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識蘊延續生命意義

聖嚴法師指出,五蘊不僅是身心現象的總匯,「識蘊是心王」,具備認知、分辨作用,是將精神與物質結合的心理中心 (cybermonastery.org)。

他進一步說明:

「識蘊是心王及心所…能分別、認識…識蘊凸顯了…(一)了別、(二)執持」 (shidaoyi.blogspot.com)。

這與經典對識蘊的描述一致:受——體驗,想——識別,行——意念,識則負責「認知判斷、生死續命」,將因緣心理延續至下一生 (buddhism.lib.ntu.edu.tw)。

與情動理論的共鳴與差異 1.共鳴點:生命持續性中的「前意識力量」~識蘊被視為一種非我,卻驅動業力與生命延續的心理力量,與情動理論所強調的「pre-conscious affect」(預意識情動)相類比 (shidaoyi.blogspot.com)。除了後來的情緒與認知結構(emotion/consciousness),識蘊同樣是非意識但具驅動力的生命流動力,兩者在結構功能上有驚人契合。

關鍵差別:生命因緣 vs 情感強度

佛教識蘊 情動理論(affect theory)
功能定位 生死流轉的動力、業力聚合與轉化 身體對刺激所產生的預意識振幅
結構基礎 五蘊系維中最後一環,覺知/業力整合中心 神經、生理強度先於形式認知
終極意義 維系輪回繼續,直至覺悟涅槃為止 不在於輪回,而在於情動如何形成社會/身體關係界面
解脫路徑 觀照五蘊、斷除識蘇——涅槃解脫 識別並反思情動結構,但主張感知本身仍然帶動力與開放性


綜合分析~識蘊與情動理論都揭示了生命「非意識但強有力」的先行結構。識蘊關注的是生命的持續、業力與再生;情動理論則著眼於身體的觸發、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場域。它們都指出:很多力量是在「有意識之前」作用的,只是一個偏向「輪回與習氣延續」,另一個偏向「情感身體如何被調節與感知」。


結語:可否融合應用?~這種關聯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文創者可借識蘊意象,創作探討「主體不是唯我,而是由情動驅動的再生動力」的主題作品。情緒研究者可借鑑識蘊結構,更全面理解情感中那些超越個體的,」集體業力「或「歷史情感遺傳」成分。當下詩學與生命哲學可借由識蘊與情動的共振,探討身體、社會、生命循環之間的詩學敘事。當下詩學與生命哲學可借由識蘊與情動的共振,探討身體、社會、生命循環之間的詩學敘事。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