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文化圖式的跨文化互動分析(10)

四、基於文化圖式的藏漢互動解釋模式 

 

在藏漢跨文化互動情境下,由於社會交往圖式的文化差異,雙方對同一環境事件給予以不同的解釋。這不光是因為同一認知組塊的預設值不同而導致對同一信息的加工偏差,還在於圖式的可提取性因文化差異而各異,對於環境信息的敏感度不同,進而激活的相關圖式可能不同,因而後續的解釋鏈條也不同,最後得到不同的解釋結果乃至迥異的動機和行動。 

下面將選取廣州地區藏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交際中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這些藏族大學生均在西藏本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大多數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後考入廣州的高校,從而保證其目標文化圖式是基於當地生活經驗的。由於研究關注的主體是藏文化群體,分析從藏族學生的視角進行,以其生活現實的整體性理解為導向。

 

在進入案例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並解釋藏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重要圖式上的文化差異。首先,藏族幫忙圖式具有的集體和諧、情感互惠、面子關聯和徹底性等特征,顯然表明其不同於我們熟悉的漢族社會; 後者如我們早已所知所感,“幫忙”並不蘊涵著集體訴求和義務感。其次,類似地,對內地的年輕人,經濟理性和獨立自主精神滲透了他們的社會生活,校園里競爭意識濃厚,追求事業和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友誼與個人實現自我價值是兩回事,朋友之間相互獨立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私人時間和個人利益是重要的。對比起來,藏族同學的友誼形態是相互陪伴和依賴的,並通過時常澆灌而使之循環延續。在這樣的人際關係認知中,個人對自身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維系好集體關係,相比漢族同學不那麽“自我”。

再次,相比藏族面子圖式強調道德為個人代言,漢族的面子圖式被已有的許多研究(如,Hu,1944; Mao,1994; 翟學偉,1995,2001)認為是“臉”和“面”二分的。藏族面子以情感互惠為言行要求,相互心理認同為目的,終極訴求是集體友愛; 而漢族的面子更多表現為一種社會序列中的資源交換。最後,對上述藏漢圖式差異的深入理解仍需回到其文化生活經驗基礎中。同樣從文化傳統和社會組織因素來簡要分析:儒家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以經濟為標志的個人成功內化為人們的人生目標。工業社會的低人情化社會結構,使得人際依賴大大減少,人們更專注自我追求效率。如此,對於藏族學生而言具有日常重要意義的幫忙、面子和友誼,在廣州的校園跨文化交際里必然遭遇跨文化解釋衝突。下面的案例將清楚地表明這一點。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選取的案例是最具有日常代表性的片段,看似簡單卻恰恰能夠呈現普遍性的認知解釋機制,體現目的、動機與長期行動。案例的具體分析步驟是:首先識別案例的事件類型和所涉及的文化圖式; 繼而根據藏族文化特點,在案例發生的語境下識別啟動線索; 進一步對行動序列中的結果和前因(動機)進行描述,從而找出相關圖式之間的連接和傳遞關係; 再次,根據圖式間傳遞關聯和目的動機與行動關係,重構對事件的理解,以驗證結構; 最終,對經驗證的圖式傳遞結構以流程圖概要表述,得到一個圖式化程序圖。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