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爲了回應這樣一個問題——用兩個詞,不是嗎?——你要知道如何棄絶知識。要清楚地知道,而不忘卻:遣散文化,但從不在你習得的無知中忘卻你在道路上,在穿越道路的時候,所犧牲的東西。
誰敢那樣問我?雖然它仍未顯明,因爲消失乃它的法則,但答案自視爲被人口授的(口述之詞)。[1] 我是一個口述之詞,唸出了詩,用心學我,把我記下,保衛並持守我,留心我,看着我,被口授的口述之詞,就在你的眼前:音軌,尾跡,光的行踪,哀悼筵席的照片。
它,通過詩性的存在,把自己,一個回應,視作被人口授爲詩性的。爲此,它必須向某人述説自己,向你獨一地述説,但又仿佛是向一個迷失於無名的存在者,介於城邦和自然之間,一個被分授的秘密,既公開又私密的,是絶對的一個和另一個,從內部也從外部被免除了的,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另一個,被拋到路上的動物,絶對的,孤獨的,捲成了一個球,緊挨着(它)自己。爲此,它會讓自己被車碾過,就是這樣,hérisson,[2] istrice,[3] 用意大利語,用英語説,hedgehog[刺蝟]。
若你另據各個情形做出回應,考慮和這一要求(你已經在説意大利語了)[4] 一起,由要求本身給予你的空間與時間,根據這一經濟,但也在你自身的外部,在遠離家門,鑒於一種不可能的或被否認的,必要的但又像一次死亡一樣被人渴望的翻譯,而冒險走向他者語言的某種橫穿的急迫中——這一切,這個讓你在里頭剛變得譫妄的東西,在那一刻,會和詩歌發生什麼關繫?更確切地,和詩性有何關繫,因爲你意圖談論一種經驗,旅途的另一個詞,在這里是一次艱難跋涉的即興閒聊,是婉轉曲折但從不引領回話語,或回到家的詩節(strophe),[5] 至少,它從不還原爲詩——被書冩,被言説,甚至被歌唱的詩。
那麼,在此,立刻,用兩個詞,以免忘卻:
1、記憶的經濟:一首詩,出於天命,必須是簡約的,省略的,不論它怎樣客觀地或表面地延展。已經學會的凝縮(Verdichtung)[6] 和回撤的無意識。
2、心。不是通過相互交換而毫無風險地循環,並讓自己被轉譯爲任何和一切語言的句子的中心。不只是心電描記所實現的心,科學或技術的對象,哲學和生物—倫理—司法話語的對象。或許不是《聖經》或帕斯卡爾的心,甚至也不是海德格爾更喜歡的這顆不那麼確定的心。不,一個“心”的故事被詩意地封裝在“用心學習”(apprendre par coeur)的習語中,不論是用我的語言還是用別的語言,用英語(to learn by heart),還是用別的什麼語,用阿拉伯語(hafiza a''n zahri kalb):一次留下了多條足跡的艱難跋涉。[7]
合二爲一:第二個準則被捲裹在第一個準則里。詩性,讓我們説,會是你渴望學習的東西,只是你渴望從他者那里,向他者,得益於他者,通過口授,用心學習的東西; imparare a memoria[用心學習]。一旦被賦予了標記,被賦予了一個事件的降臨,[8] 詩歌,在那條名爲翻譯的道路之穿行,依舊和一個同樣被強烈夢想的事故一樣不太可能的時刻,不已經要求,其承諾的事物總有餘留的那個場所爲人所欲嗎?一種感激的承認走向那個事物並超過了此處的認識:你在知識面前的賜福。
一則寓言,你可以把它敘述爲詩歌的禮物,[9] 它是一個象徵性的故事:某人冩你,對你冩,冩到你,冩於你。不,毋寧是一個對你述説的標記,留給你,吐露於你,伴隨着一個指示,事實上,它創建於這個依次建構了你,指定了你的本源或誕生了你的命令:毀滅我,更確切地説,讓我的支撐對外部,在世界中,顯現爲無形(這已是一切離解的劃線,超驗的歷史),無論如何,做必須做的事,讓標記的起源從此持留爲不可定位的或不可認別的。承諾它:讓它失容,變容,或在它的港口變得不定——從“港口”(port)這個詞中,你會聽到起航的海濱,還有一次翻譯要被運達的所指。
[1] 口授(dictée):一種普遍的教育實踐,其中,學生在一位教師的口述下書冩。陰性名詞從動詞dicter的過去分詞變化而來。
[2] 法語的hérisson,以及意大利語的istrice,一旦被轉譯成英語的hedgehog,就會失去其豐富的共鳴,所以,德里達把轉譯過程中意義的喪失比作刺蝟的收縮。
[3] 在整篇文本中,str-的音得到了強調。一個人會從中聽到陷入此翻譯之狹隙/限制(stricture)當中的野獸的悲苦(distress)。
[4] 因爲在意大利語中,domanda [要求] 意味着問題。
[5] 詩節:stanza;源自希臘語:轉折。
[6] 德語的凝縮,或許讓人想到了弗洛伊德對這個概念的使用,還有Dichtung[詩]。
[7] 足跡(voies):它的一個同音詞是voix[聲音]。
[8] 降臨(la venue):也作“已經到來的她”。
[9] 馬拉美的十四行詩的題目。
(lightwhite 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