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11 hours ago

陳明發·日記

不完全是為了

記錄自己的心靈活動
而是想聆聽它們之間的
對話

(新世紀第一個25年札記選 2.9.2002)


Diary by Dr. Tan Beng Huat

Not merely to record
the tremors of my soul,
but to listen — softly —
to how they speak
to one another.

(From 「Notes of the First 25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Sept.2, 2002)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unday

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觀看世界 Watching the World

[本文最初刊登於《Aperture》雜誌,第214期,2014年春季。]

去年夏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邀請了我於2007年創立的「軟體研究計畫」(Software Studies Initiative),探索如何將視覺化作為研究工具,並尋找以新方式呈現其攝影收藏的方法。我們獲得了大約兩萬張數位化照片的使用權,隨後利用我們的軟體,將它們組合成一張高解析度影像。

這使我們能一次觀看所有影像,從攝影媒介誕生之初一直到當代,跨越不同國家、類型、技術以及攝影師們多元的感性。

幾乎每一張經典攝影作品都包含其中——那些我反覆在不同場合見過的影像。能輕鬆放大檢視每一張照片的細節,或縮小觀看整體,對我而言幾乎是一種宗教般的體驗。

同時觀看兩萬張照片聽起來或許令人驚嘆,因為即使是最大的美術館展廳,也不可能同時展出如此龐大的數量。然而,以二十一世紀的標準來看,MoMA 的收藏與社群媒體分享平台上龐大的影像庫相比仍然顯得微薄,例如 Instagram、Flickr 與 500px。(僅 Instagram 一個平台就已經擁有超過一百六十億張照片,而 Facebook 用戶每天上傳的影像超過三億五千萬張。)

Flickr在2005年開創的「社群攝影」(social photography),為文化研究開啟了極具吸引力的新可能。數以億計的人們共同創造出的影像宇宙,可以被視為一部沒有劇本與導演的巨型紀錄片,而觀看這部紀錄片則需
要仰賴運算工具——資料庫、搜尋引擎與視覺化技術。

深入挖掘這部「紀錄片」的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日常攝影與支配數位影像創作的習慣。當人們拍攝彼此時,他們是否偏好某些特定的取景方式,就像專業攝影師一樣?來到紐約的遊客是否拍攝相同的主題?這些選擇是否受到文化因素影響?而當他們確實拍攝相同主題時(例如曼哈頓西側高架公園High Line上的植物,見下圖,是否使用相同的技術?
為了開始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電腦來分析數百萬張照片的視覺屬性與內容,並結合它們的文字描述、標籤、地理座標以及上傳日期和時間,最後再對結果進行詮釋。

很多人認為我是媒體學者或者新媒體學者,但實際上,我是一名藝術家。我於1960年生於俄國莫斯科,在1981年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紐約。從 14 歲開始我開始接受視覺藝術訓練,包括現代主義繪畫和古典繪畫。這與亞洲仍存在的一種體系有些相似,要進入藝術學院必須通過考試,我當時要進的是建築學院。我參加的考試主要是關於古典素描的,如畫古希臘頭像、描繪紋理、強調透視和栩栩如生的繪畫。我接受了這樣的訓練,1981年來到紐約後,我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度過了一些年頭。

近四十年前,1984年,我開始從事計算機動畫和計算機圖形工作。我有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主攻視覺文化,在過去20年里,我在東海岸甚至加州教授課程,在視覺藝術系任教,盡管大學根據我的著作和書籍對我進行評估,大部分教學內容是面向藝術家的實踐工作室課程。十年前,我搬到紐約,並成為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博士課程的教授。現在,我教授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

我已經有32年沒有進行傳統的素描或繪畫了,大約在90年代停止了畫畫,在過去的30年中,我參與了從模擬到數字,再到計算。隨著計算轉向AI,數字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每個人都在寫關於數字文化的東西。我覺得我可以為我的生活增添些其他東西,所以我重新開始了繪畫。剛好在這兩週後,Midjourney公開發布了,它的出現掀起了生成媒體(generative media )的革命。

眾所周知,過去的15年是非凡的。中國公司一直在發佈他們自己的版本,支持其應用。在西方,我們有ChatGPT,我們有Dalle 3;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整合到谷歌搜索中。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徹底革命性的時代的開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相信這場革命的規模可以與9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與19世紀攝影的興起相媲美。(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15, 2025 at 3:42pm

嫣然·漩渦視覺意象

漩渦中有無數彩線縈繞,仿佛星辰碎片在流轉,既柔軟又帶著吞噬的貪婪。


漩渦既是黑洞,又是映照五臟六腑的萬花筒,將所有色彩、意象、質地與情緒一併吞入,然後再吐出新的觸感。

有了色彩有了線條,便有萬千朵流螢,在旋轉裡掠過、掠過。留下瞬息的光痕,如同一個冷僻的比喻一瞬即逝。

色彩在黑暗中交融顯得格外耀眼,猶如情人眼神的催眠儀式,一圈圈牽引著感官往深處探尋。


如同一隻野獸的靈魂,在風暴中心翻轉、喘息,把光與影一起吞噬又反芻。


節奏既像心跳,又像潮汐,彷彿整個宇宙就繞著那中心纏繞、起伏。


光波在漩渦內部跳動,如甦醒的靈魂,在黑暗中灼燒、解體並放射自我。


每一道漩渦的邊界都在扭曲,好似花瓣的地形難於描述。


過去與未來在其中糾結。獨不察此刻。


我們不知道此刻在那裡。

參考視屏:色彩漩渦—分形旋轉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2, 2025 at 11:03am

波蘭尼《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一個棋局對於黑猩猩和弱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也不會使他們困惑。另一方面,一個偉大的象棋大師對這樣的棋局也不感到困惑,因為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的應對之法;只有能力與此棋局的難度大致相當的棋手才會對這個棋局非常關注。只有這樣的棋手才會把對它的解決看作一個發現。
(引自[英]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2000]第十一節問題解決之引論/139)

自休謨與洛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沖突,人們必須隨時准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系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該書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托、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 邁向後批判哲學》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 》.貴州人民出版社, 譯者許澤民; 出版年2000-10-01)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英籍猶太裔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其在科學哲學方面的建樹,尤其對集體主義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視,是20世紀具有重大影響的自由主義思想家,與哈耶克、波普爾一起被尊奉為「朝聖山三巨星」(朝聖山學社 Mont Pelerin Society)。著有《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文選》和《個人知識》等。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3, 2025 at 10:43pm

愛墾學術~評陳明發詩想〈說法〉:情動轉折視角下的詩意

〈說法〉文中反覆出現「這裡沒有書法」「這裡也沒有繪畫」的否定語句,並同時揭示出感受與思想被形象化但無法落在既定藝術形式的落點上(即書法或繪畫)。這樣的詩作主題非常貼近「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在近年人文社會科學與文學理論中的興起:關注人類經驗中那種超越語言與形式的情感/情動,以及這些情感如何構成主體、藝術以及知覺的場域。

理論框架

情動轉折強調情動(affect)與情緒/情感(emotion/sentiment)之間的差別:情動常指事先於意識與語言的、身體性的、強度與張力(intensity)的突發狀態,是一種尚未完全被形式或語義所固定的經驗。其代表性理論家有 Brian Massumi、Patricia Clough、Sara Ahmed 等。

此外,「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Raymond Williams)指出,有些文化經驗是共在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且難以言表的,是生活感受中微妙而複雜的一整體結構。這與詩中「滿滿的一面文字,但說不出的想法」的狀態相通。

文本分析

以下從幾個維度,用 affect 理論的工具來分析詩意。

對照與文獻

以下幾本文獻與該詩的情境、分析具有強烈共鳴,可作為對照/參考: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ed.),《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此書集合多篇文章,探討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藝術場域中生成與運作,尤其是形式、物質(materiality)、身體與知覺之間的張力。詩中形式的否定與情動的強度可從 Clough 等人的論述中得到理論支撐。

Modernism and Affect(Julie Taylor 編輯)
探討現代主義藝術/文學中情動與感情如何不被傳統形式完全控制,即在形式與非形式之間滑動、游離。與詩人提出「這裡沒有書法/繪畫」卻又在感受中形塑形式的狀況極其吻合。

Sarah Ahmed,《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雖然這本書主要談情緒在文化、身份、社會政治中的流通與價值,但其中對「情緒與語言/身體之間的交織」以及「情動如何在語言未說完全之前就已經構成主體與關係」的論述,可對詩中「說不出的想法/感覺」提供解釋資源。

Raymond Williams,「structure of feeling」概念Williams 所言之「structure of feeling」正是那些尚未被制度化/語言化,但在文化與藝術中共在的、體現當代生活細微感受的一整套感情結構。詩中反覆提及的感受與思想充滿卻不可言說,正與這一概念對應。

詮釋結論

從 Affective Turn 的視角來看,這首詩的含意可總結如下:

詩人在拒絕藝術形式(書法/繪畫)作為情動完整的載體,並非否定藝術,而是指出它們的不足。藝術/形式只是情動被感知、被經驗、被逼近的方式之一,卻無法完全包覆感受本身。

那個「說不出的想法」與「感覺」是詩人主體的核心,是存在於形式與語言之外的情動場域。詩作在形式否定與情動生成之間營造了一種張力:它既被語言填滿(「滿滿的一面文字」),又被語言挹注限制(形式之外、形式之後的感受)。

主體經驗在此詩中不是固定的、可命名的,而是一種含有張力的、流動的狀態。也即是說,詩人把主體存在與情動經驗合一,讓「我」成為那個無法言說的感覺本身。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2, 2025 at 9:43pm

愛墾學術:詩性智慧的研究方法論框架

步驟1:界定研究對象

對象通常屬於「人類事務」:神話、儀式、語言、文學、法律、制度、風俗。強調其「生成性」與「象徵性」,而非靜態描述。

步驟2:回到詩性起源

假設這些文化現象源於早期人類的詩性智慧,即透過想像、比喻、象徵來理解世界。

在研究中尋找「具象化」的思維痕跡,例如:把自然力量擬人化(雷電 → 神明)、把抽象秩序具象化(正義 → 女神)。

步驟3:解讀象徵與隱喻

探索文本、語言或行為中蘊含的象徵結構。

使用詩性的理解方式:從隱喻、形象化表達中讀出集體心智的狀態,而不是僅僅追求字面意義。

步驟 4:重建歷史脈絡

根據維柯的「歷史循環論」,人類社會從神的時代 → 英雄的時代 → 人的時代逐步演進。

分析文化現象所處的階段,理解它如何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心智與社會秩序。

步驟 5:應用 verum factum 原則

「真理即所造」(verum ipsum factum):人只能真正理解自己創造的東西。

研究者要把文化現象當作「人類的產物」來分析,而不是視為自然給定的存在。

方法:嘗試「以人造人」,透過模擬、敘事重構,體驗文化生成的內在邏輯。

步驟 6:跨學科詮釋

結合語言學、人類學、符號學、文學批評等工具,對詩性智慧加以解讀。

重點在於理解文化意義如何透過象徵與敘事傳遞,而不是用數理因果來解釋。

步驟 7:反思與現代意義

將分析所得與現代社會、語言或文化問題對照。

問:今天的人類是否仍以「詩性智慧」的方式建構意義?例如網路迷因、流行語、影像文化。

簡化流程圖

界定對象

回到詩性起源

解讀隱喻與象徵

重建歷史脈絡

應用「真理即所造」原則

跨學科詮釋

現代反思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6, 2025 at 9:48pm

故事敘事研究方法~~故事敘事可被視為一種論述進行分析,因其內含建構性與模式性(Fernandes, 2017, p. 7)。本研究採取批判取向,旨在透過敘事的運用,提升公眾對政治行動者及其政治行動之認識與理解。在批判範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框架下,研究將以整全且具脈絡關聯的方式展開。

本研究之分析對象為政治演說、政治辯論,以及總統候選人在記者會或媒體訪談中的公開言論。研究資料僅取自具公信力之線上新聞媒體,且僅限於研究對象之直接引述。研究者自至少一百篇主流線上新聞報導中篩選,最終收錄六篇涉及雙方候选人敘事之文本。

在分析階段,本研究結合論述心理學取向與批判性論述心理學(Critical Discourse Psychology, CDP)取向。論述心理學之方法取徑參考 Wiggins (2017, pp. 44-49) 所提出之觀點,其分析程序包括:(1) 閱讀資料、(2) 描述資料、(3) 辨識社會行動與心理建構、(4) 聚焦分析議題、(5) 收集其他相關材料,以及 (6) 深化分析。Wiggins (2017, pp. 44-49) 亦指出,CDP 的分析以資料之「腐化」(data corruption)為切入點,進而探討特定議題,並將其與論述中之文化與社會概念相聯繫。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30, 2025 at 11:21pm

論個人才、學、識~~宋代文壇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司馬光、曾鞏,后有陸游、辛棄疾、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和諸多同時代巨星相比,姜夔(號白石道人)並不出眾。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學、識,開創宋詞“清空”一派,影響文壇數百年﹔且其才藝跨文學、音樂、書法三界,並均有所建樹,實屬難得。成就背后是艱辛。姜夔從布衣詞人到藝壇大家的曲折從藝之路和為人風骨,值得后人品味。

總結姜夔前半生事業成功的原因,除了時代、機緣、機遇,剩下的就是三個字:才、學、識。這三者,構成他作為一個草根文人能名滿天下並最終成為文壇巨匠的實力基礎。

廣義的“才”,就藝術領域而言,指的是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它的基礎是學和識。沒有學(廣泛的知識攝入),難有識(卓越的見識看法),也就無法支撐起所謂的才——全面的綜合創造能力。這裡,學、識、才是遞進的,互相涵育、關聯、支撐。

狹義的“才”,指的是藝術思維的高度敏感性及其付諸實踐、創造藝術作品的能力。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所謂大師, 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 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首先在於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同的眼睛,他能夠在常人視而不見的地方看到大千世界的真如,看到暗藏的生命、力量和美。如鄭板橋畫竹,“眼中之竹”有了,通過高超的技藝,把促發“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胸中之竹”畫出來,然后創造“手中之竹”,完成藝術創造。這裡有才、有識、有學、有技,能把石頭、泥土、草木魚虫,甚至蜘蛛、老鼠、牛糞轉換為視覺審美意象、變成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家。

說到“才”——姜夔的詩人和藝術家獨特氣質的形成,除了天地合精、自然性分的不可知因素,破落家庭的出身,是賦予他善感細膩執著的藝術家性格的重要因素。先祖的輝煌和現實的黯淡的巨大反差,使他內心時時感到刺痛,而他又不甘沉淪。這是他能夠以獨特眼光看世界,在豪放派、婉約派雙峰並峙的宋代詞壇另辟蹊徑,開創“清空詞派”的深層心理動力來源。

其次“學”。“門蔭世代延,玉堂繁花開”,是所有仕宦家族的夢想。因此督促子弟焚膏繼晷、勤奮向學,保持家風不墜,是仕宦家庭的堅守。從姜夔的詩詞看,無論《詩經》、楚騷、漢賦,還是晉唐風雅,他一定從小就浸潤其中。這可以說是家族遺澤。

再說到“識”。一個詩人有什麼樣的觀念,先天后天,成因複雜。姜夔的幸運,是天地造化賦予他一個敢於獨立思考的頭腦,這使他在南宋文壇群雄並峙的格局下,有足夠的思想力,別開戶牖,闖出一條自己的藝術新路。

詩是姜夔最自信的藝術。在其詩論中,可以看到他的藝術主張:不蹈襲、不模仿。在《白石道人詩集》自序中,他提出,詩是天籟,沒有固定格式,“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在《白石道人詩說》中他說:“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模仿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

最凸顯他理論高度的是他的這一段有點像繞口令的詩論:

作者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求與古人合。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彼惟有見乎詩也,故向也求與古人合,今也求與古人異﹔及其無見乎詩已,故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歷經唐末五代之亂,宋代文壇一直流行兩種思潮,一種主張復古,一種主張開新。復古者求道統延續,強調文脈傳承,歷史不能斷線﹔開新者求道統拓展,標舉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認為一代要有一代之文,力避蹈襲,不落窠臼。

在求開新的這一群體中,又有人主張借用沿襲,化古為新。如黃庭堅倡導的所謂“奪胎換骨”“點石成金”法——“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惠洪《冷齋夜話》),意古語新,或語古而意新。這實質上是一種舊瓶裝新酒、舊酒裝新瓶的經典游戲。另一主張是目空萬古,獨造為新。蘇軾就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他的理念是,文學當“有為而作”,“詩以奇趣為宗, 反常合道為趣”,“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強調“我書意造本無法”,“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他認為在精研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創作者可以無拘繩墨,從心所欲,自由地進行創造。

仔細閱讀姜夔這一段詩論,可以發現,他的“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和蘇軾說的是一個意思。“不求與古人合”就是沒有蹈襲模仿,“而不能不合”是結果都在藝術規律的軌道上,因此它們必然都在峰頂目光交匯。“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說的是並不是成心人為造作要和古人不一樣,但是服從內心的表現需要,按照一般的藝術規律去創造,結果自然就不一樣。這裡可看到姜夔思想的高度,他和北宋的藝術思想高峰蘇軾走在了一起。當然,這也可能是受了蘇軾影響,因為那段詩論最后他說了一句話:“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

與蘇軾有驚人相合處的還有這兩段話。一是聲明自己原來學黃庭堅,后來明白了必須離開黃庭堅,努力做到“不學”:“三薫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髙閣矣。”這應該是從蘇軾“常謂不學可”來的。另一段:“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則應該是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的翻版。

清代學者在讀了姜夔的這些詩論后,說:“今觀其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髙秀,誠有拔於宋人之外者。傲視諸家,有以也。”(《四庫全書提要》)在南宋文壇,姜夔的思想高度造就了他的藝術高度,由此也奠定了他的歷史高度。

(節錄自:鄭曉華:布衣詞人姜夔和他的《續書譜》,2021年11月26日 光明日報;
作者:鄭曉華,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5, 2025 at 2:45pm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意識使我們知曉到悲傷或快樂、苦難或幸福,感受到尷尬或驕傲,哀悼失去的愛或生命。意識的起源與本質,自古以來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揭開其神秘面紗,一方面對釐清我們人性的根本所在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又對人類全體的認知限度構成了巨大挑戰。在千百年來探尋意識的漫長征程中,有無數理論和作品誕生,但僅有少數是開創性的、突破性的,成為裡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為新研究的基礎,《當感受湧現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感受湧現時》是達馬西奧有關意識在心理層面以及在人腦中如何構建的思考,更進一步說,是討論情緒與感受在構建自我感中所發揮的作用。

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基於其多年的實證研究,對意識產生的生理機制和意識之於生存的意義提出了顛覆以往主流觀點的、發人深思的新解釋,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回答了以下問題:「我們如何知曉到我們已經知曉?」「我們的意識和個人心智是如何產生『我』這一感覺的?」,並指出「情緒」「對情緒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與重要功能。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可以通過達馬西奧的原創理論,認識到感受如何創造了個體的意識,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還可以通過因種種腦損傷而影響到意識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識其實並非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及其在個體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無意識的時刻中,所發揮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本書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 1944)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對情緒、感受和意識的神經過程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最高被引學者」之一。

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對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揭示情感在決策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人們的熱烈反響。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0, 2025 at 11:45am

孫小娟:漫步者

照例在17:00走出家門,

腳步交替無所謂步伐的對稱性,

無所謂目標是洗滌雙眼,

還是驅除關節的酸痛濕痺。

漫步者飄蕩在福城公園、鹿江公園,

或濕地公園。

有時穿行於下廓路、府橋路、金都路。

地球的自轉運動龐大到無法感知,

唯這雙腳移動帶來穩定心力,

看逐日車攆漸漸消失雲端。

 

雲端有深不可測的光芒閃爍。

孤獨的衍生物。

分離於孤獨再用以填充孤獨的,

意志力渙散時支撐意志的,

平凡瑣屑的生活中最光彩奪目的,

那熟悉的微光穿透肉身。

它時隱時現,時弱時強,但從未消失。

它指引漫步者堅定腳步。

指引目標、節奏、對稱性被聚焦。

珍異的浪漫主義挾裹樂章。

 
2025.6.2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