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柏格森·生命衝動(élan vital)
生命的無限創造精神,既表現在肉體行為在時空上的不斷運動變化,也表現在精神生活在質的層面的無限多樣的異動可能性。肉體和精神心靈的生命的創造性進化,並不單純停留在可觀察到和有形的現實世界,而是在現實與可能相交錯的複雜場域中進行;必須超越現實和“客觀存在”的領域,探索可能性、潛在性和偶然性及其與現實的交錯關係。
因此,生命的綿延並不只是體現在可觀察的時間連續性,也不只是呈現為單向的一線性延續,而是與極其複雜的中斷性、斷裂性和交錯性,形成盤根錯節的亂麻團,同時又內含著難以預測的張力關係的變動可能性。 (被譽為體現了“生命衝動”本質的中國藝術家劉永剛作品《對視重生》系列之一,網照)
歸根結底,生命的這種綿延性,主要由其內在本能的“生命衝動”(élan vital)所推動。因此,它在本質上是質的多樣變動性的呈現,因而也往往導向超越現實的多種異質傾向。
實證主義所關心的重點,是現實的“客觀”存在的對象或“事實”,而他們所依據的知識、理性和經驗,都只能停留在對於事物的表面認識和“檢驗”,所以,這種方法雖然號稱“科學”,但始終無法揭示生命的內在創造本質。(高宣揚2008,《柏格森對21世紀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創造的進化》發表100周年紀念》,《中國哲學年鑒2008》)
解構社會工作權力の為解構學術霸權
結構分兩方面來說,一者為解構學術霸權,另者解構專業霸權(周月清,2001:125)。
台灣受“重視文憑”及“士大夫”觀念影響,學者往往比實務工作者擁有較高社會地位,也因此導致兩者不平權的互動關係;且台灣社會工作學者大多接受非本土社會工作教育,並缺乏本土臨床經驗,間接帶來非本土教材與缺乏本土思維,這是有待學術界更多的反省及與實務界建立雙向平權互動關係。(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高宣揚·“不可表達性”與“不表達性”
依據高宣揚(1999:3-22)將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六大點;除了第一點“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外,第二點是:“不可表達性”與“不表達性”。伽達默(Gadamer, H. G.)在其哲學本體論詮釋學中強調人類所面臨的各種詮釋的現象, 包含著一些 “不可表達性”( unausdruckbarkeit ) 和“不表達性”(unausdrucklichkeit)的複雜因素。伽達默認為經過嚴格訓練的科學意識,本來包含“正確的、不可學的和不能仿效的去理解的一種對情境及其行為的特定敏感性和感受性-機敏,我們不能按一般原則去理解機敏的運作狀況,因此不表達和不可表達都屬機敏的特質,且機敏有助於我們保持距離,它避免了對私人領域的冒犯、侵犯和傷害”(引自高宣揚,1999:5)。
高宣揚·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
依據高宣揚(1999:3-22)將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六大點:(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是後現代主義形成和產生過程中,由傅柯(Foucault, M.)接受岡格彥(Canguilhem, G)的知識發展“斷裂性”和“中斷性”的概念,強調不同時代人類知識之間的不一致性、不同結構性和非同質性,及庫恩(Kuhn, T.)、費阿本(Feyerabend, P.)的使用“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的概念來說明不同時代、不同典範(paradigm)的科學知識間的根本區別(Kuhn,1962 ,1977;Feyerabend,1975,1987;引自高宣揚,1999:3-4),這些概念表達了其自身思想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徵,顯示其自身同他者之間的絕對斷裂性。(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福柯《歴史現象 vs 歷史事實》
懷特的研究與他所謂的敘事性(narrativity)密切相關,強調的是事件的連續性。在懷特看來,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
為了更好地說明敘事文如何將事件組合成故事,懷特區分了歷史事件(historical event)和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 前者是實際發生過的孤立事件,後者則是經過作者篩選,並用壹種虛構的制式(fictional matrix)或概念裝置(conceptual apparatus)串聯起來的敘事對象。
懷特目的,在於說明歷史學家在編織歷史材料的過程中使用了修辭手段,這種區分同樣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文本,如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文本。(林慶新,歷史敘事與修辭———論海登·懷特的話語轉義學,國外文學(季刊) 2003 年第4 期(總第92 期)
更新的基本動力
布爾迪厄把象征性實踐看做是人類進行文化再生産的的基本活動,看做是社會結構和心態結構不斷運作和更新的基本動力。(高宣揚,2002)
高宣揚《文化:生活首位》
“幾乎整個西方各國社會科學界,都已經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西方社會的變化,將研究的重點轉向文化再生産的問題。”(高宣揚,2002,29/3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