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頭一葉舟,山光雲影共沈浮。
門前多是桃花水,未到春深不肯流。

這是流傳了好多年的古代詩歌,把個小鎮活色生香起來。
小鎮叫青弋江,就是那條水的名字。後來簡易了,也可能為了區別於水域,就喚做弋江。
弋江小鎮在皖南。
在杏花春雨裏,馬頭墻和烏篷船在拂曉或黃昏裏影影綽綽,而彎彎曲曲的石拱橋風韻不減,當年的船工號子落在水面,叫水也時而粗獷時而溫情,山野小調被紅頭巾拉得細長柔韌,卻猶然在耳,夜夜在恍然間響起。
黛綠的珩瑯山是她高尚而莊嚴的剪影。
她被一彎600余裏的清澈徽水摟在懷裏,溫濕了很多個世紀,以及奇峰沃野了。
被方圓十裏蓊蓊郁郁,且有脆生生疏響的柳葉和修竹滋養、潤澤著。
柳蔭與幽篁交織的綠的光影裏,是一條銀蛇似的蜿蜒曲折的小道。小道兩旁匍匐叢生著,被連年春風喚回,卻又綠了又黃,黃了再綠的野草。腳下是沙質的泥土,間或有大小、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石子,絆了行人的鞋子,甚而至於鉆進腳丫裏。只是它始終清爽,不像泥土那樣纏絡人的腳步。
還有就是依河而建的民宅,如今主要分布在新正街、湯蓬街,大多是古老的、格調和風格整齊劃一的徽派建築,無外乎馬頭墻、天井、木板小樓,和鏤花窗欞。正屋往往能夠見到一張八仙桌,兩旁是竹木椅子。中堂一般是已經泛黃的有些個年頭的國畫,畫面以福祿壽和山水居多。通文墨的和有些頭臉的人家,多是宣紙裝裱的真跡,尋常人家也就是復制印刷的了。雖然有傳說說,虎踞中堂,家破人亡的,可是仍然有人家掛老虎的,且多為下山虎。我思量可能因為下山虎可見老虎正面的緣故。這一切的氛圍都是靜默的,沒有鮮活的色彩,相對就遜了生氣。可是,這並不打緊。因為真正的風景是隱藏在窗簾後面的,倘若因風而起的話,不經意間,我們可以瞥見一掠而過的花襯衫,裊裊娜娜的身影,以及長長的、搖曳的發梢。如果再近些,還有可能嗅聞到女孩兒家身上的香水味。它們一般都是非常濃郁的。書裏記載,過去皇宮禁苑有金屋藏嬌的故事,而在皖南的民間,也有這般木屋藏驕的,只是他們一直沒有修煉成很好的那種氣量,也羞於自誇顏色。不溫不火,含蓄內斂,是他們一貫的風格,雖然因此沒有成就什麽氣候,卻也能夠平平安安,得以使一脈香火傳承。
新中國傑出的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少年時,就曾經住過這裏的有著天井和小木樓的屋子。彼時,他16歲始從涇縣厚岸老家外出讀書,在距離小鎮16公裏的南陵縣城的教會學校——樂育學校。他的父親王承祖早年在小鎮開當鋪,門面有10余處,是個遐邇有些名頭的商人,家資因此而殷實。相傳他的兩個姐夫翟紹元、吳子松也在此當朝奉。可惜,已經沒有足夠確證的文字資料了。

新正街的碼頭口有好多老樹,枝幹盤旋,郁郁蒼蒼,往裏走幾步,右側相傳有個四方形的,既像牌坊又像城門的建築,便是洞子口了。街坊裏巷均認為“天一閣”三字,系東漢末年吳國孫權手下的重要人物,當年在青弋江上操練水軍時的領導人魯肅親筆題寫。因年代久遠,墻面滿是青苔,黑魆魆的,一入洞口,涼風習習,即便盛夏也清涼。我孩提時代,也就是前40年,常常走過那個地段。所見所聞雖然沒有傳說的那樣神奇,也不見了那魯子敬的手筆,可是情景鄉風卻也依稀仿佛。
與湯篷街相鄰的沙河溝,有一座拱形石橋,名為貽谷橋.橋寬4米,連接著南北兩岸人家。有圖方便抄近路的店家,在後門口搭一塊長長的跳板,淩空架於河溝上。欲出後門,從跳板上便可從容走過。每逢訊期,弋江河水猛漲,往往瀉入西街的大塘裏,過往的舟楫便泊於此,形成一處奇特的風景。古老相傳這個沙河溝,原就是一彎淺淺的水溝,據說用這兒的水洗明姜,特別鮮嫩。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經常用飛機扔炸彈,硬是把這兒炸成這樣。
在過去,水碼頭占了地利,商貿發展迅速,一般是比較繁華的。聚居的、流通的人多了,屋子自然就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就成為街市、乃至集鎮。唐代的詩人顧況在一首《青弋江》的詩歌裏吟詠:“淒清回泊夜,淪波激石響。村邊草市橋,月下罟師網。”是可見想象往日的情景的。
據《南陵縣誌》卷九載:“一統誌在縣城東四十裏青弋江上,漢置,後漢省建安三年,孫策平定宣城以東,二十年孫權使蔣欽屯宣城,即故城也。晉太康二年於宛陵縣置宣城郡,後置宣城縣屬焉。隋初,改宛陵為宣城,而故城遂廢。”還有,“章懷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縣東。”可以想知,在東漢末之建安二十年,亦即公元215年,宣城故城,即古鎮弋江,便有了築水而居的百姓,有了初具規模的“故城”。這時開始,小鎮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只不過至隋初因“改宛陵為宣城”,削弱了“故城”的發展勁道而已。
在皖南的青弋江流域,像弋江鎮這樣的水碼頭還有涇縣的章渡、赤灘,蕪湖縣的西河、灣址,除了灣址因為是蕪湖縣府所在地,如今依然繁華外,其他的幾處,已經日甚一日地不及陸路集鎮發展之快了。臨水小鎮在發展經濟的跑道上漸趨沒落,久而久之就能勾起一種懷舊的心理。小鎮於是搖身一變成為一冊冊線裝書,古色古香,在每年梅雨來臨的時候,最好散發出黴變的氣味來,再保留一些籬墻院落,貼上牛屎巴巴,遠遠近近傳來牧童短笛的聲音,炊煙裊裊,農村大嫂用地道的鄉音,叫喚晚歸的孩子:“小安(音)妮”,或者“小妹妮”,“吃夜(讀作ya)飯啰!”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