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Jlsathre,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Lesson 24. It is both true and sad that some people do in fact buy books based on the color of the binding.
潔莎特(Jlsathre)是美國伊利諾州的一位退休律師,孩子長大後決定改行開一家舊書店,而領悟出25條人情世故:
法則24. 不少人依據書的外表,比如顏色是否吸引人來決定是否購買,這讓人難過,但卻是事實。
Tags:
Albums: 25 Things I Learned From Opening a Bookstore
Comment
(續)一創造性的意識
如果我不意欲(will)某事,那麼我永遠都不會對此事有所知;如果我對某事一無所知,我對此事的意欲將不可能有任何內容。~羅洛梅
儘管自剖創作的內在歷程非常困難,還是有些畫家、詩人、舞者願意嘗試揭開創作之謎。畫家 Julian Levi 發現自己很容易被一些造型和圖樣感動,尤其是某種長方形與阿拉伯紋飾,再往裡頭探索,Levi 說自己從小就特別喜歡大海,「我無法對這份特殊的『鄉愁』追根究底,從童年開始,它就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份。」Levi 另外一個嗜好,就是觀察人的相貌,他說:「在描繪海岸時,我盡力收集對象的客觀資料,結識當地的居民,逐步熟悉他們的日常活動,研究他們的漁獲工具、漁船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裝備。」為了畫海,Levi 甚至學習航行與捕魚的技術。他說:
「我並不強調這種客觀認知的重要性,不過它確實使我與對象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儘管創作時常被視為一種意識之外的產物,有意識地在某些看似相關或不相關的領域裡持續用功,往往可以豐富潛意識的工作。
意識對於創造力還有一個貢獻,就是提供意圖(intention)。用羅洛梅的方式來說,意識可以幫助創作者定志(commit),讓創作者用意欲(will)來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個發明。在《愛與意志》裡,羅洛梅提到啟蒙運動時代,意志和意向時常被用來描述個體如何潛抑自身慾望,換言之,意志和意向變成否定潛意識的同義字,但他指出「意向性(intentionality)」其實源自拉丁文 intendere,這個字包括in 和 tendere 兩個部分,後者的字面意義是「伸展(stretch)」,因此,朝著某個方向延展才是意向性的原來意涵。當我們定志做一件事,必定得付出相當程度的心理能量維持意識的清晰和注意力的集中,羅洛梅指出,意向性根本就是正常焦慮的建設性使用,如果我們對於自己行使的力量有所期待,才能往那個目的繼續邁進。羅洛梅還把意向性分為兩種,第一種意志含有強迫性的成分在內,是非此即彼的決定,比方說,即便我們可以立志閱讀、卻無法以意志理解。第二種意志才是創造的意識,指的是一種置己身於整體中的體驗以及自發性的、並朝某個特定方向前進的運動,一個全心全意投入這個運動的人,經驗到的是一種自發的、打開的、放鬆的和充滿想像力的移動。
二、創造性的潛意識
我並不認為我跟其他的鋼琴家在處理音符的手法上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那些音符之間的停頓──唉呀,那才是真正技巧之所在。~Artur Sachnabel
莫札特在給友人的信裡輕鬆地說:「在我獨處,自我完全清醒,而且心情快活輕鬆的時刻,例如乘著馬車旅行,或者在飽餐一頓美食之後出外散步,或是不能成眠的夜晚,我的思緒在這類情況下最為順暢,也最為豐盛。」獨處和休閒可以讓潛意識有個良好的醞釀平台,這個觀念在認知上很簡單,但是在實踐上卻很困難。
希臘文的休閒(scholea)與英文的學校(school)源於相同字根。容格一再提到嬉戲對於創作的必要性,「無論如何,每個深具創造力的個體,在一生最該感謝的是他的想像,而想像的動態信條就是嬉戲,也是小孩的特徵,因而它看起來好像跟嚴肅的工作信條不一致。」然而,雖然我們時常把休閒掛在嘴上,但我們還是用各式各樣的活動填滿休息時間,羅洛梅解釋那是因為人類害怕孤獨,所以極少數人願意忍受獨處,《生命的心流》也說在惰性和社會壓力下,人們往往分不清自己究竟喜歡生活的那個部分,也分辨不出壓力與挫折來自何方,唯有當我們不再逃避, 不再遊蕩,不再用電影、電視和各種遊樂方式殺時間的時候,人才能把注意力轉回自己,把時間用在自我開發的活動。
羅洛梅在《創造的勇氣》提到人的心靈時常需要擺脫內在的控制,在幻想或白日夢中鬆弛下來,以便讓那些不太熟悉的觀念可以自由浮現,這件工作明顯是耗時的,他解釋:「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讓事情的意義逐漸滲透進理解中,要有時間讓想像力開始運作,即便這段時間不是用來思考,至少也適用來體驗和產生期待。這便是為什麼戀愛的人需要獨處,需要有時間四處遊蕩,這並不是為了試圖專心工作,而是為了愛慾有時間醞釀。」而在這個耗時的過程裡,我們則必須不斷對抗自己內在的質問:「我這樣是不是怠惰?」「我這樣是不是沒效率?」很多人在創作之路上臨陣脫逃,傅佩榮在《創造的勇氣》的譯序這麼解釋:「雖然結局看似美好,而過程則充滿了痛苦與煎熬。何以如此?因為走到最後一步之前,對虛無的焦慮是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時刻正是一個人對焦慮最沒有抵抗力的時刻。羅洛梅說:「我相信許多人從來不從意識到自己最具創造力的想法,只因為他們的靈感早在浮出到意識表層之前,就被橫亙在前的焦慮所攔截了。」解決之道,唯有直視創作的困境,傅佩榮在《創造的勇氣》譯序裡說:「人生的本質就是處於『張力』或緊張狀態中,進而由此不斷創新。避開張力,無異於放棄創新,也無異於遺忘人的存在特質。」(下續)
陳文玲《羅洛梅密碼──背向市場的創意論述》創造的反調——這是一個高唱創意的時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事長 Federico Mayor 在第三十屆年會裡強調「創造力是人類之所以凌駕於萬物的關鍵,也是我們的希望之所在。」西元兩千年,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主流學術期刊 American Psychologist 以「創造力」為題做了一期專輯,創造力研究中心和以創意為名的科系陸續成立,相關書籍不斷出版,國家級和私人基金會也爭相贊助各種相關研究。同年,新加坡新聞與藝術部提出「文藝復興城報告(Renaissance City Report)」,企圖從軟體著手,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座強調創新、多元學習以及充滿文化活力的文藝復興城。
2002 年,教育部發表了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以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為願景。國科會科教處持續推動「科技創造力」系列計畫,文建會大力宣導「文化創意產業」,工業局正在籌備「創意設計產業」和「全民創新運動」。在網路上,像「『創新』與『創造力』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劇烈競爭中的關鍵指標。」、「產、官、學、研與民間正齊心努力,期望搭建可供全民盡情演出的創造力舞台。」這類的宣導和宣示文字到處可見。
但這一片欣欣向榮卻讓我忍不住想唱反調——我擔憂在這個向來重效率、看結果、論業績的社會裡,創意的緩慢、艱困、複雜、黑暗和對抗漸漸地不被看見,到頭來,創意淪為一個用過即拋的漂亮口號,卻沒有在這幾年民間和國家共同的努力下沈澱、紮根。前一陣子,教育部為了展望未來四年的創造力教育舉辦了一連串策略發展會議,與會人士卯足勁提出各種獎的設置和評估標準,但在我看來,我們的創造力才剛開始播種,與其忙著收割,更需要時間耐著性子繼續拓展可能、容許錯誤、鼓勵實驗。
今年三月,我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一群人被徵召,要完成一個類似電影「不可能的任務」那樣的任務。飛機起跑、加速、離開地面,一切都那麼細膩逼真。機頭拉起,那是一座現代西方城市的上空,飛機始終距離地面很近,約莫五百公尺左右,空氣乾淨,周遭的風景好清楚。離開城市,漸漸飛入雪鄉,樹上都是雪,大地也是。我們到了。夢跳掉,我在吃飯,在一位當地老太太家裡。我是人類學者,正在做田野調查。碗裡的飯怪怪的,菜也不好吃,我想,做個人類學家真難啊。走到後面添飯,打開大鍋蓋,裡面是一堆人骨飯,頭骨、腿骨我比較認得,其他的就不認得了。骨頭是深赭色的,像被烤過,周圍的飯粒則是咖啡色的。我彷彿知道飯是這麼燒出來的,但親眼看見人骨還是有點反胃,我用飯杓翻揀,想挑出一些沒有沾到顏色的白飯,但翻來翻去,總翻不到一小塊白色的飯堆,於是放棄了,想說,當個人類學家真難啊。
這個夢帶給我的啟示之一,就是寫書評真難啊。我知道羅洛梅對我的意義,但我不知道他對這個社會的意義。我在 Google 繁體中文版裡胡亂搜尋,「創造力」大約有五萬四千多頁的資料,「文化創意產業」也有三萬五千多頁,我鍵入「羅洛梅」,結果是 63 頁,所以如果真的有《羅洛梅密碼》這本書,既不會暢銷,更不可能改編成電影行銷全球,羅洛梅把創造力說得太冷門、太複雜、太抽象,完全沒有市場價值。從書面到書背,從最初一本到最後一本,羅洛梅始終被當作當代重要的存在心理學家,但對我而言,他是一位創造力學者,因為他對創造力充滿洞見, 因為他不同意創造是光明的、快速的和容易的,因為他花了一輩子埋頭研究和創作,卻只悟出了生命始於創造而終於愛的小小道理。
推薦閱讀
May, R. (1991), The Cry for Myth, W.W. Norton & Company.(中譯:《哭喊神話》(2003),朱侃如譯,立緒文化)
May, R. (1981), Freedom and Destiny, New Century Publishing.(中譯:《自由與命運》(2001),龔卓軍、石世明譯,立緒文化)
May, R. (1969), The Courage to Create, W.W. Norton & Company.(中譯:《創造的勇氣》(2001),傅佩榮譯,立緒文化)
May, R. (1969), Love and Will, W.W. Norton & Company.(中譯:《愛與意志》(2001),彭仁郁譯,立緒文化)
May, R. (1981), The Cry for Myth, Norton & Company.(中譯:《人尋找自己》(1996),馮川、陳剛譯,北京:中國言實)
May, R. (1950), 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Century Publishing.(中譯:《焦慮的意義》(2004),朱侃如譯,立緒文化)
(陳文玲《羅洛梅密碼──背向市場的創意論述》2005,《廣告學研究》第23集,頁157-165)
余志君《十本書·啟蒙與詩性:閱讀帶來的思想資源》
朋友稱,工作冗繁時,只要一想到下班回家有一屋子的書在等他,便滿心歡喜。我打量自家書房,書架上倒也滿滿當當,只不過大部分書似在可棄可留之間,未見得有多麽重要。在我看來,那些比較有價值的書主要在於能夠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現簡擇十本談之。
女性意識的啟蒙
兒時閱讀離不開各種畫本,比如瓷廠工人用的畫譜資料。麻姑獻壽、紅線盜盒、西施浣紗,畫成人們想像中古代美人的樣子,以特定姿態和似笑非笑的表情代表著某個遙遠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初,在郵票、筆記本的彩插上看到劉旦宅畫的金陵十二釵,比瓷廠工人的畫譜顯然生動了許多,但仍然畫黛玉必是葬花,畫寶釵必是撲蝶,名著中的美女也烙刻著審美的程式化。及至某次去初中同學家玩,借到一本綠色封面、繁體豎排的《漱玉詞》,讀得有點磕絆,但絲毫不影響我借此走進一個獨立而豐富的女性精神世界。書里沒有美人畫,卻比任何美人畫都更真切、絢麗,令我著迷。李清照的身世與作品,體現了她的女性意識,她的思想獨立性。《漱玉詞》成為我青少年閱讀中很重要的一本書。
讀各家詞,我發現柳永、秦觀等人寫女性是“英英妙舞腰肢軟”“奴如飛絮,郎如流水”“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男性視角似乎是另一種女性的畫譜。李清照絕不會這樣寫。她以女性視角摹寫女子的心理狀態、情感體驗、性格特征,筆下形象情態畢現,風趣天成,氣度不凡。國破、家亡、夫死的深切憂患,更成為其女性意識發展的催化劑,於是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沈痛,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那般家國愁、人生愁的疊加,有“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氣勢。讀她那篇評點諸家詞人表達自己創作主張的《詞論》,格外引我思索。也許正因為是女性詞人,李清照比當時的男性詞人更能意識到“詞別是一家”的特性。
《漱玉詞》的重要,在於讓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真實的有著獨立思想、豐富情感、鮮明個性的女性。她的生活,她的視角,她的思維,她的靈魂,我作為女性有著天然的共鳴,並受到感染和影響。
尋求獨立的思想,擁有真實而豐富的人生,這是《漱玉詞》對於我女性意識的重要啟蒙。(下續)(原載 2021.04.15 發于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
學習懷疑和批評
關於魯迅,他的照片、畫像、雕塑,他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在漫長的時光里都有一種符號感。1999年冬,我以青年教師身份出訪日本,在仙臺住了大概10天,其中有個雨天被大巴車拉去魯迅紀念館。透過雨絲,翻譯指著大巴車窗外一幢二層木板房提示我們注意——那就是魯迅的仙臺故居,魯迅住二層,一層飯店包辦囚人飯食,對面曾經是監獄。一瞬之間,魯迅的畫像、課文里的細節、眼前雨中的木屋神奇地聯系起來,從此再讀魯迅很有些不同,並漸漸感到魯迅的作品永遠常讀常新。
閱讀魯迅的批判文章,一大收獲乃是得以認知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習得性精神痼疾,從而培養自己的批判精神。很長時間,我為他特別的文體、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過隨著年齡漸長,閱歷增多,回想起魯迅對國人的批判,漸有些懷疑。事實上,一些基本的人性如愛情親情、憐憫慈悲、好逸惡勞、貪吝妒忌……世界各民族是一樣的,非獨中國人所有。盡管魯迅極擅長批判、揭示人性,但我注意到他似乎並不著重於救治及改良。但也不能否認,他對國民性卑劣一面的無情揭露嘲諷以及嚴肅的批判鞭笞,是不可或缺的。
直到今天,魯迅所批判的一些事物,舉目所及仍然環繞四周,令我驚異魯迅洞察之深刻,也使我對現狀時有警惕。之所以在閱讀書目中提及魯迅,並非我讀得全面深入,而是我感到今日閱讀魯迅作品依然必要。(下續)
向魯迅學習了懷疑和批判精神,嘗試談一談卡夫卡的《變形記》。繁複的場景,複雜的心理,抑郁的情感,以病態的自我意識流動構建出一幕幕荒誕的場景和故事。卡夫卡的作品充斥著人性的陰郁暗淡,他擅長訴諸一種寫作本能,寫下一些看似對某種秩序或制度意象式的抱怨訴苦。他的作品中,對心理刻畫、事物描寫可謂細膩繁複、絲縷畢呈,然而閱讀起來令人有一種“夢魘”感。將卡夫卡的作品列入書單,是因為人們在閱讀中總會有一些作品難以接受,只是許多讀者面對享有贊譽的作者和作品不敢批評。
也許有人會說,你不認同卡夫卡,那你寫一篇試試?那我要引用魯迅先生關於文藝批評的舉例,魯迅說:“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來做一碗好的看。”因此我有理由認為,任何閱讀者在認知上固然有限,並受其主觀能力限制,但批評的權利是應該有的。
被文學撼動的心靈
約翰·斯坦貝克的《月亮下去了》,買下它是源自翻開書頁即被書內簡潔有力的文字吸引,甚至當時不知道斯坦貝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文字精準、幽默,令我對作品中的情景、人物有一種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延展閱讀了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罐頭廠街》,更加驚嘆於作者對自然的描寫優美壯闊,對事物的描摹深切動人、細致入微。
斯坦貝克在《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這兩部作品中,非常明確地具有社會主義傾向,含蓄地譴責了資本的“野蠻殘酷”,深切地表達了他對破產農民的憐憫同情。應該說,作者的主觀觀念並沒有影響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及豐富的文學性。在《月亮下去了》一書中,作者的意識形態大大地讓位於對正義和邪惡、征服和反抗的簡潔敘事。話劇場景般的描繪,使人對歷史中民族間的擴張征服和反抗帶來一種新的反省。
俄國文學令我感到深深折服的,並不完全是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蒲寧的中短篇讓我體會到俄國文學的優美、厚重,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關切。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讓我體會到了俄羅斯文學傳統的深厚博大。從文學技巧看,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文學的繼承也許不能說是超越蒲寧的,但是他的俄羅斯精神相比於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毫不遜色——深厚的宗教情懷,偉大的俄羅斯人道主義精神。
與一些政治哲學家的抽象闡釋不同,索爾仁尼琴更多從樸素的傳統和生活常識著手來揭示某個時代的醜陋和弊端,充滿道德批判的力量。索爾仁尼琴在《癌症樓》中描寫科斯托格洛托夫等人的言行,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觀念。他的作品描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活生生的人。其作品中的人物,並沒有具備多麽高深的知識和智慧,僅僅是他們沒有丟失傳統和常識,在複雜的社會變遷中保有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判斷。
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初讀之下,他豐富而極具情感的文字感染了我,閱讀時被其深深吸引。他在這本有一定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中,為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信仰做了強有力的辯護。在加爾文專制精神籠罩下的瑞士伯爾尼市,凡不符合宗教觀念的行為都被禁止(打牌、歌舞、節假日音樂會等),社會看似純凈虔誠實却黑暗。書中的修士卡斯特利奧向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你殺死一個人從來不意味著捍衛教義,而僅僅是殺死一個人。”其話語震撼人心。(下續)
思想的拓展
在我走上講臺的最初幾年,堅持和幾個夥伴畫素描和水粉,熱衷於怎樣考美院。隨著在講臺上越站越穩,藝術的夢想也就只剩在語文課堂用粉筆來上幾筆簡筆畫了。好在讀到了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無須上美院,我跟隨貢布里希的講述系統而完整地建立起藝術的認知,包括藝術理論、藝術歷史、藝術發展路徑,並規避掉一些虛妄而錯謬的藝術觀念。
這本為中學生寫的《藝術的故事》,能夠很好地闡釋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他把藝術的歷史以一種平易翔實的方式講述給讀者。在他的藝術觀念中,絕無以往所常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陳詞濫調,他強調不存在“過去沒有的、全新的”藝術形式。一切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都不能完全脫離過去——他認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是有傳承的,是逐漸演變的,即一個聞所未聞、前所未見的全新的藝術事物是不存在的。
貢布里希讓我認識到,任何藝術作品的內涵,一定是而且必須是可以在事實中觀察得到並可以描述的。不僅是中學生,我認為教師更應該讀一讀,因為整本書展現了更為真實的藝術認知,建築、雕塑、繪畫,包含了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藝術觀念。
書中,貢布里希最後說,如何認知藝術作品的優劣呢?新聞和展覽中出現的藝術作品可能是優秀的,但誰知道呢——也許我們在旅行中某個地處偏僻的小旅館里,發現墻上有一幅某個年代默默無聞的畫作,它可能引起了我們的驚訝,這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品呢!最優秀的,不一定是通常為人們所熟知的。就像梵高一生僅賣出一幅畫,同時代人的審美水平不低,但沒什麽人欣賞他作品的獨特性。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會發現,當時不被認可的藝術表現形式後來獲得了普遍的贊譽,如莫奈繪畫對自然光色的使用、德加由浮世繪得到啟發而繪畫的舞女等。
意大利人維柯的《新科學》是一本18世紀的著作。17世紀笛卡爾掀起拋棄、否認一切傳統的唯理性主義思潮。維柯在這本著作中,通過梳理大量歷史發展事件過程,論證了傳統文化對後續創新發展的啟迪以及新舊文化更叠的連續性,有力反駁了笛卡爾唯理性、理智主義至上的教條。不存在笛卡爾所謂的完全獨有、與傳統沒有任何關聯的全新的東西,正如波普爾在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中一再闡明的,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再發明、再創新。
維柯所論的詩性與我們尋常所理解的詩性大相徑庭。我們對詩的理解是心有所感而形於言,所謂“詩言志”,少有論及詩與創造和智慧之間的內在關聯。維柯所論的詩人即希臘文中的“作者”或“創造者”。他用以論證新科學的大量歷史事物,雖然粗糙甚或以訛傳訛,但是他從歷史、語言文字、神話、寓言故事中敏銳地發現,科學、邏輯、法律、倫理、物理、天文、歷法、地理等知識俱源於詩性智慧。詩性智慧是構成和促進人類存在的一切科學和未來發展的根本因素。
我非常看重他在書中所說的“詩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於本無感覺的事物。兒童的特點就在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在手里,戲與它們交談,仿佛它們就是些有生命的人”。維柯向我們證明,在世界的童年時期,人們依本性就是崇高的詩人——創造者。這對我的教育工作有重要啟發,我深深地意識到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使兒童保有最初的自然天性——創造力,即詩性的智慧。
社會科學的認知
步入中年,我才讀到《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作者波普爾開篇即明確:“……我們不可能預測歷史的未來進程。”此書闡釋了關於社會科學的一些基本邏輯常識,它破除了過去某些簡單認識,比如社會發展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合理:希望通過“發現”某種社會發展規律,以積極的能動精神構建理想的社會……這本薄薄的書,闡明了兩個重要的觀念認知:一是歷史發展沒有或不可能有科學規律;二是人類的理性不足以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社會。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更清晰地解釋了社會真實複雜至極的面貌。這是繼波普爾著作之後,我讀的另一本社科類著作。哈耶克本人雖然是經濟學家,但他對政治哲學的思想認知深度不亞於或遠遠超於一些政治哲學思想家,如盧梭、伏爾泰、穆勒等人。他基於對人類社會經濟學的深刻認知,有邏輯地演繹出自由與私產、平等、正義、民主之間的關係。
哈耶克關於社會構建的演化所闡釋的“自發秩序”啟示了我在學校管理、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等工作領域的思路,為我清楚地看到學校組織內部的局限,並予以解決相應問題提供了最佳思想資源。我意識到,在學校層面,對教師個人成長做整齊劃一的計劃和要求是不科學的,更應該關注的是提供教師個體自由成長的土壤、營造寬鬆支持的環境,從而啟迪激發教師個體創造力的自然生發,這一點至關重要。(余志君《十本書·啟蒙與詩性:閱讀帶來的思想資源》2021.04.15 發于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
書能救命—保羅·加斯科因
保羅·加斯科因在他的自傳中說:“這本書真的拯救了我的人生。”這位了不起的中場球員當然是在隱喻,這倒是讓我們不禁要想一個嚴肅的問題:書真的能拯救我們的人生嗎?或者說,文學作品能幫我們擋住防不勝防的各種生活難題嗎?書不會成為救生員,寫書批判大屠殺不能阻止普里莫·萊維自殺,讀錯了書也能讓無辜者命喪黃泉。書是阿蘭·貝納特說的,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一隻向我們伸出來的援助之手,一隻我們能拉住的手。(《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