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禪的故事》青原行思

江西吉安東南20里的青原山,海撥316米,山中峰巒疊嶂,佳景棋布,古木成蔭,蒼翠欲滴。古有詩日:

到處青山到處家,旋敲石火煮新茶。

老僧攜我前溪去,共看懸崖剪雪花。

乘興渾忘老步難,還過虎穴看飛湍。

嶺頭一道銀光落,散著空山六月寒。

置身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於青燈黃卷之中聆聽梵音,再在僧人的相伴之下敲石火、煮新茶,在禪茶一味中盡情地感悟人之本原的超然和落拓,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人生佳境。

走進青原山,沿著曲徑通幽的小徑,在叮叮咚咚的泉水聲中,順著一條小澗繼續前行,不一刻便來到一座山口,於是,一座石雕牌坊矗立於道。牌坊上“祖關”二字蒼勁有力,此乃唐代書聖顏真卿之手筆。祖關之後,便是名聞天下的禪宗道場凈居寺了。凈居寺始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因背靠安隱嶺,初名安隱寺。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行思和尚從曹溪來到這里,擴建廟宇,開拓道場,門徒雲集,禪風大振。從此之後,青原山始名聞天下。宋崇寧四年(1105年)徽宗賜額,改安隱寺為凈居寺。

凈居寺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寺門橫額“青原山”三字,則出自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之手。走進凈居寺,便也走進了一幅蒼然的歷史畫卷。大雄寶殿兩邊的墻壁上鑲嵌著北宋文人黃庭堅的詩文碑刻;齋堂的墻上,鑲嵌著南宋宰相李綱的詩文碑刻。更有唐代詩人杜甫、北宋詩人蘇東坡、南宋大臣周必大等人的墨寶、詩篇,從而為一座凈居寺增添了無限的人文色彩。

青原山凈居寺為什麼會吸引得這麼多文人墨客留連忘返,這還得從它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說起。中國禪宗自六祖慧能以後一花五葉,而青原山凈居寺正是禪宗曹洞、雲門、法眼三家的重要發祥地。而三宗的開創人,即是青原行思禪師。

行思(?~740年)又稱靖居,俗姓劉,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時出家,後赴廣東曹溪見六祖慧能大師。受到六祖的器重,居於首席。得法後回歸於故鄉青原山,並在此開辟道場,廣收徒眾,很快便聲名遠播,故又被稱為青原行思。

此有即彼有,此生故彼生,佛教認為,凡世間一切事物,無生也無死,無善也無惡,只有讓心的本源回歸到空無的境界,不起分別心,才能達到大圓鏡止的目的,才能不落入聖凡、尊卑等相對的觀念之中,從而開啟心靈的空間,達到智慧的目的。多少年來,這一問題一直是禪者致力參究的生死大事,行思自然也不例外。就像其他一切有著獨特禪思的僧人一樣,當走進韶州曹溪時,行思也許正是帶著一種急迫的心情而來,因此行思便單刀直入地問慧能說:“請問大師,怎樣做才能不落人次序、等級之中?”

善於開啟弟子智慧空間的慧能並沒有立即回答行思的詢問,他反問行思說:“你曾經做過什麼?”

聽著大師這樣的問話,年輕的行思楞了一下,他似乎立即意識到r什麼,於是說:“呵,我什麼也沒有做,甚至連佛家的所謂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也不曾有過。”

慧能又問:“既然如此,你又因何而落入次序、等級之中呢?”

行思說:“我當然不是說我,我連釋迦牟尼的東西也沒有,哪里還有什麼次序等級呢?”

青原真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啊,也許他正是帶著種種羈絆種種思索而走進韶州曹溪的,而當慧能反問他為此都做了些什麼,並以此啟發他進行自省時,行思立即頓有所悟,於是,在這樣的一問一答中,像是突然之間的電光石火,行思的禪思在剎那間活潑的靈動之中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升華,於是,他開悟了。

當年以一句《金剛經》中的偈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時開悟的慧能畢生所主張的,正是這種電光石火的頓悟法門。看著這位尋上門來的年輕求道者,慧能的眉宇間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笑容。於是,他收下了這名弟子。雖然當時慧能的門下人才濟濟,但他還是果斷地讓這位新來的年輕人做了首座。

行思得到慧能親傳後的某一天,慧能忽然將行思叫到面前說:“以前都是衣和法同時流傳,各代祖師遞相授受。其實,衣缽不過是傳法的信物,心法卻是兩心的相印。你既是我合適的傳人,又何必在意那衣缽信物?我從五祖弘忍大師處受衣缽以來,幾十年里不知遭受多少磨難,何況後代,衣缽相爭必然更激烈。依我所想,衣缽還是留鎮山門吧,你應該分立門庭,去教化一方,別讓我頓悟法門斷絕才好。”行思聽後,當即回到他的家鄉吉州青原山,並以此作為道場,大弘慧能的禪法。

有一次,一位弟子前來向行思求教,弟子說:“師父,我跟隨你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是佛法大義呢?”

行思終於明白,這位愚頓的弟子為什麼經過許多年的苦行苦修,至今仍沒有開啟智慧的原因了,原來整天盤踞在他腦子里的全都是先賢們所解說的理論和經驗。行思在內心里嘆息說,可憐的弟子,為什麼你就不能從自己的內心去思索究竟什麼才是智慧的佛性呢?為什麼你總是拿別人的經驗作為本本,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綱領呢?所謂的佛法大義難道會有一個共同的文本嗎?殊不知那是每個人體悟的結果啊。

行思反問他說:“你知道廬陵的米現在是什麼價嗎?”

這愚頓的弟子似乎立即意識到,這一陣以來,他一直在尋思著佛法大義,而把這些本該他關心的日常事務生生地忘卻了。原來佛法大義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它就體現在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上,人只有在柴米油鹽這樣的小事上細細體味生活的真諦,才能達到真正的智慧。

菏澤神會禪師原是北禪宗神秀的弟子,後來他來到韶州曹溪慧能的門下。在跟隨慧能多年之後,慧能決定讓這位中年聞法而終得智慧的禪師去拜會青原行思。於是,神會來到了青原山。剛一見面,行思便問他:“大德從何處而來?”

神會說:“從曹溪而來。”

行思又問:“你在慧能大師處帶什麼來了?”

自以為明白的神會用抖動全身來回答行思的問題,那不言之意是說:“本來無一物啊!我能帶什麼來呢?”

神會自以為這樣的回答夠高妙的了,不想行思卻盯著神會的身子反唇相譏說:“原來你還是夾雜著一些瓦礫碎片來了啊。”

神會也終於明白,雖然他來自慧能的身旁,但他還是帶著一個實在的身體來了,這又怎麼叫“本來無一物”呢?從此以後,神會開始虛心地向行思求教。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行思圓寂,《歸真之塔贊》稱:“聖諦不為,落何階級?火里蓮花,雪中紅日。顯發大機,掀翻古轍。千古繩規,三宗(曹洞、雲門、法眼)鼻祖。”充分肯定了青原在中國禪宗史上“三宗鼻祖”的重要地位。

據說曹洞宗的另一位重要的立宗者希遷(700~790年)在師父慧能即將遷化前曾問慧能說,師父若是離世,我去哪兒求學?慧能回答他說:“尋思去!”直到很多年後,當希遷在青原山拜見青原行思,並從行思處得到禪法後,希遷才明白當初慧能回答他的意思。

今天,當社會正處在急速變化的時期,當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以至人們普遍處在高度的精神壓力的時候,我們似乎更應該重溫一句慧能當初回答希迂的話:“尋思去!”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