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Facebook Facebook

Views: 7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30 minutes ago

駱頴佳: 被剝削的情感~壓抑、倦怠與憂鬱

其中一種左翼角度,就是看人的情感如何在資本主義下受剝削。上文提到Meštrović的著作,他提出的「後情感主義」postemotionalism)即現代社會所設計的一個防止情緒失調(emotional disorder)的系統。狂野的情緒須要被教化,社會機器才能保持運作順暢。

這說法不難理解,只消到寫字樓上班,便感受到工作環境要求員工保持冷靜。有見及此,駱頴佳要為講是非的打工仔平反:「是非就是規範下的一道裂縫。公司要控制你的情緒,於是你在廁所、茶水間盡情釋放。」上班時情緒受盡壓抑,下班了更急需渠道宣泄。

《後情感社會》於1997年出版,其見解卻愈發在今天社交媒體中得到印證: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由文化工業胡亂錯置和操控的情緒,而Meštrović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情緒表達對改變社會又有沒有益處?

寫字樓職員需要長期保持冷靜,而服務性行業則跳到另一極端,動輒發揮情感服務顧客。此說法出自另一位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的經典著作《被管理的心靈》(The Managed Heart)。她用上異化(estrangement)一字形容「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ur)——為了迎合顧客,就連本屬私人的情感也被商品化,情感不再由自我出發。例如迪士尼服務員需要接受笑容訓練,將之標準化,這些都屬於情緒勞動。霍希爾德說,這種形式的情緒是很淺薄的(thin),並且減弱自我與他者的連繫,更加劇了馬克思說的勞動異化問題。

這還不夠,當今職場常說要有生涯規劃,鼓勵你整個人生保持樂觀積極,隨時壓抑了別的情感。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韓炳哲的著作《倦怠社會》(The Burnout Society)就從哲學角度解釋,我們為何上班要搞到這麼累。韓炳哲指出,今日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功績社會,過度強調要不停爭取成就,從而產生「功績主體」。追不上這種節奏,或者追趕得太快的人自然感到倦怠,呈現出一種類似憂鬱症的狀態。

談到憂鬱,駱頴佳同時推薦另一本書:甯應斌與何春蕤合著的《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當中提到,若有人無法交出符合社會標準的履歷,便會陷入情緒失調狀態。駱頴佳特別談到當日準備講座時,留意到兩宗對比很大的新聞:其一,當然是情緒病患者盧凱彤驟然離世的噩耗;其二是文憑試狀元穿上醫生袍大談對未來的抱負。我們的社會一向只欣賞積極正面的人,而這些狀元日後將成為主流社會標準下的成功人士。

駱頴佳由此聯想到此書:「《民困愁城》講到,在一個用履歷建立自我的社會文化之中,最悲慘的就是有一類無法進入主流的人」。如此種種,無法不教人深思社會壓榨情感的嚴酷性。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unday

愛墾APP:情緒資本主義~~「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情感政治的問題,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博士思索已久的課題,「為何要談情感?第一件事,在西方學術界有所謂『情感轉向』(emotional turn)論述,還有『情動』(affect)這個諸多討論的概念。」西方經已蔚為顯學的情感研究... ...

一、當代思潮中的情感轉向

「誰能操控群眾情感,誰便可掌控政治運動。」這是近年很多批判理論家注意到的問題。現今政府、傳媒與不同陣營的政治團體,不需要太理論化地解釋政策背後的因由(rationale),只需引起群眾的恐懼心理。譬如說,我們不難觀察到,特朗普上台和歐洲右翼崛起所帶動的民粹政治,對於難民、新移民與穆斯林等他者的排斥,其運作往往牽涉到恐懼的情緒。更不用說,香港人每當遇上政治爭拗,隨時鬧到七情上面。駱頴佳一句點出情感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日都受到很多情感牽動,但少有意識到情感如何控制我們作出政治上的抉擇。」

這個西方批判理論中的情感/情動轉向,可以回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哲學脈絡。斯賓諾沙說的情動(affect),是一種影響別人情感,同時反過來被人影響的能力(a capacity 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駱頴佳解釋說,情動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的隱性逼力。譬如他在序言書室開講,聽眾們的反應如搖頭、打瞌睡,都會隱若地影響到他的情感狀態。如此,人們的行為不單只受制於思想,更會被某個空間內的情感流動改變。

去到當代的政治哲學家中,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提出過重要的情感政治論述。駱頴佳舉出其中兩本:《政治的情感》(Political Emotions)與《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納思邦認為,情感背後往往牽連某種價值判斷。當我們回應各種事情變得日益情緒化,無論是對他者的恐懼、厭惡抑或愛惜,值得深思的是情感背後附帶甚麽價值判斷。我們討厭哪些族群?見到哪些人會感到憤怒?納思邦說,這些問題盡皆反映你的價值判斷。

此外,駱頴佳還特別推薦自己常用的教科書,納思邦論教育的著作:《培育人文: 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其中一個洞見是,如何培育學生的情感與公民價值建構有莫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假如人們習慣用討厭的眼光看所有非我族類,我們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終,培育情感就是培育我們需要的人文精神。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7, 2025 at 12:12am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

對曾經真實地感知到的某個客體的那些痕跡性記憶,不僅包括對該客體的感覺方面的記錄,如顏色、形狀或聲音,而且包括對動作調節的記錄,這些動作調節必然伴隨著感覺信號的收集;另外,這些記憶還包含著對該客體的必然的情緒反應的記錄。因此,當我們回憶一個客體的時候,當我們允許這些痕跡把它們內隱的信息變成外顯的時候,我們提取的不僅是感覺數據,而且還有相應的運動和情緒數據。當我們回憶一個客體的時候,我們回憶的不僅是一個實際客體的感覺特點,而且是有機體對該客體的過去反應。(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有機體與客體(第124頁)

我把情緒的確實,從背景情緒上升至更高水平的情緒,看作是受到損害的重要的身體調節機制的標誌。核心意識在功能上接近於這些受到損傷的機制,和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因此和它們一起受到了損傷。在情緒加工過程與擴展意識之間並沒有這種密切的功能關係。正如第七章所提到的,那就是為什麼擴展意識受到損傷並不伴隨著情緒損傷的原因。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核心意識 第77頁)

任何面臨死亡的人都將明確地知道我指的是什麼,或許是因為,死亡的這種不可逆性將我們的思想敏銳地集中在一種不朽的標凖上,即人類應該有思想的生活。但是,我們不應該讓死亡使任何人都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生活應該足以使我們要求人類的心靈要尊重其尊嚴和境界,而且,幾乎自相矛盾的是,要敏感地對待其脆弱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感受發生的一切 頁碼:第21頁)

在大多數情況下,隱藏不是把資源集中在我們的內部狀態上,而把資源集中在將世界上的問題描繪出來的那些表象上,或者集中在那些問題的前提上,或者集中在對它們的解決方法和可能的後果所作的選擇上,或許這是更有利的。但是,這種觀點的歪曲與在我們心靈中所適用的東西有關,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傾向於阻止我們感受到我們稱為自我的這個東西的起源和本性。但是,當把這個面紗揭開,達到人類心靈所能理解的程度時,我相信,我們就能在個體生命的表征中感受到我們稱為自我的這個結構的起源。(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感受發生的一切 第23頁)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0, 2025 at 12:01pm

孫小娟:漫步者

照例在17:00走出家門,

腳步交替無所謂步伐的對稱性,

無所謂目標是洗滌雙眼,

還是驅除關節的酸痛濕痺。

漫步者飄蕩在福城公園、鹿江公園,

或濕地公園。

有時穿行於下廓路、府橋路、金都路。

地球的自轉運動龐大到無法感知,

唯這雙腳移動帶來穩定心力,

看逐日車攆漸漸消失雲端。

 

雲端有深不可測的光芒閃爍。

孤獨的衍生物。

分離於孤獨再用以填充孤獨的,

意志力渙散時支撐意志的,

平凡瑣屑的生活中最光彩奪目的,

那熟悉的微光穿透肉身。

它時隱時現,時弱時強,但從未消失。

它指引漫步者堅定腳步。

指引目標、節奏、對稱性被聚焦。

珍異的浪漫主義挾裹樂章。

 
2025.6.27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2, 2025 at 10:53am

愛墾APP:創造衝動~~創造衝動」是一個極具哲學深度與表達力的詞語。它本身是從英文中如 creative impulseurge to create、或 creative desire 等翻譯過來,語義明確,但若想在中文語境中找出更符合中華文化語感,又能與「創造衝動」所表達的深層動力相通的說法,以下幾種替代或延伸表達值得考慮:

可替代或更有文化感的說法:

1. 創化之心

  • 文化連結: 奠基於道家或儒家的「化」觀,如天地化生萬物,人亦可參與天地之「化」。

  • 語感: 帶哲學意味,隱含對生命流動與創造的深刻參與。

  • 例句: 人心有創化之心,故能立德、立言、立功。

2. 生發之意/生發之志

  • 文化連結: 「生發」是中華語境中對創造性的一種自然表達,含生命力與流動性。

  • 語感: 儒道皆可用,語感溫潤而富含動力。

  • 例句: 藝術之生,多出於心中生發之志。

3. 創意本心

  • 文化連結: 「本心」來自儒學,尤在孟子與心學中強調「良知」、「本體」;可結合現代「創意」概念。

  • 語感: 現代與傳統融合,較適合哲學或文化討論文本。

  • 例句: 人之創意本心,與天地之生機相通。

4. 造物衝動

  • 文化連結: 較偏向莊子與古典對天地萬物「造」的觀照;亦可現代化地對應藝術創作或技術創新。

  • 語感: 較具古典氣息,稍重,但富有張力。

  • 例句: 此書乃其造物衝動所凝結之果。

5. 創發之力

  • 文化連結: 「創發」含有啟動、激發之意,較現代化,亦符合儒家「發於中,形於外」之觀。

  • 語感: 溫和但動感十足,適合現代寫作或翻譯。

  • 例句: 創發之力,潛伏於人心深處,遇機則起。

小結:詞語比較

詞語 語感 文化背景 使用建議
創造衝動 現代直接、有力 翻譯語感明顯 適合學術或心理語境
生發之志 溫潤、含蓄 儒道相通 適合文化論述
造物衝動 古典張力 莊子哲學 適合詩性或文學場景
創意本心 現代融合 心學 + 現代創意 適合當代思辨
創發之力 中性動態 現代儒道皆可 適合文化與設計語境


如果墾友是在翻譯或創作中文哲學、文化或文學類文本,「生發之志」或「造物衝動」都可能比「創造衝動」更具文化深度;若文本偏現代,則「創意本心」與「創發之力」是兼具現代感與哲思的表達。

(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0, 2025 at 12:13pm

愛墾APP:中文语境中的「慾望」~~這裏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語義與文化轉譯問題。在中文語境中,「慾望」往往帶有負面色彩,尤其受到儒家與佛家思想的影響,常與「貪」、「欲念」、「私慾」、「情欲」等相連,具有應當節制、甚至摒除的意味。

而在西方哲學中,特別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現代心理學、存在主義等,「desire」雖也有需要節制的一面,但它往往被視為驅動行動、形成主體性、自我實現的重要動力

因此,若希望將西方哲學中的「desire」翻譯為更契合中華文化、且不帶過度負面評價的詞語,可考慮下列幾種選擇:

1. 志向/志願

  • 語感: 比較偏向積極、有理想色彩。

  • 適用情境: 當 desire 表達的是追求某種價值、成就、意義時(例如存在主義、亞里斯多德的「終極目的」)。

  • 例: "the desire for knowledge" →「求知的志向」

2. 追求

  • 語感: 中性偏正,比「慾望」溫和;強調行動、目標。

  • 適用情境: 講求行動上的投入,或指人對某種價值、狀態的企圖。

  • 例: "desire for happiness" →「對幸福的追求」

3. 意念/心願

  • 語感: 較抽象、內斂,與儒道思維契合。

  • 適用情境: 探討內心動機、情感或存在的傾向。

  • 例: "the desire to be free" →「求自由的心願/意念」

4. 本心/本願(尤其在佛教語境中)

  • 語感: 帶有哲學與宗教色彩,接近「深層動機」、「初心」。

  • 適用情境: 在談論「深層驅動力」或「靈性方向」時使用。

  • 例: "fundamental desire of human beings" →「人之本願」

5. 情感動機/內在驅力

  • 語感: 現代、心理學化,去除了「貪慾」的負面色彩。

  • 適用情境: 在現代哲學或心理學文本中轉譯較技術性的 desire。

  • 例: "libidinal desire" →「情感驅力」或「性本能動機」

小結:詞語替代與文化調和

英文 desire 中式表達建議 語感 備註
desire for meaning 意義的追求/心願 正向抽象 存在主義語境佳
desire for pleasure 對快樂的追求/欲求 中性偏正 若偏享樂,可加限制語
sexual desire 性欲、情慾、情感驅動 中性~負 依文風調整用語
fundamental human desire 人的本心/根本驅力 哲學語境佳 與儒道佛皆可對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rch 13, 2025 at 4:57pm

陳樹楷·關於中六華文新課綱的一點想法

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將在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日前有關中六華文新課綱的報道吸引了筆者的眼球,不禁讓筆者想起當年中六自修華文的往事。當年的華文分兩個試卷,其中試卷一裡有作文和詩歌賞析。試卷二則為專書,有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文選》、《寒夜》、《小城故事》和《三國志》。然而報道提及中國文學史將被移除,這是筆者不認同也無法理解的決定。筆者嘗試從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六華文的本質、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及自修生的幫助來談。

先談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國文學史為學生提供了文學的發展脈絡及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時代面貌,這有助於學生了解一種文體的出現與更迭。我們常說唐詩宋詞。難道只有唐朝才有詩歌?宋朝只有詞而已?非也。通過中國文學史,學生可以理解詩如何在唐朝達到頂峰,為何在宋朝時則是詞的興盛期。這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及進行賞析。一首好的詩歌或詞不是由華麗辭藻堆砌而成,它具有時代性的。缺乏中國文學史知識支撐的賞析最終將淪為考試工具而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rch 12, 2025 at 11:31pm
再看中六華文的本質。筆者肯定中六華文課是大學的預備課。既然是預備課,那麼它就不是單純的一門語文課而已,它也必須包括了文學與文化學習,為大學的中文系課程做好准備工作。雖然我們一直以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為傲,但是,現實的中學華文課是語文有余,文學不足。在這先天不足的情況下,中六華文作為預備課,它就必須負起加強學生文學知識的基礎的責任。如前文所述中國文學史是了解中國文學脈絡的主要途徑,掌握基本中國文學史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移除中國文學史的決定將導致學生的文學知識碎片化。

接著是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既然有人提出在大學時教中國文學史的建議,那麼筆者有必要給大家提個醒。雖然中六華文課是大學中文系的預備課,但不是所有報考中六華文的考生都會在上大學時選修中文系。而且我國的大學也不會把中國文學列為通識課。現在把中國文學史移除後,未來的中六生就失去學習中國文學史的機會了,無形中阻礙了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大家可要注意的是這些中六生極可能是華小和中學華文教師的生力軍。這時候的基礎學習對他們的未來幫助是無可估計的,對中國文學知識的普及化也幫助很大。

最後是對自修生的幫助。雖然中學華文班面對師資不足的問題挑戰,但是,在生源足夠下還是可以開班。中六華文的開班挑戰更大,師資肯定是問題,生源更是買少見少。有興趣報考華文的考生只能選擇自修。筆者在自修的情況下報考中六華文,專書部分學習挑戰不大。也是通過專書吸收了中學時代欠缺的知識,特別在文學史部分。賞析是筆者的軟肋,慶幸的是當時獲得到一位中學華文老師的義務指點,讓筆者成功考獲A。但是,不是每個自修生都能如此幸運。

筆者理解,隨著大馬高級學校文憑考試()從學年制改為學期制後課程編排上會有些不同。作為預備課,課程編排需要考量課程的本質及需求。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中國文學史將在中六華文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相關:陳明發:中國文學史與文史哲哲學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February 13, 2025 at 5:07pm

托卡爾丘克[ 愚蠢]

有兩種學習方式:從外部學習和從內部學習。前者通常被以為是最好的,或者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因為人們常常是通過旅行、觀察、閱讀、上大學、聽課來進行學習——他們依賴那些發生在他們身外的事物學習。人是愚蠢的生物,所以必須學習。於是人就像貼金似的往自己身上粘貼知識,像蜜蜂似的搜集知識,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於是便能運用知識,對知識進行加工改造。但是在內裡,在那「愚蠢的」需要學習的地方,卻沒有發生變化。(引自第13頁,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作名: Prawiek i inne czasy;譯者: 易麗君/袁漢鎔;2017-12;註: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得主、國際布克獎得主;本书是她成名作;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碎片化小說,八十四塊時間的裂片,拼貼出歷史的斑斕大夢。)

青春時代最大的騙局是樂觀主義,是認為事物總是在發生變化、在改善,認為各方面都在進步的頑強信念。這一切使他不由想起緩慢的、不停頓的自焚,在這種自焚中,人的命運和全部生活都成了拋給時間烈焰的犧牲品。[引自:第37頁;章節名:地主波皮耶爾斯基的時間]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December 14, 2024 at 9:44am

Nickel_Angel: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了,不過,雖然我們也曾相信領會了它,現在卻茫然失措了。——柏拉圖(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的扉頁上引用的話)

相關:韻文化:風雅、高雅 ~ 潮


本篇是基於中國人民大學張志偉老師的課德國哲學選讀中海德格爾哲學的部分。注意本篇不是以存在主義的視角講海德格爾的哲學,而是以海德格爾本身研究哲學所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來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根據我的理解存在主義也許在海德格爾哲學中可以視為一個副產品。


在讀本篇之前,如果對下面的知識有一些了解會更好:


1、形而上學,尤其是其中本體(存在)論的發展


2、康德的思想以及 20 世紀新康德主義和胡塞爾的現象學


本篇中出現的「我」這一個字有些可能需要加上引號,但是考慮到觀感和筆者有時也不好分清是否應該加引號等問題,故統一略去。

本篇除了純理論的東西也會將相關的例子記錄下來,以便在之後復習是可以更快回想起來,也避免對某些不太清楚的描述的誤解。一些問題的嚴謹證明也許需要去讀原著,這裡主要是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

0.人物簡介

馬丁 ⋅海德格爾(1889 - 1976)20 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維特根斯坦同一年出生

主要代表著作:

1927 年 《存在與時間》
1929 年 《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
(1930 年之前的思想稱為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其中《存在與時間》是其早期思想代表作,而不出 3 年時間,其在 1930 年其思想發生轉向,標誌是 1930 年開始的一些講座)
1935 年 《形而上學入門》
1959 年 《思考的展示》


雖然思想發生了轉向,但海德格爾要解決的問題始終不變(即存在問題),只是追問問題的方式發生變化。本課程大部分在講海德格爾前期思想。

在以往的形而上學以存在為對象,存在是超越時間的。但其前期思想《存在與時間》這本書,卻將存在和時間聯系在一起。這是在某種意義上重提存在問題,使得其與以往形而上學的思路區分開來。

但是《存在與時間》是一本未完成的書,只完成了 6 個單元中的 2 個單元。後面因為思想發生轉變,沒有進行續寫。

而後期思想,其通過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存在問題。甚至中國哲學中的思想也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


1.存在的遺忘

因為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海德格爾解決存在問題的方式與以往形而上學完全不同,雖然其思想發生過轉變,但是他認為他前期的思想解決存在問題的方式依然有效。

《存在與時間》是一本 「缺頭少尾」 的書,「少尾」前面已經寫到了,「缺頭」 是因為在書中提存在問題之前,應按海德格爾的設想對現象學的方法進行一番分析。但由於這部分涉及對其老師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批評,所以就沒有直接寫上去。

由於西方語言中有主系表的結構,所以西方哲學會關注最常出現的系詞 (be) 即存在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從古希臘就被提出並且開始解決,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這個問題仍然晦暗不明。之前柏拉圖、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都是用理性認識(思想)去把握存在,這樣就陷入了一個困境,存在是我們面前的一個對象,我是作為一個主體去把握存在和認識存在。

這樣我們就相當於把存在當作一個存在者(或者說事物)去認識分析它。但存在和存在者是不同層面上的問題,所以海德格爾說形而上學的歷史是存在的遺忘史,遺忘的是存在和存在者之間的差異。我們在此看到了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采取主客二元式的認識論框架所帶來的弊端。由於存在蘊含於宇宙萬物之間,所以存在不可能通過存在者一層層被抽象出來(即不像我們可以通過總結花的特點,抽象出花的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張志偉老師《德國哲學選讀》〈海德格爾哲學〉I 原作者Nickel_Angel)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