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39)偶遇一座印度廟

華人廟宇大筆款項的捐獻者多數是商人,印度廟宇的大額款項捐獻者則多為醫生。觀察捐獻名單,會發現很好玩的事,印度同胞和華人都有一定的捐款習慣,捐錢的時候都喜歡“出頭”,捐款的名單上不難看到RM5001、RM30001.10這樣的數字……

要在沙巴看見印度同胞,其實還真的很有難度。沙巴的印度同胞多數從西馬而來,很少看見土生土長的印度朋友。

雖說我來到沙巴不久,就和兩位當牙醫的印度朋友“同居”,但她們都是念完大學后,被調派過來工作的。目前遇見的印度同胞,多數是專業人士,不是大學講師就是醫院的醫生,再不然就是英文老師。和沙巴漢聊起,他們基本上也同意我的觀察結果。印度人在沙巴的人口處于極少數,要找一位土生土長沙巴漢印度同胞,更是難上加難。

可能是我見識淺薄,也可能是我交遊不夠廣闊,在山打根和亞庇都沒找到印度廟。根據在山打根分校唸書的印度學生所說,山打根確實有印度廟,她們每個週日都會隨學長們到印度廟去拜拜。

后來我說,我也想跟著去,說了兩年還沒去過一次。所以,至今還不知道山打根的印度廟到底位于何處。

印度家庭教育良好

上一回去斗湖遊玩的時候,在斗湖這個小鎮就看見建築雄偉的印度廟,外觀極盡金碧輝煌。我對印度社會的瞭解不深,看見印度廟,馬上停車跑進去廟裡看看,倒是發現一些頗有趣的現象。

印度廟的籌建和華人廟宇相似,都有信眾出錢出力籌辦。山打根四處可見華人廟宇,多數由“無名氏”以一令吉把一塊靠山背海的風水地捐贈出來,其中建在山上的鳳山寺即是一例。

再看捐獻名單,都是百萬十萬地捐出來。捐獻者多數從商,這和我在斗湖印度廟看到的捐獻名單,有很大的差別。

以前在拉曼學院教書的時候,每年舉辦開放日,接待各方家長和學生時,印度學生和家長的出席率甚高,而且每次都詢問熱門課程,例如工程系。

同事當時就告訴我說,印度社會的教育風非常良好,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會灌輸他們最好一從醫,二學法,三習工(程系),四當英文老師。所以,我所執教的中六班上的印度學生,十之八九都是要當醫生的,而現在那十之八九的學生,真的有三位當上了醫生(在6年后的今天)。

捐錢建廟要出頭

華人廟宇大筆款項的捐獻者多數是商人,印度廟宇的大額款項捐獻者則多為醫生。觀察捐獻名單,會發現很好玩的事,印度同胞和華人都有一定的捐款習慣,捐錢的時候都喜歡“出頭”,捐款的名單上不難看到RM5001、RM30001.10這樣的數字。在斗湖的印度廟宇,我還看到RM11111等數額的捐款。

“一”的含義,在印度社會到底包含什么樣的意思和文化?我也沒搞清楚。只知道以前聽老人家說,給自己家的小孩包紅包,一定要“出頭”。包個一令吉的話要加10仙,但如果是包給別人的小孩,就不必講究出頭不出頭了。

斗湖的印度廟里,也看到一些特定的神像鎖在大鐵門裡。神廟四周的雕像都各有神態,進去拜訪的時候,管理員不在廟宇裡,所以沒有辦法做進一步交流。

寫這稿的前一天,馬來西亞政壇失去了一位受人敬重的政治人物。在網絡上讀到他的生平故事,知道他也來自非常貧困的印度家庭,從貧窮的家庭裡力爭上游,成為今天的政治律師世家。借此向卡巴星致敬,謝謝他為我們國家做出的貢獻,一路好走。

Views: 1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