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進:構建日常生活的敘事(2)

日常生活總是難以逃脫消失的機制,歷史檔案中就此出現了一個關於人類生存的空白領域。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對此有過疑問:「當時的人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住什麽?……在傳統歷史的書本上,人是從來不吃不喝的。」他希望做出改變,並將日常生活視為「歷史研究的基礎領域」。然而,已經消失的日常生活無法補救,當下的日常生活仍在不斷地消失。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於文字的期望有別於日常生活狀態,例如微小、瑣碎等。父母照顧孩子,努力工作,勞累不堪。這是人的生活,無限重復,缺乏奇異。誰會耐心閱讀這類日常記錄?相反,我們更希望在文字中看到斷裂、驚奇或偉大,所以那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場景,例如犯罪、革命、戰爭等,由於異常性而進入文字記錄,有些甚至成為歷史的路標。

歷史記憶的不平等機制導致了一個負面後果,即真實歷史與現代敘事是分裂的。本來不重要的變成了重要的,本來受冷落的變成了被人追捧的。曾經高頻率出現的日常詞匯消失殆盡,只有那些進入文字制度的詞匯留存下來,現代人據此撰寫歷史。這是一種漂浮於日常生活之上的歷史,確切地說是一個敘事結構,一個可能讓歷史親歷者感到陌生的敘事結構。這不是虛構,而是在一個時代的物質、語言與空間幾近消失後,現代人對於完整狀態的艱苦復原。但我們無法回避一個問題:由於觀察角度、研究立場和論證方法不同,啟蒙歷史會有很多版本,例如國王的啟蒙、貴族的啟蒙、警察的啟蒙、女人的啟蒙、書商的啟蒙、外鄉人的啟蒙等等。啟蒙時代在其展開的時刻到底是什麽樣的,現代人並無共識。


對於人類而言,日常生活是最基礎的生存場景,真實、直接、平等。任何人,無論從事什麽工作,無論實踐理想時做了多少偽裝,都要無數次地回歸日常生活,並在那一刻恢復本性,感受走路時身體的節奏,以及提著東西時的沈重感。他也會考慮晚上吃什麽飯,油鹽醬醋缺了哪樣……這些日常狀態密集、連續或錯亂地出現,對於宏觀敘事而言可有可無,實際上卻維持了生命與思考的連續性。我們在衡量政治理念、經濟策略的效果時,也有必要參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狀況。如果一個觀念沒有進入日常生活,往往會停留在抽象領域,可以作為邏輯分析的前提,卻難以準確地闡釋時代精神。

「偉大的啟蒙」是一個抽象意義的問題。現代精神需要一個根源,西方學者就制造了啟蒙時代。我不是要徹底否定這個時代,而是說他們美化了這個時代,將之塑造成一個美麗的傳說。每當現代精神遇到困境,它就會出現,作為一種批判性的註視,或勸慰性的引領。然而,這是一個脫離了日常生活的思想傳說,西方現代尋根意識也就缺少了實證性。


過去的已經無法改變,而對於當下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使之免於徹底消失,主要方法是構建日常生活敘事,將那些本來會被文字制度裁剪的物質、語言與空間變成文本。對於現代人,這是一個敘事鏡像,文字像鏡子一樣映照當下,現代人成為當下日常性的觀看者。對於未來的人,日常敘事為那些穿越時空的思想保留了原生場景,他們借此重現過去,或以實證性的方法反思過去。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