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新學者倡發揮宗教文化促南海民間外交

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的十余名專家學者4日會聚海南定安文筆峰,探討道教南宗白玉蟾思想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弘揚傳承,倡議發揮中華傳統宗教文化信仰,促進南海地區民間外交。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相傳是白玉蟾羽化升仙之地。4日,主題為“白玉蟾思想與南海和諧”的論壇在此舉行。

道教和佛教等在東南亞國家統稱為“華教”,在華人社區頗有影響力。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總裁、馬來西亞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王琛發博士說,遍布東南亞的華人宗教文化繼承者,各自有落地生根的經驗。東盟和中國許多族群同文同種,許多人擁有相同的宗教文化,互相親近、尊重、分享和學習,促進南海區域的和諧。

馬來西亞國家軍事學院榮譽院士、國防大學教授Ruhanas Binti Harun認為,東盟—中國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區域,都倡導和諧文化。雙方除了加強政治、經濟交流外,需註重民間外交,增進草根基層友誼。

明清以來,白玉蟾思想隨著先民下南洋,流傳在古代海上絲路。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秘書甘德政博士表示,中國宗教傳統一直都是華人先民下南洋後對祖家眷戀的精神寄托,中國應可善用在海外的“信仰遺產”,以宗教組織為載體,開展“與信仰有關的外交”,為新形勢下的中國僑務公共外交創造有利條件。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教授楊松年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對於海外華人不僅是商業之路,還是移民之路,是“絲路心路”。白玉蟾文化內涵豐富。新馬寺廟神壇信眾眾多,他擔任負責人的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願意推動白玉蟾文化在東盟的弘揚。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海南省道教會會長陸文榮認為,“一帶一路”促進南海地區路通、物通,而文化相通是基礎。宗教“神緣”可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陳進國博士表示,南海諸島上遍布中國本土宗教廟宇,主要祭祀中國海神媽祖、伏波將軍、108兄弟公等,是東南沿海百姓主要信仰,對了解南海歷史文明和文化有深遠意義。中國應發揮本土宗教團體、民間社會的積極作用,促進南海地區“地緣宗教”的公共軟實力提升。

當日論壇上,中馬新三國學者發表宣言,呼籲重構分散在南海地區的民間白玉蟾文化傳播載體,形成有組織的合作,促進各國民間友好往來。(原標題:中馬新學者倡發揮宗教文化促南海民間外交,中新社定安2015年5月4日,記者 王辛莉,中國新聞網)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