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亟須有“他者”———日本興衰的啟示

脫亞與西化迷失文化

日本的興起,第一階段是在英國的卵翼下,扶植為牽制俄國的棋子。明治維新,福澤諭吉等人提出了“脫亞論”指陳日本的發展,應是離開亞洲的文化,一切西化,將日本徹底改造成東洋的西方國家。這一自我期許,使日本在亞太地區,成為比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更為帝國主義的掠奪者。雖然日本用“東亞共榮”為口號,實際的行為則是赤裸裸的武裝侵略各處鄰邦,暴力奴役占領區的人口。太平洋戰爭,日本失敗了。戰後又因為美國建立了霸權,日本成為美國在東方的棋子,這一棋子,與其說是盟友,不如說是基地。日本近代史,竟可說是全在西方的擺弄下,學習西方迅速崛起了,狂妄的擴張,被西方打下來,然後又在西方勢力的棋盤上,至今還是扮演西方哨兵的角色。

在《讀書》(2005年4月號)上,日本學者溝口雄三先生有一篇文章,討論日本漢學家研究中國的“態度”。溝口先生引用了前輩學者竹內好先生提出的問題,1941年,日本已經陷入侵華戰爭的泥淖,竹內先生是研究魯迅的專家,但是他並不以為研究中國只是為了“知識”,他的研究為了自己,也為了日本,尋找安身立命的立場kk所謂“態度”。竹內藉魯迅研究,指陳日本以當時的歐洲文化為基準,蔑視中國,侵略中國,日本卻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生命;溝口先生指出,日本沒有中文“本土”二字的對譯詞匯,日本其實始終沒有自己文化的根基。由此推論脫亞,日本失去了亞洲的根本,於是日本對於亞洲各國視同獵物,全無鄰居的情誼;入歐,日本自認是歐洲列強的優等生,卻終於只有學舌與模仿,缺少對話與反省,東方有了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西方覆制品,東方怎能不亂?


西方優等生嘗到苦果


60年後這一個西方的優等生,依然是優等生,看樣學樣,學得青出於藍,以致日制汽車比美制汽車還好,豐田超越了福特。20年前,美國學術界甚至有“日本第一”的口頭語。然而,在西方發展淋漓盡致的資本主義經濟出了問題時,日本陷入經濟長期停滯的困境,至今不能自拔。在美利堅帝國倚仗強大武力發展其霸權時,全世界各國都譴責布什的伊拉克戰爭,只有日本與英國一樣,亦步亦趨,追隨白宮,毫無怨言。如此表現,誠如竹內好先生的憂慮,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善於模仿,卻因為沒有自己的主體性,也就沒有了反省與批判。我有一位故人,英年早逝的吾妻榮先生,她甚至認為,日本社會的自殺率長期高居全球之最,有相當程度是由於日本的文化不容反省的空間,遂致苦惱的個人,不得不尋短見。

西方的近代文化,確實具有強大的動能。由歐洲的啟蒙時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人類文化影響巨大。這一現代文化包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科學為基礎的生產技術、主權國家的“排他”政治制度、同樣強大“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有其發展的歷史軌跡。其共同特色即是好高騖遠的擴張性、排他的獨占性,與積極昂揚卻不能自止的浮士德精神。近代的西方社會,以此精神損人利己,巧取豪奪,窮追猛進,而不能自制,為自身的物質生活,掙到了史無前例的生活水平。一路走來,西方近代文明的巍巍巨廈,卻是建在無數弱者的皚皚白骨之上。可是,地球只有這麽大,可用的資源只有這麽多,能夠征服與奴役的人群又已有了反抗的自覺,也有了還手的能力,於是,西方社會的有識之士,在最近半個世紀已在認真的反省,今天西方社會年輕的一代,已普遍的質疑上述那些文明的特色。

在這一時代,現代世界的主流文化,亟須有“他者”,俾得從“他者”映照自己缺失,從“他者”汲取另類可能性的靈感,日本是一個西方文明的優等生,但不是“他者”。環顧人類歷史,中國與印度文明,經歷長期的發展,都有過不斷反省與不斷自我修正的過程。這兩個文明,都應是現代主流文明的“他者”,俾人類在接近山窮水覆的時機,可能轉出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


汲取中反省找回根基


日本曾以台灣為殖民地,此間還有一些人向往日本的“現代性”,並以此看不起中國文化,棄之如敝屣惟恐不及。這些人以日本為精神的本土,又怎能理解日本早已沒有自身的水源!

寄語同胞,眼光看大些、看遠些,19世紀以來的主權觀念、民族定義,以至價值觀念,都有加以反省的必要,也都有厘清與界定的空間。

(作者系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南方周末2005-09-29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