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Jlsathre,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Lesson 24. It is both true and sad that some people do in fact buy books based on the color of the binding.
潔莎特(Jlsathre)是美國伊利諾州的一位退休律師,孩子長大後決定改行開一家舊書店,而領悟出25條人情世故:
法則24. 不少人依據書的外表,比如顏色是否吸引人來決定是否購買,這讓人難過,但卻是事實。
Tags:
Albums: 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Comment
學習懷疑和批評
關於魯迅,他的照片、畫像、雕塑,他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在漫長的時光里都有一種符號感。1999年冬,我以青年教師身份出訪日本,在仙臺住了大概10天,其中有個雨天被大巴車拉去魯迅紀念館。透過雨絲,翻譯指著大巴車窗外一幢二層木板房提示我們注意——那就是魯迅的仙臺故居,魯迅住二層,一層飯店包辦囚人飯食,對面曾經是監獄。一瞬之間,魯迅的畫像、課文里的細節、眼前雨中的木屋神奇地聯系起來,從此再讀魯迅很有些不同,並漸漸感到魯迅的作品永遠常讀常新。
閱讀魯迅的批判文章,一大收獲乃是得以認知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習得性精神痼疾,從而培養自己的批判精神。很長時間,我為他特別的文體、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過隨著年齡漸長,閱歷增多,回想起魯迅對國人的批判,漸有些懷疑。事實上,一些基本的人性如愛情親情、憐憫慈悲、好逸惡勞、貪吝妒忌……世界各民族是一樣的,非獨中國人所有。盡管魯迅極擅長批判、揭示人性,但我注意到他似乎並不著重於救治及改良。但也不能否認,他對國民性卑劣一面的無情揭露嘲諷以及嚴肅的批判鞭笞,是不可或缺的。
直到今天,魯迅所批判的一些事物,舉目所及仍然環繞四周,令我驚異魯迅洞察之深刻,也使我對現狀時有警惕。之所以在閱讀書目中提及魯迅,並非我讀得全面深入,而是我感到今日閱讀魯迅作品依然必要。(下續)
向魯迅學習了懷疑和批判精神,嘗試談一談卡夫卡的《變形記》。繁複的場景,複雜的心理,抑郁的情感,以病態的自我意識流動構建出一幕幕荒誕的場景和故事。卡夫卡的作品充斥著人性的陰郁暗淡,他擅長訴諸一種寫作本能,寫下一些看似對某種秩序或制度意象式的抱怨訴苦。他的作品中,對心理刻畫、事物描寫可謂細膩繁複、絲縷畢呈,然而閱讀起來令人有一種“夢魘”感。將卡夫卡的作品列入書單,是因為人們在閱讀中總會有一些作品難以接受,只是許多讀者面對享有贊譽的作者和作品不敢批評。
也許有人會說,你不認同卡夫卡,那你寫一篇試試?那我要引用魯迅先生關於文藝批評的舉例,魯迅說:“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來做一碗好的看。”因此我有理由認為,任何閱讀者在認知上固然有限,並受其主觀能力限制,但批評的權利是應該有的。
被文學撼動的心靈
約翰·斯坦貝克的《月亮下去了》,買下它是源自翻開書頁即被書內簡潔有力的文字吸引,甚至當時不知道斯坦貝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文字精準、幽默,令我對作品中的情景、人物有一種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延展閱讀了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罐頭廠街》,更加驚嘆於作者對自然的描寫優美壯闊,對事物的描摹深切動人、細致入微。
斯坦貝克在《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這兩部作品中,非常明確地具有社會主義傾向,含蓄地譴責了資本的“野蠻殘酷”,深切地表達了他對破產農民的憐憫同情。應該說,作者的主觀觀念並沒有影響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及豐富的文學性。在《月亮下去了》一書中,作者的意識形態大大地讓位於對正義和邪惡、征服和反抗的簡潔敘事。話劇場景般的描繪,使人對歷史中民族間的擴張征服和反抗帶來一種新的反省。
俄國文學令我感到深深折服的,並不完全是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蒲寧的中短篇讓我體會到俄國文學的優美、厚重,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關切。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讓我體會到了俄羅斯文學傳統的深厚博大。從文學技巧看,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文學的繼承也許不能說是超越蒲寧的,但是他的俄羅斯精神相比於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毫不遜色——深厚的宗教情懷,偉大的俄羅斯人道主義精神。
與一些政治哲學家的抽象闡釋不同,索爾仁尼琴更多從樸素的傳統和生活常識著手來揭示某個時代的醜陋和弊端,充滿道德批判的力量。索爾仁尼琴在《癌症樓》中描寫科斯托格洛托夫等人的言行,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觀念。他的作品描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活生生的人。其作品中的人物,並沒有具備多麽高深的知識和智慧,僅僅是他們沒有丟失傳統和常識,在複雜的社會變遷中保有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判斷。
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初讀之下,他豐富而極具情感的文字感染了我,閱讀時被其深深吸引。他在這本有一定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中,為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信仰做了強有力的辯護。在加爾文專制精神籠罩下的瑞士伯爾尼市,凡不符合宗教觀念的行為都被禁止(打牌、歌舞、節假日音樂會等),社會看似純凈虔誠實却黑暗。書中的修士卡斯特利奧向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你殺死一個人從來不意味著捍衛教義,而僅僅是殺死一個人。”其話語震撼人心。(下續)
思想的拓展
在我走上講臺的最初幾年,堅持和幾個夥伴畫素描和水粉,熱衷於怎樣考美院。隨著在講臺上越站越穩,藝術的夢想也就只剩在語文課堂用粉筆來上幾筆簡筆畫了。好在讀到了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無須上美院,我跟隨貢布里希的講述系統而完整地建立起藝術的認知,包括藝術理論、藝術歷史、藝術發展路徑,並規避掉一些虛妄而錯謬的藝術觀念。
這本為中學生寫的《藝術的故事》,能夠很好地闡釋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他把藝術的歷史以一種平易翔實的方式講述給讀者。在他的藝術觀念中,絕無以往所常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陳詞濫調,他強調不存在“過去沒有的、全新的”藝術形式。一切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都不能完全脫離過去——他認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是有傳承的,是逐漸演變的,即一個聞所未聞、前所未見的全新的藝術事物是不存在的。
貢布里希讓我認識到,任何藝術作品的內涵,一定是而且必須是可以在事實中觀察得到並可以描述的。不僅是中學生,我認為教師更應該讀一讀,因為整本書展現了更為真實的藝術認知,建築、雕塑、繪畫,包含了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藝術觀念。
書中,貢布里希最後說,如何認知藝術作品的優劣呢?新聞和展覽中出現的藝術作品可能是優秀的,但誰知道呢——也許我們在旅行中某個地處偏僻的小旅館里,發現墻上有一幅某個年代默默無聞的畫作,它可能引起了我們的驚訝,這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品呢!最優秀的,不一定是通常為人們所熟知的。就像梵高一生僅賣出一幅畫,同時代人的審美水平不低,但沒什麽人欣賞他作品的獨特性。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會發現,當時不被認可的藝術表現形式後來獲得了普遍的贊譽,如莫奈繪畫對自然光色的使用、德加由浮世繪得到啟發而繪畫的舞女等。
意大利人維柯的《新科學》是一本18世紀的著作。17世紀笛卡爾掀起拋棄、否認一切傳統的唯理性主義思潮。維柯在這本著作中,通過梳理大量歷史發展事件過程,論證了傳統文化對後續創新發展的啟迪以及新舊文化更叠的連續性,有力反駁了笛卡爾唯理性、理智主義至上的教條。不存在笛卡爾所謂的完全獨有、與傳統沒有任何關聯的全新的東西,正如波普爾在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中一再闡明的,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再發明、再創新。
維柯所論的詩性與我們尋常所理解的詩性大相徑庭。我們對詩的理解是心有所感而形於言,所謂“詩言志”,少有論及詩與創造和智慧之間的內在關聯。維柯所論的詩人即希臘文中的“作者”或“創造者”。他用以論證新科學的大量歷史事物,雖然粗糙甚或以訛傳訛,但是他從歷史、語言文字、神話、寓言故事中敏銳地發現,科學、邏輯、法律、倫理、物理、天文、歷法、地理等知識俱源於詩性智慧。詩性智慧是構成和促進人類存在的一切科學和未來發展的根本因素。
我非常看重他在書中所說的“詩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於本無感覺的事物。兒童的特點就在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在手里,戲與它們交談,仿佛它們就是些有生命的人”。維柯向我們證明,在世界的童年時期,人們依本性就是崇高的詩人——創造者。這對我的教育工作有重要啟發,我深深地意識到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使兒童保有最初的自然天性——創造力,即詩性的智慧。
社會科學的認知
步入中年,我才讀到《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作者波普爾開篇即明確:“……我們不可能預測歷史的未來進程。”此書闡釋了關於社會科學的一些基本邏輯常識,它破除了過去某些簡單認識,比如社會發展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合理:希望通過“發現”某種社會發展規律,以積極的能動精神構建理想的社會……這本薄薄的書,闡明了兩個重要的觀念認知:一是歷史發展沒有或不可能有科學規律;二是人類的理性不足以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社會。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更清晰地解釋了社會真實複雜至極的面貌。這是繼波普爾著作之後,我讀的另一本社科類著作。哈耶克本人雖然是經濟學家,但他對政治哲學的思想認知深度不亞於或遠遠超於一些政治哲學思想家,如盧梭、伏爾泰、穆勒等人。他基於對人類社會經濟學的深刻認知,有邏輯地演繹出自由與私產、平等、正義、民主之間的關係。
哈耶克關於社會構建的演化所闡釋的“自發秩序”啟示了我在學校管理、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等工作領域的思路,為我清楚地看到學校組織內部的局限,並予以解決相應問題提供了最佳思想資源。我意識到,在學校層面,對教師個人成長做整齊劃一的計劃和要求是不科學的,更應該關注的是提供教師個體自由成長的土壤、營造寬鬆支持的環境,從而啟迪激發教師個體創造力的自然生發,這一點至關重要。(余志君《十本書·啟蒙與詩性:閱讀帶來的思想資源》2021.04.15 發于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
書能救命—保羅·加斯科因
保羅·加斯科因在他的自傳中說:“這本書真的拯救了我的人生。”這位了不起的中場球員當然是在隱喻,這倒是讓我們不禁要想一個嚴肅的問題:書真的能拯救我們的人生嗎?或者說,文學作品能幫我們擋住防不勝防的各種生活難題嗎?書不會成為救生員,寫書批判大屠殺不能阻止普里莫·萊維自殺,讀錯了書也能讓無辜者命喪黃泉。書是阿蘭·貝納特說的,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一隻向我們伸出來的援助之手,一隻我們能拉住的手。(《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