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吳曉真

史學家許倬雲教授在去年十二月到訪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邀得許教授為通識科目「宇宙?學術?人生」講課一堂,題目為《人生的意義》。許教授是該科目的發起人,他解釋這個科目的最後一堂通常都安排講這個題目,目的是希望人生的知識與人生的意義能結合在一起。《大學通識報》特別將當日演講節錄如下,與所有同學們分享:

處身今天的我們沒有過去的宗教熱誠,也沒有一個可以讓我們從裏面抽衍到意義的固定思想體系。作為活在一個多元世界的人,我們要從一個很具體,很不具有宗教意味的思想習慣,思考如何去抽衍出人生的意義。

現在讓我先從Homo-sapiens這個字下手:第一,由於人有思辯的能力,他是一個有人格的人。第二,人是合作生活的,所以是社會的。第三,人是屬於自然的,是無數生命中的一條。

單從Homo-sapiens這個字來看,人活在這世界上就擔負了三重不同的責任:


發揮天性 完成大道


先從人格的層次講,我首先要講的是:「人是設計極為精巧的生物」。我是個殘缺不全之人,我走路歪歪倒倒,我運動部份的設計就不夠精巧,但你們的設計就很精巧了,你們每一舉手每一投足,都是很精巧的設計。我們人類的設計是所有動物之中設計最精巧的,我們有理性也有感情,基於這點,其它動物始終無法超越我們,因此「人」必須體認自己存在於這個地球之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莊嚴的事實,所以我們作為人就應當珍惜自己的存在。而我們每個人又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即使是共同擁有大部份*******的連體雙生子,他們有個別的腦袋,個別的思考方式,所以他們也會吵架,甚至打架。我相信將來即使能覆制人類,覆制出來的東西也不完全一樣。


許倬雲小傳


許倬雲教授原籍江蘇,1930年出生於廈門。國立台灣大學學士,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所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等職。1970年開始,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與社會學系教授,1983年升任校聘講座教授。1996年,訪問美國夏威夷大學擔任John Burns Professor。1980年開始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當選為美國Phi Beta Kappa學會榮譽會士。現為杜克大學西孟講座教授及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退休名譽教授。

基於這兩點:一、人的設計之精巧,在動物世界之獨特;二、每一個人之獨特於其它人。 我們必須終其一生,盡所能開發以及實現自己身體上的,腦子裏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可能性,不要糟蹋自己。這是我想跟大家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我們作為這麽獨特的生物,擁有兩大重要的資源:感性和理性,我們應該兩樣都均衡發展,而不使其中一邊傷害另外一邊。我們知道有些人,可能是非常好的詩人,可能是非常好的畫家,也可能是個很好的情人,但是他不會過一個理性的生活,就成為一個大家沒有辦法接受他的人。相反,有些人能夠思考的非常周全完美,但如果他不幸是個沒有感情的科學怪人,腦子裏只想到要實現自己的理性思考方向,把別的生命,周圍的環境,都只看成是可被利用的,那麽這個人感情絕不豐富。走這兩個極端的人不多,但是我們都有遇見,而這些人都不能完全體會或實現他具有的能力。

儒家有一句說話:「天性之為命,率性之為道」,天給了你一個特性,你把這個特性豐富的發揮出去,就是大道。


修己以安人:當個好蘋果


從社會的層次講,每一個動物都有牠的長處,但是合在一起的總的力量,讓我們人群能夠在所有的生物裏面成為主導的一個生物群,正是因為我們能合群。故事裏的魯賓遜能完全一個人住嗎?不能,魯賓遜永遠沒有忘記這個現實世界,他每天要在籬芭上刻一條痕,正因為他時時刻刻盼望回到自己本來所屬的社會裏面去,回到人群裏面去,因為人不單是在社會上合群,在心理上也是合群的。 在這個群體裏,我們既不能遺世獨立,就會希望群體好,如此我們個體才能好。而群體能不能好,就看我們個體自己能不能好。一籃子蘋果,有一個壞蘋果全籃子都會壞掉。既然我們是群體的一部份,我們就應該拿我們自己一份的知識和能力去改善這群體,使群體變得比以前更好,這基本上也是為了自己好。

在這群體裏,人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權利以及它的限度,應有的權力你不該放棄;不是你的權利,你不能侵奪。同時我們要防止群體壓制其中的任何成員,世界上總有一些野心家會利用群體的名字要求個人犧牲。內地那段用群體壓制個人的史實,在文化大革命時達到巔峰,這種極端的現象在人類歷史裏是少見的。這種教訓,使得我們要經常記住我們必須要防止群體過份壓制任何個體。它欺負第一個人就會欺負第二個人,到了最後,我們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受到威脅。

我們要記住,只有小我存在,才能成全大我。團體之存在,存在於個體之集合,沒有一個個體是應當被犧牲,應當被否定的。所以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人」。只要個體在群體裏面達成、完成它,則全體的人類都會得到福澤。


順應天常 生生不息


下面再講自然系統的層次:人不是大系統的主人,而是大系統的一部份,我們要理解我們四周圍的存在對我們的意義,然後要珍惜四周圍的環境。在時間上,我們的存在,上有父母祖先,下有兒女子孫,我們中間這一代也沒有權利使周圍的環境受到威脅。

我常常就比方說,我們人跟大自然的關系,很像癌細胞跟人體的關系。癌細胞拿人體毀壞光了,人體死掉以後,癌細胞存不存在?不存在,我們跟大自然的關系就是如此的比寄生者和寄生體還要更密切。所以對於周圍的環境,我們一方面要適應它,順應它,一方面應欣賞它:不僅欣賞環境的存在,也欣賞它持續產生的變化。

中國話裏面講:「天地厚生,人文化成,順應天命,生生不息。」天地的存在是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完美;而人的力量造成文化,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相應的同樣美好的文化,順應「天常」之後,我們才能生生不息。


有「慧」有「情」有「理」


以上就是我要講的三個層次的意義。往古來今,無數的哲人,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幾個主要的思想或宗教體系都有自己的著眼點,都找到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答案,留給了我們豐富的遺產,讓我們有比他們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使得這些答案,可以在我們身上逐一合在一起。

印度教和佛教把人當作為無數眾生之物。人在這個大宇宙之間,要做到的是順應自然。做這工作要靠冥想,從而希望得到一個「悟解」,再從「悟解」上,得到一個智慧的「慧」。

猶太教和基督教講天主創造人,把神的恩給了我們人。他們講神的恩賜、神的選擇、神的啟示。可是其中最重要的是,神有愛,因此人也有愛,所以基督教希望的是人有情。

儒家跟道家講的是理性。道家那個不說話的老子也寫了五千多字留給我們,句句苦口婆心,告訴我們那個境界是可以從理性去追尋的。莊子一直告訴我們天下是相對的,天下的事情是不可測的,知識是靠不住的,但是最後還是告訴我們要靠知識來達到那個境界。

那麽我們今天盼望的是甚麽呢?是有「慧」,有「情」,也有「理」,三個都成為我們人生的指標。能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有沒有人做得到呢?我相信有人做得到。


以憑微小力量 開萬世太平


下面我想綜合講一下,我們選到一個很高的目標,就是說我們「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是甚麽呢?我們在宇宙大系統裏面,我們用我們的心智,用我們的情感,替天地找出意義。天地可以本來沒有意義,人生可以本來沒有意義,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心,為天地找出一個意義。「為民命立命」是你為自己也為周圍的人找出活在世界上的終極目標。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甚麽意思呢?是指自古以來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學問,在你身上不要給它斷掉,你要自己發揮它,自己體驗它,自己認識它,繼而傳達給你的朋友子女、給你不認識的人。這不一定是說教的方式,你舉手投足、你的行為、你的笑容,都是傳達的訊息;這也不是英雄式的,是你、我、他都能做到的事。

「為萬世開太平」聽起來是很大的目標,但是在我身上不造成災害,未來的太平就有可能;在我的身上為世界造成災害,世界就到此終結了。我們每個人可以做的是自己的一部份,而這部份不管是多微小的一個訊息,多微弱的一個力量都有其價值。當一個人正在絕望的時候,我們跟他笑一笑,就可能讓他從絕望中見到人間還是溫暖的。

剛才我所說的品格不是單靠修行能達到,也不一定說是上帝賦予了我們,我們就一定懂,但卻是在日常生活裏面能體會到的。比如說,從今日學術研與日常工作中,可以悟解人生價值;在人際來往裏面,我們可以學到互信;在工作裏邊我們學到誠實;從錯誤中學到寬恕;失敗中學到堅忍;從成功裏我們學到謙卑。

上面這六件小事情加在一起,實際上就是前面我講的先哲給我們的教訓。每個人都靠些小事情達到「慧」、找到「情」、找到「理」。那我們拿「慧」跟「情」跟「理」,來處理我們自己,處理我們人群,處我理們宇宙之間的大環境,我想我們都能做到相當滿足。孔子說:「我欲仁,仁斯至矣。」仁,是孔子說的最高的境界。人就是「仁」這個字的整個本體,「仁」,其實就是把你本身作為人的內心的條件完全滿足。難不難呢?孔子說,你要認真想要找「仁」,它就在你自己裏面。找到了以後,你就「不忮不求,無憂無懼」,天地宇宙四周環境都變得非常美好。

弘一法師李叔同在圓寂前寫了一句話說:「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弘一法師是非常有才氣的人,二十歲就名滿天下,一輩子的愛情生活也多姿多采,朋友非常多,所做的事也不少,是畫家,是音樂家,是文學家。但到最後他舍棄一切,只剩一張白床,一雙草鞋,一把雨傘過他最後的日子。他死的時候,人家看他是一個很苦的苦行僧,但他來看卻是「樂」的。他看見的世界是「天心月圓」的美滿。

我今天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說一說,並不是說我能做到,但是我願意盡我一生之力盡量往這個方向走。我七十多歲了,能走的路不多。能不能在我走的時候,看見「天心月圓」呢?我不知道,但我盼望我能見到。

Views: 1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