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shness:什麼是社會本體論(上)

某種意義上說,「社會本體論(social ontology)」是個umbrella term,這個能指被好幾樣所指所共用。這些所指相互之間各有勾連,但總體上還是各自為營的。大略區分,可以辨明以下幾條線索:

所指A:「社會學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意義上的社會本體論所指
所指B:作為形而上學分支的社會本體論研究領域所指
所指C:社會研究方法 

論脈絡下的本體論探討 

所指A:「社會學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意義上的社會本體論

題主的問題描述是「社會學名詞解釋」,那最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意義上的「社會本體論」,也就是說一套社會學理論承諾了哪些實體的存在。在經典社會學理論的語境下,這關乎的就是否承認「社會」或「社會事實」的存在。在這一問題上的正反態度將分別導向國內學界一般所謂的「社會唯實論」與「社會唯名論」的立場。社會唯名論把「社會」僅僅當做人的主觀抽象,存在的唯有人的個體。社會唯實論則把社會或社會事實認可為獨立於心靈的客觀實體。

顯然,社會本體論的立場會間接地關聯到方法論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之爭,以及「結構——能動性」問題,但它們究其根本而言是不同的問題(古典社會學理論家們更在乎的可能還是方法論層面的問題,本體論問題反而是衍生的)。一般地說,韋伯詮釋社會學——美國微觀社會學(現象學社會學、常人方法學、符號互動論)的傳統會采取「社會唯名論、方法論個體主義、側重能動性一極」的打包立場,有功能主義淵源的傳統以及批判傳統會采取「社會唯實論、方法論集體主義、側重結構一極」的打包立場。(這種歸類只是一種簡單化。)

P.S. 國內對社會唯名論/社會唯實論這一對詞項的闡釋,動不動就回溯到中世紀的殊相/共相之爭,這完全是錯誤的,搞成一筆糊塗賬。哲學上對唯名論(Nominalism)這一術語的采用把兩個義項混淆在一起了:它可以指對共相(universals)的拒斥,也可以指對抽象物(abstract objects)的拒斥[1],而「社會唯名論」一詞中「唯名論」的意涵明顯接近後者,跟前者沒多少關係。

 

所指B:作為形而上學分支的社會本體論研究領域

在當代學界,談到「社會本體論」的默認所指,應該就是這門研究領域(雖然用這個名號來指稱這個領域也是晚近的事),斯坦福大學的在線哲學百科全書對此有詳致的介紹。約翰·塞爾的工作對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有相當的促進作用,這些社會本體論學者都堅持了分析哲學的研究範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立傳統,不過從議題上說屬於形而上學的分支板塊(當代分析哲學早就恢復了對形而上學議題的合法探究)。其它當代領軍人物還包括Margaret Gilbert、Michael Bratman、Michael Tomasello等。

當代社會本體論首要感興趣的話題就是社會群體(social groups),譬如:社會群體是否存在?社會群體和個體的集合有區別嗎,又區別在哪?社會群體可以具有集體的信念與意向性嗎?這個話題顯繼承了所指A中經典社會學理論家們的立場分歧,而且他們的立言依然被當代社會本體論學者們視作參照點。但社會本體論也關心去研究更加寬泛的社會實體(譬如貨幣、機構/制度、種族等等)所具有的本質和屬性。他們探討的問題還包括社會世界的組分(constituents)、社會範疇(social categories)的建構等等。

據我觀察,這些社會本體論學者們和社會學家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家之間的對話溝通並不顯著(不過他們與後文將要提到的批判實在論學者們有相當的聯絡交集),反而是與認知科學家、進化心理學家等來往甚密。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