[2]95-96。在三種造境之中,第一種是還不夠,第三種是太過,只有第二種恰好合適,是最高的境。

()中西融合與史論結合:研究藝術美學的方法論

在美學和藝術研究的方法上,宗白華說鄧以蟄能把「西洋的科學精神和中國的藝術傳統結合起來,分析問題很細致。」[2]1鄧以蟄與清末民初至1949年這一段時間內的中國美學家一樣,致力於融合中西。雖然宗白華贊其結合了「西洋的科學精神」,其實主要是指鄧以蟄學習了黑格爾、克羅齊等人分門別類的、條分縷析的做法,把藝術理論和藝術發展事實結合起來分析。

( 2021-08-06內江師範學院學報 2021年7期;本文作者宋 學 勤單位:四川師範大學 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1;內江師範學院 張大千美術學院, 四川 內江 641100)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