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秋高氣爽的佳日午後,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前照例香客絡繹、煙火不絕,來向月老求取姻緣的信徒虔誠祈禱著……忽然間搖擺爵士樂響起,一群復古裝扮的人們在小小的廟埕上跳起搖擺舞來,下腰、扭臀、空中翻滾定格,古廟前頓時辦起一場歡樂的嘉年華。
環顧四周,圍觀者們有的一身米黃長袍搭配紳士帽,有的穿著西裝背心加鴨舌帽,也有全套中山裝的,一旁的旗袍皮草盡顯老上海風華,又有踩著木屐的和服青年瀟灑而來,好一幅二十世紀初期的大稻埕街道風情。
這是連續第三年舉辦的「一九二○變裝遊行」,待廟埕前舞過數回,人們便在蔣渭水所作的〈台灣文化協會會歌〉聲中展開遊行。不只是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就連已然是耆老的蔣渭水、郭雪湖之孫也扮成他們的祖父共襄盛舉。
「舉辦這個活動,是因為大稻埕最輝煌的時期正是一九二○年代。」主辦的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周奕成說。
在今天,不少人對大稻埕的印象是「舊市區」和「年貨大街」,然而周奕成卻深深著迷於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他以郭雪湖的〈南街殷賑〉為例,這幅儼然已成為大稻埕歷史象徵的名畫,發表於一九三○年,畫中描繪的情景正是二○年代。
「當時大稻埕是全台灣最繁華、最現代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相較於日本帝國殖民者所在的『城內』,大稻埕屬於『本島人的市街』,蔣渭水的文化協會立基於此,將台灣本土意識散布到全島,因此這個地方意義非凡。」周奕成進一步說,從全球觀點來看,二○年代是歐洲革命思潮與現代主義風起雲湧,充滿創造性的時代。流風所及,日本也處於「大正浪漫、大正民主」的活潑時刻。而在台灣,要找一個能夠印證此風潮的地方,就只有大稻埕。
回溯歷史,一八五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拚」,祖籍泉州同安的移民被同屬泉州的三邑人(南安、惠安、晉江)以優勢武力襲擊,只能倉皇帶著城隍爺神像逃離艋舺,轉而落腳在荒僻的大稻埕。短短七年之後,淡水依照《天津條約》開港通商,艋舺和大稻埕也納入起卸口岸。觀念開放的大稻埕積極擁抱國際貿易,歡迎洋行進駐,加上引進茶樹在台北盆地四周種植成功,不僅迅速超越艋舺,更一舉將台灣的政治經濟重心由台南轉移到台北。
日治時期,大稻埕保持經濟龍頭位置,從今日迪化街保存的華麗店屋立面,不難想見當時繁華。做為全台貿易中心,除了茶業、布業以及食品百貨業,龐大的資金潮更發展出強大的金融業,一度使大稻埕有「台灣華爾街」之稱。即便在迪化街看似已然蕭條的一九八○年代,股市衝破萬點的熱潮背後,許多丙種融資(非法地下借款)的金主也都來自大稻埕。
文創狂潮衝進大稻埕
隨著海陸運輸動線遠離、經濟結構改變,城市重心往內陸移動,大稻埕失去昔日的地位,逐漸成為台北邊緣的老舊街區;然而經過多年沉寂,從二○一○年開始,一股文創狂潮卻悄悄急襲這個歷史風情飽滿的安靜區域。
「三年前,迪化街入夜之後就整個暗下來,店家大半關門休息,路上也鮮少行人。」URS155計畫主持人、希嘉文化執行長顏瑋志說,「當初我們申請URS155的經營權時只有兩個競爭者,今年新成立的URS329,卻吸引了十七組團隊競標;這三年間,迪化街上新開的文創、文青商店更超過三十家。」
所謂URS,乃是台北市都市更新處首創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將適當的公有閒置空間,公開徵求民間團體提出具有創意的使用計畫,在限定期間內委託其經營管理。有別於「拆除重建」的推土機式都市更新,都更處將此計畫稱為「軟都市主義」,乃至於更加生動地形容其為「都市針灸術」,如同中醫針灸,透過URS基地將城市裡的氣結漸進打通。
基地以其門牌號碼命名,譬如URS155的地址是迪化街一段155號。目前台北市共有八個URS,其中大稻埕就有五個,為各區之冠。
URS經營內容差異甚大,端看經營團隊規畫而定。以迪化街最早的基地URS127為例,第一期委由淡江大學建築系進駐,定位為「設計公店」,以微型展覽空間創造小眾藝術的價值,提供新進藝術家們發表作品;今年起的第二期改由蔚龍藝術進駐,定位為「玩藝工場」。
此外從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URS155「創作分享圈」、URS27W「城市影像實驗室」和URS329「稻舍」等主題名稱,可以看出內容的多元性。
無獨有偶的是,商業性質的文創店家進駐風潮,也同樣在二○一○年展開。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周奕成陸續經營的小藝埕、民藝埕和眾藝埕等五個文創空間,複合賣店、藝廊、書店和咖啡餐飲服務。小藝埕的成功,又吸引了更多文創社群跟進。
究竟大稻埕急速磁吸文創社群的魅力何在?顏瑋志說:「我是到這裡才開始學做台北人!」他指出,大稻埕是一個美術的寶藏,也是和台灣歷史連結的鑰匙,更是台灣有別於其他國家最具獨特性之處。
走進開設在百年店屋中的文創商店,人們首先必然對空間的歷史感大為驚歎。自由地走入以往無從窺探的店屋後進,不論是豁然開朗的小巧天井,蛇腹般狹長的古早生活空間,還是窄梯盡處饒富意趣的半樓夾層,配合當代文青品味的雅緻裝修,在在令人目光一亮。
有別於近年全台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文創商店,大稻埕的新店家似乎格外標榜與在地元素的連結。咖啡店或餐廳菜單上不難找到「用迪化街乾貨調製的龍眼辣椒龍舌蘭」、「用陳皮取代柑橘的橙酒拿鐵」、「特調鐵觀音烏龍茶拿鐵」,乃至於「高粱豬肉堡」的台味法國菜。
漫步在今日的大稻埕,老建築煥發的歷史氛圍、廟口早市的舊日生活步調、中藥材南北貨的傳統生意,再加上文青風格的新店面,交織出一種既傳統又時髦、既親切又新鮮的遊逛情緒。在媒體報導下,吸引了許多未曾涉足此地的年輕人前來一探究竟。
不僅如此,諸如伊東豐雄、托夫特(Nils Toft)等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師、導演等陸續到訪,連觀光局邀請日本明星福山雅治代言的台灣觀光影片也在迪化街攝製。大稻埕一時成為國外貴賓參訪和觀光宣傳的重點,乃至於台灣的代表性地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近年文創商店進駐大稻埕蔚為風潮,小藝埕是最先站穩腳步的店家,以書店複合文創商品型態經營,二樓咖啡館結合百年店屋空間和文青新潮元素,頗受歡迎。
↑ 從永樂市場屋頂俯瞰,昔時南街店屋立面多已復原,不遠處淡水河波光粼粼,猶可遙想千帆並靠的繁榮光景。
↑ 太和堂藥房是日治時期台北三大西藥商之一,格局罕見。戰爭末期遭到日軍拆毀,戰後李氏家族分次重建恢復原貌,在台灣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 「前店後住」是傳統店屋特色,中間的天井可供採光、通風,也是起居空間。
↑ 天山行是迪化街少數保存良好的清代式樣店屋,店主周家安推動自家老店轉型。
↑ 傳統老店和文創商家並立,已成為大稻埕的新風景。
↑ 奪得老屋新生大獎的瓦豆‧光田,以對長輩的懷念出發融合新舊,是歷史空間保存與記憶延續的理想範例。
↑ 大稻埕三大廟之一的法主宮「慶祝光復節法主聖君繞境」陣頭,在這條不斷注入新活力的老街上,展現著無比鮮活的傳統能量。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