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 (1)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其特殊功能就在於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守望共有精神家園是一種情懷,建設地方文化是一種責任,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科學發展的實際需要。那麽,地方文化的基本含義是什麽呢?通常是指一個行政區域的歷史底蘊、審美情趣、道德價值,以及所體現出的人文風貌和非物質形態,積澱著這個地方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中衛雖屬年輕的地級市,卻有著悠久歷史根脈和厚重文化底蘊,地方文化既具有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氣息,又秉持著中原文化特質和理念,作為寧夏乃至西部地區一個特色文化板塊,著實令人自豪、陶醉、震撼,並且不敢小覷。發掘整理、歸納提煉、宣傳展示、開發利用地方文化,對於進一步增強中衛民眾的精神慰藉,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改善民風政風,拓寬發展空間,建設活力中衛、實力中衛、美麗中衛、效能中衛,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寧夏中衛沙坡頭)


盤點、探究、提煉中衛地方文化的源與流,是尋找中衛靈魂、進行精神塑造的過程,也是中衛人自我反省、自我認同、自我凝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必將會恍然大悟:哎呀,故鄉的文化原來是如此的美妙!自己最熟悉的家園原來還有許多被塵封的陌生之處,故鄉的文化還需要進一步從它的自然稟賦、歷史傳承、人文精神、生態魅力、形象定位、經典意趣等方面做進一步的認知,從而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為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新中衛傳遞正能量。

 

一 包然稟賦獨特

 

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深受其所處的特定地理位置、所擁有的各種自然條件、所經歷發展進程的影響。梳理歸納中衛地方文化的表象形態,必須從本土的自然、歷史、人文等方面來研究並認知它的發展淵源。走遍華夏大地,就一城一域而言,有山未必有水,有水未必有沙,有沙未必有綠洲,而沙、山、水、綠洲的天作神合,唯數中衛獨具。中衛南臨高山、北控大漠、黃河中貫、平原流翠、臺地錯落……這些獨特的風物地貌,構成了中衛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賦予了地方文化豐富而獨特的自然品質。在自然稟賦方面,中衛地方文化擁有黃河文化、大漠文化、枸杞釀酒文化三種表象形態。

黃河文化黃河從青海的發源地巴彥喀拉山北麓一路向東奔騰了2741公里,由甘肅靖遠縣黃沙旋入沙坡頭區冰溝峽,橫貫衛寧平原,像一條舞動的飄帶鑲嵌在這方熱土上。歷史上人們常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而中衛人卻不以為然,總是自豪地宣稱: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事實上,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而在中衛的實際長度為182.4公里。由於物產富饒、貨流暢通,衛寧地區不過200公里的黃河水道,形成各類船渡碼頭多達數十處,古老水車、羊皮筏子、水碾坊、水磨坊是中衛農耕文明的見證。因構成筏子的皮囊起初使用牛皮制作,據說“吹牛皮”這個典故的發源地非中衛莫屬,版權所有,全國通用。清代宮廷貢品“鴿子魚”,就出產於黃河南北長灘、沙坡頭一帶,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作為地方名貴特產,曾款待過中央領導人。中衛黃河航運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五月,恢復中衛河道航運,中衛下河沿至內蒙古包頭區段拉纖木帆船來回十三四天,牛皮筏子全程則用一個月時間。20世紀60年代之前,中衛黃河航運更為繁盛,1958年包(頭)蘭(州)鐵路通車、青銅峽大壩修建,航運逐漸淡出。黃河水道也是中衛地區衍生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搖籃和欣賞黃河奇石的藝術長廊。什麽老兩口、一窩豬、七姊妹、洋人招手、龍王炕、閻王砭、桂王城、艾水店、莫家樓、千歲營等典故耳熟能詳,還有精品黃河文字奇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全國總工會”,畫面奇石“十二生肖”,讓人嘆為觀止。中衛人民歷來與黃河相依為命,在利用自然、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的過程中,孕育了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黃河文化,並形成了中衛人“上善若水”的堅韌品格。

大漠文化中衛處於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南緣,既有大漠與黃河的親吻,又有沙漠與草原的相依,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沙漠治理從1958年起以沙坡頭為中心向東西輻射,建成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鐵路防沙體系,形成長達50公里綠色長廊,確保了包蘭鐵路安全運行,並實現了人進沙退。治沙成果為沙坡頭榮膺全球環保500佳單位、國家科技進步特獎等殊榮,提供了文化條件。這里不但烽燧傲立、長城綿亙,而且還有眾多春秋時期的墓葬和遺址。“沙坡鳴鐘”蕩然耳際,“淚泉”故事催人淚下。以大漠文化為靈魂的沙坡頭,現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中外遊客領略大漠風情的勝地。有道是,大漠不再孤煙直,長河依舊落日圓。大漠的遼闊粗礦,塑造了中衛人敦厚奔放的率直秉性。

枸杞釀酒文化枸杞是中衛農耕文明足以耀示天下的成果之一。明末清初蜚聲京華,遂成宮廷貢品。枸杞分為野生和人工種植兩種。中衛地區的寧安堡早在600年之前就開始栽植,目前,全市枸杞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34萬多畝,並開發出枸杞系列產品,無論種植規模還是相關產品開發,全國首屈一指。枸杞文化以枸杞產業、枸杞詩詞、枸杞歌曲、枸杞根雕、枸杞菜肴、枸杞果酒、枸杞茶藝、枸杞觀光園、枸杞商城、枸杞博物園、國際枸杞交易中心等為支撐,魅力四射。

同時,中衛自古盛產佳釀,唐朝時因釀酒被稱為溫池城。《乾隆中衛縣志》記載:宋夏之時,中衛酒已自成流派,形成體系;明清時期,酒肆遍布城鄉;民國時期,當地酒業盛極西北,中衛酒除“老窖白幹”外,還有民間黃酒、醪酒、果酒、米酒、雄黃酒、綿蓬酒、羊羔酒等。時至今日,寧夏紅集團公司釀制的“寧夏紅”枸杞果酒,不僅以“每天喝一點,健康多一點”引領了酒文化的新時尚,也帶動了中衛的枸杞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二 歷史傳承厚重

 

中衛先民已經在這片故土上繁衍生息了3萬多年。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當地人民創造了絢麗璀璨的古代文明,並且把這些文明以文化的形態傳承下來,積澱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歷史傳承方面,中衛地方文化擁有史前文化、絲路文化、邊塞文化、西夏文化四種表象形態。

史前文化巖畫是華夏大地上人類文化的“根”,是祖先對後世的鄭重交代,作為輝煌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驕傲。中衛黃河兩岸遺存的1.5萬余幅史前巖畫,正是遠古時代居住、遷徙、流轉在這里的先民們留傳下來的藝術畫廊。它主要分布在衛寧北山的大麥地和黃河南岸的香山一帶。這些巖畫的內容主要有捕獵、動物、植物、天體、人物、文字、祭祀、放牧、爭戰、工具、建築、舞蹈、生殖等10多個種類,可謂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中衛巖畫有研磨、敲鑿、線刻、刻磨等多種制作方式。據專家考證,中衛巖畫鑿刻斷代在距今約3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公元前約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既發現了具有法國、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及西伯利亞典型的同類巖畫,

Views: 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