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如果冬蟲沒有吃夏草?
一天,我與幾位朋友一起共進晚餐。晚餐後,主人說他有樣很讓人驚奇的東西要給我們看。他走出飯廳,一會兒就帶來了一個藍色的盒子。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裏面有一條三英寸長幹癟萎縮的毛蟲。毛蟲的頭部伸出了長長的觸角,長度至少在毛蟲體長的2倍之上。當時,有人說這長長的觸角對毛蟲來說,必然會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純屬多余的附屬物。主人大笑著說,這的確給毛蟲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但幸運的是,它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不便的存在。他告訴我們,這種毛蟲是極為罕有的。據說,這是源於新西蘭,被稱為“冬蟲夏草”。這種毛蟲在地下生長,習性不詳。關於它是如何繁衍後代,或是要發育成什麽模樣,沒人知曉。它是以蠶食地下的種子為生,但有一種特別的種子或是孢子是它所無法抵抗的,只要一見到,就想要吃。但它卻難以完全吞食這種種子,也無法加以消化。種子梗在毛蟲咽喉這個極適宜它生長的位置,很快就會發芽。種子的萌芽會穿透毛蟲的腦殼,而根部則植根於毛蟲的身體之中。冒出來的植物就像細嫩的燈芯草。關於這種植物為何物,人們也是知之甚少。但似乎這類種子被這種毛蟲發現且吞食之後,以毛蟲的身體作為媒介,然後才會冒芽。我說,這讓我想起了《愛麗絲夢遊記》中那只喜歡食物的蒼蠅,專門以變餿的茶葉、面包與奶油為生。愛麗絲問叮人小蟲,要是它找不到任何這類的食物,它們會怎樣。叮人小蟲回答說它們會死去。愛麗絲說,這樣的情形必然是時常發生的。叮人小蟲回答說:“時常發生。”冬蟲夏草形成的故事顯得如此“心血來潮”,似乎在表明一個道理,即大自然有時也會開一些不負責任甚至殘忍的幽默玩笑。如此獨特的食物鏈的存在,似乎很難單靠運氣為繼。但這卻仍頑強地生存在著,雖然讓毛蟲如此不適的“安排”並不值得大自然去做這番創造。但造化依然!“夏草”仍將種子撒播在地下,期盼著某只“冬蟲”不經意路過,然後做它該做的事情。而若是那些“幸運”的“冬蟲”在地下生存的過程中,始終沒有遇到這類特別的種子,那麽它也許就能快樂無憂的過完一生,然後自然地完成應有的轉變。
主人說,他相信牧師曾利用冬蟲夏草形成的過程作為布道的材料,在維多利亞女王面前津津有味地講解。女王對此深感興趣,派人從自然博物館中取出一些樣本來觀察。我發現在這個過程很難扯出什麽人生深意來。站在“冬蟲”的角度,“可憐”的它必然要繼續生存。要是沒人詳細地告訴它的話,它也是很難發覺,原來那種特別的種子有如此讓人討厭的生性。我們也很難想象,即使“冬蟲”發現了這點,它就會因此離開地洞,然後跑到最近的“醫療處”去尋求“救助”,一如古老故事中那只腳上長出荊棘的獅子向安德魯克裏斯求助。另一方面,若是“冬蟲”得知一些種子有催吐的作用,會使痛感得到緩解的話,就會小心翼翼地儲存這類的“藥物”種子,以備緊急時使用。
但我認為,這個例子會被應用到某些人過分沈湎於一些看似無害與自然的錯誤之上。因為,這個例子最根本一點,就是“冬蟲”如很多動物一樣,不知道這類特別的種子不宜去吃。
在我看來,這個例子指出很多好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喜歡對他人吹毛求疵。乍一看,這是很高尚與很負責任的做法。倘若你深信自己是正確的,確信自己所持立場堅不可摧,洋溢著道德的情操,接著你就開始滿懷真心,言語間充斥著箴言與諄諄教誨,似將深入歧途的人拉上岸,讓他們獲得道德上的感化。這些人時常會說,他們真的不願意這樣做,但只是受內心所秉持的信念驅使而已。誠然,有時這個世界的確是需要這樣的人站出來,激濁揚清。但吹毛求疵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從原則出發,然後延伸至個人的喜好上來。自以為是的人一開始會覺得,他們運用時間的方法,所從事的工作,所享受的娛樂乃至喜歡的食物,這些都不是屬於個人喜好的範疇,而是上升到了美德與高尚的高度。若是這些人喜歡喝茶的時候來點果醬,就會說水果完全是有益的;而喜歡果醬的這種口味則是很簡樸與清淡的。若他們不喜歡的話,就會說這純屬浪費,奢侈鋪張,人們不應該吃這些食物影響正常的消化。若這些人喜歡到劇院,就會說觀賞戲劇是一件高雅與激發靈感的事情;若他們不喜歡,就會說這浪費時間,只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讓人難以專心,甚至還會導致道德上的墮落。隨著年歲的增長,這些人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與他相處的人都會深感拘束,難有自由。在他面前,別人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生怕會招致他的不滿。燈芯草的尖頂逐漸從地面冒出,而根系則紮在“冬蟲”的身體之上!也許,吹毛求疵之人後來結婚了,家庭讓他產生了憐憫之情,性情變得隨和與大度,從原本讓他極為反感的事情中看到了美好的一面,再也不從別人的不悅中暗自偷樂了。
而讓人遺憾的是,這些吹毛求疵之人基本上都是善良之人,只是被自我主義情感蓋住了。生活中亟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區分原則與個人喜好之間的差別。若是堅守某些原則,最好就是以行動來展現出來,要相信“身教”的作用,而不要如狄更斯所說的,“以激烈的言辭,讓別人走上緘默的道路”。
那些吹毛求疵之人常說,予人讚賞是無益的,認為在教養小孩的時候,絕對不要對他們表現出來的無私、自制或是堅忍而給予讚美。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樣會讓人的成長過分依賴於別人的讚美。但換個角度,是否可以說一個總是被責備的小孩,從未獲得父母或老師的表揚,就更容易思想呆滯,心灰意冷,以致絕望地放棄自己,因為無論他做什麽,都只有錯的份。在我擔任校長的二十年的時間裏,我發現,適宜的讚賞是這個世上最催人振奮與給力的方式之一。而漠視它,則是故意拋棄這一最兼具強韌與具有美感的自然與道德過程。
不經意間,話題遠離了“可憐”的“冬蟲”以及無情的“入侵者”。對某事進行過分的引申,頗讓人感到遺憾。我以為,在自然過程與道德過程之間過分自由地進行類比,是錯誤的。自然過程的本質,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與不以意志為轉移。任何後天的“教育”都不可能讓“冬蟲”在選擇食物時,變得更加明智。而道德過程則是一種選擇的能力,無疑會受到環境與遺傳的限制,但卻紮實地存在著。但這只“可憐”的“冬蟲”只是一個寓言故事,象征著日常生活中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很多悲傷的事情。但若是我們能轉換一下角度,站在燈芯草的立場來看,就會覺得“冬蟲”屬於那種無私奉獻類型的“人物”了——毫無保留、心甘情願地將“交付”自己的身體,讓種子在此生根發芽,最後冒出青綠的尖頭兒,充滿朝氣,在溫煦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中搖曳著美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