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磊·“再地方化”与“詩性資本”———論消費時代的特産(3)

在這一背景下,原本作爲旅遊活動中最富個性的行爲———特産的購買與使用,也開始被編入統一消費的秩序。特産的地方特性,開始部分地失效。一方面,由於工業生産規模的膨脹,生産效率的飛速增長,使得特産被批量生産,所謂“某時某地特有”的稀有感被削弱,例如,早已成爲全中國人日常消費品的山西老陳醋、涪陵榨菜、雲南白藥等;另一方面,交通與物流技術的發達,以及連鎖店式銷售模式的流行,都削減了特産的地方感和獲得特産的驚喜感,例如,許多城市居民的家門口都有東北特産店或四川特産店,而在某些大型機場,也設有專門的特産快遞窗口,幫助旅遊者將所購特産送到家;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化解了異域事物給人的疏離感,當一名宅居者拿起手機或平闆電腦,指尖輕點屏幕後,世界各地的特産都能以影像重現的方式揭開神秘的面紗。

(註1)〔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體的問題》,王曉燕、王麗娜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171頁。

因此可以説,在全球化進程中,現代工業體系中的特産被納入“去地方化”(delocalization

)的潮流中,這使得特産逐漸變成了“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的普通商品,特産的産出地變成了“非地方”(nonplaces)。在這種情況下,特産作爲“地方特色”的符號意義,甚至被悄然轉換爲某種商業價值標誌,淪爲“偽地方”特産。例如,北京的地方特色飲食“護國寺小吃”,由於其連鎖店和快餐店的經營模式,日趨麥當勞化。

在“護國寺小吃”連鎖店裡品嚐北京小吃,其食品的口味是否正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護國寺小吃”這一看似富於地方特色的能指,其所指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套大衆熟知的“標準口味”、低廉的價格,以及便利的就餐方式。

特産,最初並不與旅遊活動相關,它往往作爲日常事物而存在,但被外來者的眼光發現後,就成爲像徵地方性的典型事物,具有了“本土”①的特色。在旅遊産業強勢參與的全球化進程中,地方的“風景”②與“本土”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概念。在“風景”與“本土”的衝突中,“風景”往往佔據了上風,壓倒了“本土”。這種“風景至上”的主流意識形態,試圖將所有的作爲“本土”的空間,都再生産爲可供觀看或娛樂的作爲“風景”的空間。因此,“本土”逐漸爲“風景”所收編,成爲“風景”的一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作爲“本土”的一部分的特産,其像徵意義也逐漸轉換爲“風景”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原本作爲地方生活特有形式的特産,轉變爲全國乃至全球旅遊者都能共享的物品,從而進入“去地方化”的歷史程序之中。

但是,無論在什麼時代,“旅行”都意味着某種“生活在別處”的體驗,旅遊業從業者也深知“同質化”對旅遊業的緻命傷害,當旅遊者發現全國各地的景區,都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分店”,售賣着一樣的木梳和鑰匙串時,他們就會心生不滿,乃至拒絶進入旅遊産業設定的消費秩序。因而十分矛盾的是,旅遊産業在提供共性的同時,又必須努力生産出差異性與地方性。這就意味着,那些被“去地方化”的所謂特産,又需要被“再地方化”(relocalization),以延續消費主義的邏輯。

(註1)本土,指本地居民所擁有的生活空間,例如,北京的普通居民胡同、上海的普通居民弄堂。

(註2)風景,指旅遊産業及遊客的目光所生産出的空間,例如,北京的南鑼鼓巷、上海的新天地。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