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全媒體”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全媒體還沒有固定的經營模式,但可以說是一家媒體公司或新聞機構綜合運用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种媒體方式,進行的一种新的傳播模式,針對讀者或受眾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在一個平台或多個平台上,經過文字、圖像、視頻影像去理解新聞事件。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我們進入“小屏幕”和“多屏幕”時代,汲取資訊是隨時隨地,社交媒體平台改變人們聯繫的方式,消費習慣也從實體店面,轉向網絡購物。因此,人們現在是“一機在手”,通過遊覽網站,閱讀電子報,能知天下事;不出門,也能在透過网絡、手機應用程序,進行購物、完成交易的年代。


或許,這個時候斷言我們已全面進入“全媒體”時代,還言之過早,因為從歷史進程來看,一樣產品從生產、面市到是否普及化,轉變過程得視一個社會各階層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模式。


從20年代黑白電視到50年代的彩色電視,彩電走入每個家庭,做到普及化至少花了半個世紀時間;網際網絡(Internet)誕生於1974年,直到90年代有全球資訊网(WWW)和電子郵件後,网絡才開始在我國普及化;臉書誕生至今也不過10周年,還有大家熟悉的推特、WhatsApp、微信、Instagram、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年齡,都比臉書年輕。


由此可見,變革不是突然發生的,是通過一小步一小步累積而成,以電視來說,衛星電視、有線電視和網絡串流電視的存在和普及,勢必令傳統電視台經營者面臨存亡的挑戰。


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變革的步伐和速度是越來越快,一個最佳的例子便是一個擁有百年基業,曾經是手機巨頭的諾基亞在去年倒下,見證市場力量是十分殘酷的——沒有不倒的企業。


說到這裡,對於新聞工作者、記者們來說,所關心的話題當然是新聞業未來的前景。

新聞業自19世紀存在,從印刷紙張發展到今天的數碼化載體,其社會價值、傳播功能和使命始終如一,必須提供准确、核實的消息,調查真相,監督政府的施政等。在一個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仍然有需要一批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守在線上,為讀者提供準確、翔實的報道和深度分析。

一個行業可以長存,但是必然面對轉型。互聯网是人類文明的科技產物,目的是服務社會,讓人們能有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讓讀者能夠多方面渠道瞭解新聞事件,是好事,是擋也擋不住的時代潮流。


不過,與此同時,報紙和書籍不會立即消失,因為好的內容仍然需要通過專業製作,需要付費;此外,網絡新聞和電子書也不全然是免費的,有的需要付費,市場往後如何發展和變化,取決於一個社會不同階層的閱讀習慣和消費模式。(收藏自25.12.2014星洲日報/記者Apps‧作者:黃建榮‧《星洲日報》笨珍記者)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