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西遊記》:逃避自由(14)

工作的“斗戰勝佛”和居家的“凈壇使者”


“色”的問題也如此,在《西遊記》里,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人。這個中國人連嫦娥這樣守寡的婦女都不肯放過,都敢去求追求。嫦娥已經被愛情所傷,是中國歷史上最最最著名的性冷淡的美女,但是豬八戒還是試圖去喚醒她。這個豬八戒確實是色膽包天啊。而且,既然追求不到女兒,那就轉而去追求女兒的母親,“娘啊,既是他們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罷。”(第23回)這足以看出他的興趣所在。只要有吃的就行,只要是女的就“性”。不過,當我們看到豬八戒的這種追求的時候,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他會心一笑。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身上沒有豬八戒的影子。豬八戒的可愛就在於他借著他的醜陋說出了中國人想說而不敢說,或者說每天都在做,但是嘴上從來不說的那些東西,這就使得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這正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覺得豬八戒這個人很可愛的原因。而且,和對於“食”的追求一樣,豬八戒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仍舊不是一個有信仰者的所作所為,他仍舊不是一個“信者”,而是——一個“行者”。而且,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他也會“好死不如賴活”的快樂生存。我們看看他對於自己的容貌的自嘲:“老官兒,你若以相貌取人,干凈差了。我們醜自醜,卻都有用。”(第20回)“列位,莫要議論,我們是這般。乍看果有些醜,只是看下些時來,卻也耐看。”(第29回)“你這老公公,不高興,有些兒好褒貶人,你是怎的看我哩?醜便醜,耐看,再停一時就俊了。”(第74回)“你這黑子不知趣!醜自醜,還有些風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格堅強,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這正是一個毫無信仰的茍且偷生者的生活幽默與人生智慧。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豬八戒遠比孫悟空更可愛,其實,這只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孫悟空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里的孫悟空誰又敢說就不是一個豬八戒呢?!或許,我們每個中國人在工作狀態下都是“斗戰勝佛”,而在生活狀態,又都是“凈壇使者”?!呵呵,我不能再說了,一把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這點秘密說破,我怎麽也像豬八戒一樣,“不知怎麽,腸胃一時就弱了”呢?!

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三“天路歷程”


面對“無緣無故的苦難”,走向“無緣無故的愛”

第三個問題我想講的稍微遠一點兒。因為實際上通過作品我要給大家講的是美學,我是想通過講作品來讓你們學會一種美學的眼光。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我覺得最好的方式還是與西方的“天路歷程”去作個比較。西方的那些在天路歷程中的跋山涉水者,他們為什麽就仍舊是“信者”而從來就不是“行者”?我覺得這是我們在看《西遊記》的時候所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意外地發現一些我們過去始終被忽略的東西。

但是我還是首先要強調一句: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的不足與在《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看到的不足其實並不一樣。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我們看到的不足是中國的美學思維里的那些腐爛的東西,而且是中國文化已經成了一池臭水以後漫延出來的氣息臭氣熏天的結果。而《西遊記》與這種臭氣熏天的美學距離得要更遠一些。聞一多有一首詩,五四時代寫的,叫《死水》。他用“死水”來形容中國文化,我認為這是再合適也沒有了。但是,《西遊記》並不在“死水”之中,包括我後面講的《金瓶梅》也不在“死水”之中,《紅樓夢》更不在“死水”之中。它們都代表著希望超越“死水”的美學努力。因此,當我批評《西遊記》的時候,和批評《三國演義》、《水滸傳》的角度是不同的。批評《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我更多的是憤怒!批評《西遊記》,我更多的則是感嘆;

感嘆什麽呢?當然有很多很多,但是,其中最多的感嘆只有一個,那就是:《西遊記》為什麽沒有能夠走得更遠?孫悟空的一個跟頭不是可以十萬八千里嘛?可是為什麽卻還是沒有西方走得更遠?

西方以“天路歷程”為精神線索的名著我們都並不陌生。例如,班揚的《天路歷程》,它被譽為西方的“第二部聖經”;還有但丁的《神曲》,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歌德的《浮士德》。其中的內容雖然不是師徒幾人取經,但是它講的卻也是西方人在面對“天路歷程”之時的人生想象。只是,與《西遊記》全然不同,他們進行的都是信仰之途、苦難之途。與其說他們是“行者”,不如說他們是“信者”。他們是因為信仰而跋山涉水,而孫悟空是因為跋山涉水而信仰。相比之下,中國的唐僧師徒四人都沒有走在愛和信仰的天路上。他們所跋山涉水所走的都不是“天路歷程”,而只是“心路歷程”。

例如,在西方的幾部名著中面對的是“無緣無故的苦難”。而唐僧所帶領的取經隊伍所面對的是“有緣有故的苦難”,也就是說,都是因為壞人在作怪。“緣”和“故”是什麽呢?是壞人;“緣”和“故”是什麽呢?是妖魔鬼怪。而西方所說的“苦難”則是無緣無故的。其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罪犯存在。誰是作孽者?誰是刁難者?在西方的作品里,你是看不到的。這種絕對的壞人和好人的區分在西方是沒有的。而且,也因為所面對的苦難都是“無緣無故”的,所以,西方也就只有求助於一個辦法去解決,那就是“無緣無故的愛”。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苦難的“緣”和“故”,因此你也就束手無策。那麽,究竟怎麽辦呢?就只有走向信仰和愛,面對“無緣無故的苦難”,就只能走向“無緣無故的愛”。對於西方來說,是人類“無緣無故的苦難”創造了人類的上帝,創造了人類的愛,正是因為現實生存的困境和苦難的沒有盡頭,因為命運的無常和自然的神秘,才逼迫著人類去追求終極的歸屬。終極的歸屬在什麽地方呢?就在於“無緣無故的信仰”和“無緣無故的愛”。西方的基督教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西方的信仰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西方的愛也是這樣被逼出來的,所以,西方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並沒有像孫悟空這樣提著金箍棒用“法”或者“力”去解決,而是轉過身去直接面對光明、面對愛。在知道了苦難是無緣無故的而且是不可窮盡的之後,西方人就不約而同地集體地轉過身去,直接面對光明、面對光明。我們發現,這樣的一個區別恰恰就是《西遊記》和西方名著的區別,西方的名著是絕對的苦難,但是在《西遊記》里卻變成了相對的苦難。西方名著是無緣無故的苦難,而在《西遊記》里卻變成了有緣有故的苦難,西方名著是無緣無故的愛,而在《西遊記》里卻只有仇恨。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