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提到:“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習主席的講話既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又有豐富的現實意義。事實上,“海上絲路”一直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往來的海上通道。從史籍記載來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建立聯系肇始於秦漢時代,可謂源遠流長。


始於秦漢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便從廣東的徐聞、合浦(今屬廣西)港口出發,前往南海,進行開發。由徐聞、合浦至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皆有航路可達。至於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據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早在唐代以前,就有華人在南洋一帶開疆辟土,休養生息。該書卷三《下港》記載:“下港一名順塔,唐稱阇婆,在南海中者也。一名訶陵,亦曰社婆。”

下港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萬丹。在下港有一地方名為新村,“舊名廝村,中華人客此成聚,遂名新村。約千余家,村主粵人也。賈舶至此互市,百貨充溢。”足證華人在東南亞一帶開拓已有相當長的歷史。

《東西洋考》卷五《文萊》記載:“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唐總章二年,王旃達缽遣使者與環王使者偕朝,自後久絕。永樂四年,遣其臣勿黎哥來朝,並貢方物。賜王及妃文綺。俗傳今國王為閩人,隨鄭和征此,留鎮其地,故王府旁舊有中國碑。”

又據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記載,早在北宋淳化年間(990年~994年),爪哇國王對宋朝推行“王道”深表認同,並主動遣使前來朝貢。不過,由於宋朝的對外政策過分強調“德”(王道)而忽略“威”(武力),北方不斷遭受外族入侵,因此無暇顧及與東南亞各國的外交關系。

及至南宋,高宗試圖與真臘、爪哇等東南亞國家建立關系,但沒有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元朝時,其外交政策過分強調威而不重視德,屢屢耀武海外,要求東南亞各國臣服。元朝頻頻對安南、占城、日本和爪哇用兵,但皆以失敗告終。


盛於明朝

明朝統治者采取德與威並重的對外政策,結果與東南亞各國維持了長達150多年的友好邦交,其中許多經驗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探討。例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近代以來有許多學者做過深入研究,但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其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或者是為了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朝貢貿易關系,而對於這些舉措後面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向來鮮有論者涉及。

首先,明洪武帝對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爭端采取中立的政策,同時對遠邦和近鄰,不論國家大小、強弱,皆平等對待。據《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渤泥國》記載,高皇帝時命都事沈秩、禦史張敬出使渤泥國且不受饋贈。“而吾二臣者又卻其金刀貝布之贈,則其慕中國而樂賓服者,非一日矣乎。”由此可見,明朝對東南亞國家施行仁和政策,致使周邊國家深表認同、心悅誠服。

其次,明朝對外政策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權威和實力的同時,卻沒有任何擴張領土的野心。明朝對於與中國交往的東南亞各國一視同仁,實施一種普遍平等的公平政策,即所謂“無間內外,均視一體”(《永樂實錄》卷47)。《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彭亨國》引明太祖訓示雲:“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朱元璋還明確告誡日後的皇位繼承者不能用武力征服東南亞各國。誠如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分析指出,明洪武帝的這些舉措屬典型的傳統帝王施行仁政的做法。

明洪武帝的對外政策獲得了東南亞各國甚至整個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同。至永樂帝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憑借先進的文化和超強的實力,與東南亞大小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貿易關系。


啟示當今

正是因為鄭和船隊與東南亞國家交往中施行“仁政”和采取公平原則,致使這些國家認同且仰慕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明朝的實踐表明,只有中國的內部政權穩定,綜合實力持續增長,才有可能有效地推行其王道和落實“無間內外,均視一體”的公平政策。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或者其內部統治和國家安全受到挑戰,就不可能保持穩定的對外關系。

永樂帝對外政策的經驗首先是以“王道”開路,其次是采取“恩威並施”的方式,最終使周邊國家心悅誠服。其中有3個特點格外值得重視:一是不占有他國領土,即不做殖民主義者。二是通過傳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獲得周邊國家的認同。三是以強盛國力和軍事實力為對外政策提供堅強後盾。

筆者認為,總結明代對外關系的歷史經驗,對於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抑或是處理當前錯綜覆雜的南海問題,都是大有裨益的。深入研究歷史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對於當今建立睦鄰友好的國際關系很有啟迪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對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非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運輸絲綢,還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以及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主因是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很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加之中國東部沿海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其實,在陸上絲綢之路開通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與南海起航的兩條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包括泉州、廣州、徐聞、合浦等。(海洋大學堂)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