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磊·“再地方化”与“詩性資本”———論消費時代的特産(2)

一消費時代的旅行與特産的“去地方化”

隨着全球化時代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全面滲透和旅遊産業技術的進步,旅行逐漸失去其尋求差異化風景和異域文化體驗的內涵:首先,媒介技術的進步,使得旅遊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對旅程進行精密設計,包括出行的時間、到達的地點,甚至憑藉手機網絡地圖能設定在某個城市街角發現美食;其次,交通技術的發展,不斷生産出機場和車站、機艙和車廂等全球性“超空間”(super-space),那些模式化、國際化的服務方式使得這些場所的地方性盪然無存;再次,在“標準間”或“連鎖酒店”的運營模式下,旅遊者的居住形式也愈加趨同,無論是在上海的外灘,還是在長白山的山腳,大酒店都能爲旅遊者提供的一整套標準化的居住方式;最後,在旅行行爲的最核心部分———風景體驗活動中,旅遊者的旅行行爲也爲媒介技術或消費邏輯所統攝,他們在旅行前會通過互聯網中的風景圖片對風景進行“預習”,而後又在實地考察中以照相機鏡頭“複習”這些風景,他們也常常通過導遊的指示學習如何看風景,如何用眼球消費風景,這使得風景被影像和旅遊産業技術規劃、切割,製作爲景區或景點,出售給旅遊者,以滿足視覺消費的需求。

當然,這並非消費意識形態單方面發揮控製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消費意識形態的確“詢喚”(interpellate)着作爲個體的旅遊者,使個體的旅遊活動淪爲旅遊産業“生産—消費”體系中的一環;另一方面,旅遊者也樂於接受“消費者”這一身份,視其爲權力的像徵,這一點十分重要。較之“公民”或“人民”等身份概念,“消費者”的身份更給人以上帝般的尊嚴感與主宰權,而購物正是一個享受“上帝待遇”的權利實現的過程。

所以説,“購物的實踐卻可以成爲一種賦權(empowerment)的體驗……我們將購物看作一場日常選舉,擁有相當大權力的消費者藉此在其購買的商品以及居住的公共和私人空間上做出日常倫理選擇”。

因此,在旅遊活動中,被賦權的旅遊者具有極爲明確的消費者意識,他們與旅遊産業是合謀的關係,甚至就是其中的一員,是所謂的“後旅遊者”(posttourist)。對於消費時代的“後旅遊者”來説,旅行不再是異域歷險或尋幽探密,而僅僅是一次舒適、便利、安全的消費體驗,類似於大超市中的購物行爲。在2012年大熱的喜劇電影《泰囧》裡,王寶強所飾演的王寶赴泰國旅行,有趣的是,他事先備好了一張單子,將“看一次人妖”“打一次泰拳”等事項一一列出,準備照單兌現。可以説,王寶手中的這張單子,與超市收銀員打出的購物小票具有相似性,它將旅行變爲一種兌現消費承諾的活動。

這樣一來,在作爲純粹消費行爲的旅遊活動中,無論是交通、飲食、居住還是對景點的視覺或觸覺體驗,就都被納入一整套規範化的商業體系中,並剔除了個體性的意外遭遇或危險經歷。於是,全球範圍內的旅遊活動日益呈現某種一致性,即一種“去個性化”或“偽個性化”的特徵。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