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俊尚·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六)

約瑟夫.約克姆的故事:前言

  約瑟夫.約克姆(Joseph Yoakum,一八八九至一九七二年)以漂泊者身分度過了大半生。擁有黑人、美洲印地安原住民及法裔白人血統的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隨著加入馬戲團在美國大陸四處遊歷甚至遠達歐洲。返鄉結婚後,旋即被徵兵投入第一世界大戰,大戰結束後直接繼續四處遊蕩,再也不曾回過故鄉。

  當時正值從大戰邁入經濟大蕭條的動盪時代,而約克姆的一生正是「流民」(Hobo)的最佳寫照。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拓荒時期的美國社會上的「流民」,其實就是居無定所的流動勞動人口,他們利用正在修築的基礎建設中的鐵路網,搭列車的霸王車在全美國四處遊歷,一邊擔任臨時工一邊不斷四處流浪。流民在北美廣袤無邊的大地上不斷漂泊的生活中產生了某種浪漫美學意識,其後,在美國文化中以「流浪」為主題誕生了各種小說、詩、音樂及繪畫。例如: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On the Road)、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經典名曲《飄在風中》(Blowing in The Wind)、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均淵源於此。

  但是,約克姆只是單純的流浪漢,不是音樂人、不是作家也不是畫家。他的一生幾乎過著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除了家人及少數的朋友之外,任何人都不會多看他一眼。直到快八十歲時,依舊是沒沒無名的人。

  但是,卻因為僅僅一次的偶然邂逅,在歷史上留名流傳至今。

  ◎激起對流浪的渴望

  讓我們更詳細地探究他的一生。

  約瑟夫.約克姆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確切的誕生年份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大約在一八八九年左右。他的父親是非洲裔黑人與印地安美國原住民的混血兒,而他的母親則擁有法裔白人與印地安美國原住民、黑人的血統,因此,約克姆其實有著多種族的血統。

  自孩童時期開始,約克姆就喜愛繪畫,經常說「我繼承了納瓦霍族(Navajo)的血統」並引以為傲。眾所皆知,納瓦霍族印地安人熱愛美學而且禮遇族中的藝術家,「人類的最終使命是創造出『美』,並在『美』的圍繞之下,度過每一天」是納瓦霍族的族訓。

  不過,約克姆其實是美國印地安原住民切羅基人(Cherokee)與克里克族(Creek)的後裔,實際上並沒有納瓦霍族(Navajo)的血統。

  約克姆的人生是一段旅程接著一段旅程的漂泊。原生家庭一貧如洗,出生當時,美國中西部發生了嚴重的乾旱,農作物歉收,許多將房子與土地當作債款抵押的農夫們都被迫離開家鄉。從鐵路員轉而務農約克姆的父親也未能倖免於這段悲慘的經歷。

  九歲時約克姆已離家出外,在馬戲團中負責打磨馬鞍的工作,他從父親那裡聽到十九世紀中葉的鐵道迷風潮,身為鐵路員一個接著一個的旅程不停移動的自由、快樂以及對鐵路的熱愛,也激起他對於流浪的憧憬。約克姆輾轉在許多的馬戲團中工作,不久之後就因此而遍遊整個北美。在工作上,沒多久就從磨馬鞍工人升職為張貼海報的人員。

  馬戲團是讓人感覺舒適的地方,同伴都是心胸寬大、待人公平又崇尚自由的人,一起過著嚴峻的戶外生活,被迫做苦役,正因如此,彼此成了凝聚力很強的夥伴。在這樣的環境中,約克姆長大成為外型英俊,腦筋動得快又聰敏伶俐的年輕人。

  和馬戲團夥伴們一起遊歷的美國蠻荒大地,美景盡收眼底──

  充滿崢嶸岩石的景色。

  深邃的針葉樹林。

  遙遠的地平線。

  不久後,約克姆也到國外遊歷,英國、義大利北部、德國南部、奧地利、巴爾幹半島的蒙特內哥羅、俄羅斯還有中國、中南美,這些異國土地的景色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約在十八歲時,他回到家鄉,並和附近農夫的女兒麥朵結婚。麥朵大他兩歲,他們的婚姻是現代所謂「先上車後補票」。

  婚後一開始的四年,麥朵生了三名子女,生活非常拮据,再加上他住處附近一帶被大洪水淹沒,而且當時黑人就業有許多限制,除了農業以外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的工作可以做,只能從事一些挖水溝、修築道路、熔礦爐的生火人、在採石場的石頭搬運工、挖掘煤礦等這類重度勞動的工作。

  ◎前往戰地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二十四歲的約克姆也被徵兵加入美軍的行列,成為來自美國的七十四萬新兵中的一員。然而即使在軍中,黑人的地位仍受到貶低、壓抑,大部分的黑人士兵都被編入工兵及搬運貨物的部隊,在軍中擔任像臨時工一般的重度勞動工作。

  約克姆所屬的第八○五工兵部隊負責興建、修復最接近前線的道路或橋梁、鐵軌。曾經在修復因轟炸而受損的道路時遭遇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當時沒有防禦措施,就連受傷的士兵也不予後送就醫,直接棄置原地。即使如此,約克姆所屬的工兵連弟兄都一邊唱歌、一邊在炸彈接連不斷轟炸之危險中,持續修補道路一整夜,就為了早上白人的部隊能夠通行──。

  看見這樣場景的白人部隊都目瞪口呆,對於工兵連「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竟然還引吭高歌」,感到非常訝異。

  黑人士兵受到白人士兵相當殘酷地對待,也曾有黑人士兵只是對白人長官高喊一句:「不要像對待狗般對待我們!」,就被懲處三個月的重度勞役。

  約克姆在駐軍法國的期間,也經歷了相同的體驗,自身受命進行運水的辛苦勞務,卻看見下令的白人士官悠閒地躺著休息,不假思索地怒喝道:

  「喂!在那邊閑躺著的傢伙,我自己的工作已經做完了,如果還想叫我運補更多的水,就先把我抓去關禁閉好了。不過,我退伍一定立刻找你算帳!」

  約克姆立刻被送交軍事審判,被處以六個月重度勞役及刪減三分之二的薪水的刑罰。

  儘管在入伍期間充滿這類的屈辱經歷,歐洲的軍旅生活依舊再次點燃他對於流浪的熱情。

  離開軍伍後,約克姆直接去流浪,第一次大戰結束後,也未曾回到妻子身邊。

  他也許可以說是個天生的孤獨主義者吧?在之後長達十八年間,他與妻子及子女完全斷絕聯繫。

  對於約克姆的子女而言,這種離家的行為造成很大的心靈創傷,因此,當母親麥朵再婚時,他們立即改從繼父的姓氏,之後經過了相當長的歲月,子女們才能理解父親的想法。

  約克姆的晚年,他的長子約翰(John)終於原諒父親,並說了以下的話:「我的生父是印地安人,他無法生活在有屋頂的房子裡。」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的一九二○年代,約瑟夫.約克姆在美國各地流浪並從事各種工作,像是鐵路勤務員、摘蘋果工人、商船的船員等。


  ◎七十歲繪畫天分甦醒

  在一九二○年代末期,約瑟夫.約克姆最後來到了俄亥俄州的辛辛那堤一帶,並受雇於印刷馬戲團海報的大型印刷公司,幾年後落腳於芝加哥,而且這個城鎮成為他安息的地方。

  終於,結束浪跡天涯的日子,漫長的流離在此畫下句點。

  他在芝加哥輾轉從事過守衛、汽車修護工、木匠、鑄造場的工人等工作,並與弗洛依再婚,最後在芝加哥的街角經營一家冰淇淋商店。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他的精神病發作而不得不住進軍醫院,沒多久妻子也過世,之後他辭掉工作,靠著少得可憐的軍人年金與失業保險金,安靜地過生活。

  約克姆開始繪畫,是年過七十以後。

  因為夢見黎巴嫩街道的景色,醒來後他想將夢中的風景留下,開啟了他的繪畫生涯,後來他開始集中精力描繪年輕時遊歷過的北美蠻荒風景。

  樹叢林立的山丘、蜿蜒的海岸、高聳尖銳的山峰等等,運用纖細的線條及大膽的構圖形成一幅幅畫作。

  他未曾想過要拿畫去賣或是要成為藝術家,只是年過七十歲,已到知天命的年紀,想將存在過去回憶中的印象風景親手以繪畫形式留下紀念,就只有這樣單純的想法,驅使他持續作畫。

  他住在芝加哥南邊八十二號街的雜居大樓中。在混雜著電視修理店、洗衣店、美容院等商店的大樓裡,租下一間小而安穩的二房公寓。走道掛著簾子,隔開狹小昏暗的起居室兼工作室及臥室與廚房,起居室裡擺放兩張沙發,還有已經褪色的土耳其風織布包覆的安樂椅,還有老舊電視、金屬製的工作台、書架、層層疊疊的畫作、堆積如山的垃圾。

  每當完成一幅畫作,他就會用洗衣夾吊掛在玻璃窗邊,就這樣,無意間讓來來往往的行人都能一覽無遺。


  ◎「這可是驚人的大發現!」

  就在這樣如常的某一天,某人從約克姆家前面經過。

  他是在芝加哥大學經營咖啡廳的約翰.霍普古德(John Hopgood),他同時也是長老教會的牧師。

  吊掛在窗玻璃上的畫作吸引了他的目光,不假思索地停下腳步。

  因為,霍普古德注意到山丘與樹木的描繪方式與眾不同、獨具一格。

  具有人類學素養的霍普古德注意到約克姆的畫作中帶有類似「前哥倫布時期」(譯註:又稱印地安時期)的元素。所謂的「前哥倫布時期」是指在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的十五世紀之前的文化時期,包含了墨西哥古文明、馬雅文明、安第斯文明等的美洲先住民時代。霍普古德認為,這時期特有的原始質樸的藝術特質在約克姆畫作中擁有共通點,他想:「說不定,我有了不得了的大發現!」而興奮不已。當下他立刻買下二十二幅約克姆的畫作,並力邀約克姆在自己經營的咖啡廳舉辦個展。

  約克姆根本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自然也就無異議地接受提議。於是他們企畫展覽,展出四十幅作品,令人驚訝的是,在開展四星期之內,便已經賣出了三十幅畫作。

  銀河出版公司(Galaxy Press)社長湯姆.布蘭德(Tom Brand)參觀這場畫展,這成為日後約克姆從素人藝術家進入主流藝術圈的契機。本身也是畫家的布蘭德,看到約克姆的印象風景與出色的重複描繪、不可思議的透視畫法,完全拜倒在約克姆獨樹一幟的的畫風之下。

  布蘭德將在約克姆作品中所感觸到的驚艷,四處引薦給芝加哥藝術界的友人們,讓他們也能體驗,其中也包括《芝加哥每日新聞報》(The Chicago Daily News)記者諾曼.馬克(Norman Mark),馬克立即為約克姆的畫展寫了報導,報導中引用抽象派畫家喬丹.戴維斯(Jordan Davis)如下的評論︰

  「約瑟夫.約克姆,其作品遠勝過摩西奶奶(Grandma Moses),更為出色」。

  摩西奶奶(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西元一八六○至一九六一年)是一位過了七十歲後才開始繪畫生涯的素人藝術家,筆下描繪美國早期的優美景象,擁有超高人氣。

  約克姆畫作擁有強烈鮮明的個人風格,幾乎源於年輕時四處遊歷時期的追憶。直到八十歲去世為止,在這段非常短暫的晚年繪畫生涯中,竟遺留下高達二千幅的作品。

  後來,紐約著名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舉辦遺作展,約克姆成為名聲卓著的藝術家而名垂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