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布 朗:應對知識的爆炸

  追溯到聖經時代,所羅門寫道:「造書是無止境的。」從那以後,由于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出版物的數量驟增。當今科技文化以每年6000萬頁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推動出版業前進。人們如何最佳處理這些排山倒海的印刷品呢?請應用下面的建議。

  作為個體,我們既不能忽視也不能漠視知識爆炸,但我們可以盡力提高更有效處理知識的能力,因為我們自己是知識爆炸不可分的一部分。鑒於它目前存在,我們必須設法對付。

  既然我們閱讀的最大問題是找時間讀,我們必須確保盡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空閒時間。這是引起製造時間的關鍵一步——與尋找時間大不相同。即使每天15分鐘到30分鐘,也足以引起巨大的變化。恰當的管理,每天增加一寸光陰,每週就能增加21個小時。

  請看它是怎麼運行的。假如你現在每分鐘讀250個字,平均每天讀1個小時。若速度增加1倍,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你每週多了7個小時。現在你可以只用7個小時的時間做14個小時的閱讀。換一種說法,你已經把你習慣上的7個小時閱讀延長到了14個小時。從長期來看意味著一年多了365個小時。而且你就應該3倍或4倍地增加閱讀速度,而不僅僅增加1倍。簡單地說,一天投資1個小時——一周多21個小時。

  事實上,提高閱讀效率有三個作用而不是一個:延長時間、解決問題、拓寬經歷。卡萊爾對這個有概括性的看法理解透徹,他說:「人類所做、所想、所獲、所在,都神奇地保存在書中。」

  那麼,這是怎麼實現的呢?拿掉剎車!既用腳又用手剎車你不可能駕車。然而,作為讀者,你可能有一些使你讀得慢的妨礙因素。

  不斷退回

  第一個阻礙是退回——不時地往後看已經讀過的。正像你每走幾碼就往後退——不是匆忙向前的方式。退回可能純粹是習慣,可能缺乏信心,可能詞彙量不夠,或者實際上掉了一個字或短語。這樣讀一個複雜句,眼睛一遍遍退回去看,甚至比平時更混亂。顯然這些太平常的習慣嚴重妨礙閱讀速度、理解和效率。

  12000位讀者的眼球運動照片說明,大學生僅讀100字平均就退回15次。當然,他們比一般九年級學生退回20次做得好。總而言之,退回浪費了你寶貴閱讀時間的六分之一或者更多,是讀得慢的一個主要因素。鬆開這一剎車,享受閱讀速度的突然衝刺,或許每分鐘可讀100多單詞。班級調查結果表明,意識到你現有的問題,加上運用下面的建議,可以減少百分之八十的退回。

  發出聲來

  第二個阻礙是讀時發出聲來。作為初讀者,我們學習拼出單詞、音節,甚至字母。

  毫無疑問持續這種習慣,會干擾後來的總體閱讀效果。為了弄明白發出聲來怎樣使閱讀速度減慢,慢慢地讀這些單詞,發出聲音Syl-la-bles,L-e-t-t-e-r-s。

  唇動的情況下,發聲使閱讀速度降到講話的速度,可能低於每分鐘200字。檢測一下,默讀時放一個手指在嘴唇上。你感覺到任何運動了嗎,為了改掉這個習慣,讀時放一個手指在嘴唇上加以提醒。

  喉頭發聲更普遍而且不明顯。如果你的最快閱讀速度接近每分鐘300字,有理由懷疑這類發聲。輕輕地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的兩邊進一步檢查。如果默讀時感覺到微微的運動,你就知道你的問題了,這就向問題的解決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逐字閱讀

  第三個主要的妨礙是逐字閱讀。搬運200本書,你決不會跑200趟,一次一本。很可能10次就可以完成,每次20本。作為讀者,牢記同樣的原則。

  眼球運動照片揭示閱讀時眼睛沿著每行急速運動,做出一系列的短暫停頓,把讀的內容分成幾部分。研究表明即使是大學生,若沒有經過特別訓練,也是逐字閱讀。

  每次固定看1.1個字。顯然加快速度2倍或3倍的方式是一下掃視兩三個字,而不是平常的一個。

  這就是閱讀效果不佳的三個主要原因,三個使你的閱讀像蝸牛爬行一樣的障礙。鬆開它們,享受立竿見影的效果。幸運的是,或許僅遵循一條主要的原則就可見效。

  每一個成功提高閱讀速度的課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快速而不是精神鬆弛地閱讀的重要原則,不論是對這條原則張揚或閉口不談,不論是花費90還是598美元,運用這條原則將自動減少退回。你快速向前看,因此無暇退回看,而且,你幾乎沒有時間發聲,這樣壞習慣就慢慢消失。最後,增加速度實際上是迫使你處理字群,而不是單個字。

  馬上應用一下這條原則。用你的閱讀材料練習快速閱讀而不是精神鬆弛地讀,不要太擔心理解。當你獲得更多快速閱讀的經驗和技巧,理解會隨之而來。記錄每次選擇測出的每分鐘閱讀速度的精確數據。

  忠實地落實這些建議,為自己每週增加21個小時,迫在眉睫。任何詞都不如「變化」一詞更能概括我們的時代。但變化不總是在眼前嗎?千真萬確,但從未這樣勢不可當。當今不僅僅是變化,是前所未有的變化,由於印刷的飛速發展而明朗化了。面對這樣的世界,閱讀為我們提供了跟上變化的最好工具;面對不斷重新塑造的世界,閱讀也是我們處於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裡能與之同行和避免未來震驚的最好工具。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