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探討微電影:為未來的中堅力量提供成長平臺

北京大學教授陸地認為,微電影是媒介終端多元化以及數字技術製作便利化的產物,適應了生活移動化趨勢以及電影形態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它的出現,是一 種必然。微電影具有微民原創、製作投入小、篇幅短小、微視頻播放、微利潤、微言大義等特徵。對於剛剛起步的微電影來說,任何定義都屬於強以名之。

來自優酷的劉少青則結合自身的從業經歷,介紹了微電影的發展歷程。

他認為微電影形態多樣,從藝術與商業的關係角度,既包括完全以廣告形式呈現的微電影, 也包括得到商業贊助、有廣告植入的微電影,還有優酷目前正在嘗試的作為藝術作品的微電影。

不管是哪種形式,微電影都應該是完整的電影作品,有完整的結構以 及訴求表達。


關於微電影的性質,則引發了更多的爭論。丁亞平認為,作為一種文化文本,微電影是以微時代為創生背景的電影運動

是以市場為導向,反映互聯網新形態和媒體新格局的商業運動;也是以電影人為核心, 同時普通大眾自發、熱情參與的文化運動。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特別強調了微電影的批判功能,認為只有與現實生活、百姓民生相聯繫,微電影才有生命力

北京大學教授陳旭光則認為,作為青年文化與商業文化某種程度的勾兌與融合,微電影更多地呈現出偏喜劇化的表現,其批判性難以體現。

培養新生力量的平臺

儘管對於微電影的概念與性質,與會者之間還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微電影的出現與發展促進了青年人才的成長,大家卻有著高度的共識。

“中國電影面臨著產業危機。今年4月至5月,國產片的市場份額降到了16%以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新生力量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饒曙光在談到微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時,特別強調它是電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電影產業具有促進作用。

而之所以如此,除 了它可以有效延伸電影產業鏈外,還在於微電影是培養新生力量、後備人才的重要平臺。

“現在,青年人才的成長有一個怪圈,只有有了電影作品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空間。微電影為青年人的表達提供了一個機會。”

這一觀點得到與會專家與業界人士的認同。陳曉雲認為,現在有些人對於大眾寫作的未來過於樂觀了。

微電影更多的意義並不在於民間寫作,而是為未來電影界的中堅力量提供了一個成長的環境。

曾創作了微電影作品《一個無信仰的賊》的青年導演高博,對微電影帶給自己的機遇顯然體會尤其深刻。

“年輕人需要鍛鍊的平臺。希望電影頻道和主流院線能提供更多的平臺,來扶持年輕電影人的成長。”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站、高校看到了微電影對於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成龍慈善基金會正在推進“青年微電影計劃”

搜狐等網站也表示將舉辦微電影大賽,培養和扶持青年人才。

確立三項標準,推動健康發展

研討會上,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向與會者分享了他們所做的微電影受眾調查結果。

從調查來看,微電影觀眾年齡結構明顯偏小,其中19歲以下的受眾大約佔 到30%,20至29歲的受眾佔到29%;在學歷方面,高中以下的受眾佔到41.5%,其中初中以下學歷佔到21.8%;在收看時間上,38.6%的受訪 者表示會多次收看。

由於微電影多屬微民原創,公眾參與度高,且受眾廣泛,從受眾角度加強對它的認知,顯得尤為重要。與會專家認為,在準入門檻較低的情況下,加強標準的研究與設定十分必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賈磊磊認為,要推動微電影的健康發展,當前需要研究和設立技術標準、藝術標準和文化標準。

技術標準要考慮播出平臺、時間、方式等因 素,為微電影的競爭與發展搭建一個公平的平臺;藝術標準是為了確保微電影的藝術屬性;文化標準則要求微電影在商業與藝術、文化之間要有很好的協調。


(華夏經緯網  2012-05-30 記者 汪建根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轉自中新網)

Views: 3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13, 2015 at 3:05pm

任飛帆·別把微電影拍成廣告片

5年前,一部片長僅42分鐘的故事片《老男孩》在網際網路上引起轟動,也讓“微電影”這一名詞為人所熟知。微電影綜合了傳統電影和短視頻的特性,具有“微時”放映、“微週期製作”和“微規模投資”的特性。它成本和技術門檻不高,可以大量吸引創作人才,且題材跟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微觀的角度恰恰是大電影所忽視、未經開發的,微電影的前途因此被看好。

但幾年過去了,微電影再也沒能掀起大的波瀾。這期間,當然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優酷網、土豆網和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甚至開設了專門的放映頻道,也有一些“大牌”導演投入到微電影的製作當中。可惜由於缺少成熟獨立的盈利模式,微電影難以保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很快被商業廣告裹挾,有的作品為了賺得眼球,主動滑向低俗、庸俗和惡俗。

廣告片拍成微電影,並非絕對不可,從微電影《一觸即發》的名車廣告,到後來膾炙人口的“飄柔”“益達”系列,幾乎就是廣告片的升級。一些地方甚至運用微電影這一新的行銷手段進行旅遊推介,如《愛,在四川——美食篇》就以三段愛情故事娓娓道出四川各路美食。

問題是,廣告片可以講故事,拍成“微電影”,但微電影不能都拍成廣告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微電影必須有自己的本體獨立性,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吃人家的嘴短”,拍攝的作品受制于廣告商,在內容和産品之間,青年創作者很難有決定權,最後犧牲的還是作品的品質。商業廣告的功利訴求層層加碼,當微電影成為加長版的廣告片,誰還會發自內心地愛上它?

從電影産業的良性發展來看,微電影確實是培養青年電影人才的理想平臺。三五個人,一台DV甚至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就能幹起來,而且它仍然繼承了電影美學的基本規律,要想做得好看,傳播得廣,其表現內容、藝術構思和敘事手法需要精巧講究。通過微電影鍛鍊和發現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創新性強的藝術創作人才,對於票倉迅速膨脹、優秀創作人才匱乏的中國電影來説,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力量補充。

中國電影一直被詬病“有票房,無口碑”,這與電影人才缺口大有關係。不是觀眾願意“捧臭腳”,是好導演就那麼幾個,好片子就那麼幾部。2015年,擴大海外電影引進將對國産電影造成很大衝擊,留給青年導演的空間可能更少了。也許在這個時候,微電影應該多起來,為中國電影培養後續力量。

微電影的自身出路在哪?構建合理的盈利模式,通過微電影自身的藝術價值,拓展周邊産品、版權等渠道實現生産的迴圈,而不是變成加長版廣告。同時,也要呼籲對微電影這樣的新型藝術形式,相關藝術基金能夠給予更多的扶持,使它真正成為青年人才練兵的基地。(2015年04月28日 09:41:16,來源:人民日報)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13, 2015 at 3:02pm

羅群·中國電影如何“講好”故事

從《星際穿越》的宇宙遨遊到《速度與激情7》的飛車狂飆,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已經讓電影的視聽體驗非常震撼。然而回望來路,百餘年來電影打動人的核心是什麼?不少業內人士以及絕大部分觀眾會回答:是編劇精心織就的好故事。

曾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傳奇影人歐文·撒爾伯格説過,編劇是電影行業最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編劇的狀況如何?他們在以怎樣的方式創造故事?日前在京舉辦的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上,多位編劇、電影人匯聚一堂,各抒己見。

編劇地位比作用低

“以前參加過一個電影項目研討會,會上有20多人熱心於討論電影的廣告植入,而談論劇本時卻只有一個人發言。大家都説劇本是一劇之本,但是實際上對劇本並不真正重視。”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編劇束煥説。

束煥的感受並非個例。目前,中國電影界動輒談論行業走向、産業鏈條、資源整合等宏大話題,而作為電影這門敘事藝術基礎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創造者——編劇,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我們並不是一味狂熱地追求自己在整個電影創作生産流程中的‘崇高’地位,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消費産品,演員、導演當然重要,但令我們感到不平衡的是,編劇目前的實際地位比其重要性低得多。”電影《親愛的》的編劇張冀説。

這種狀況之所以出現,除了電影生態之外,也有編劇自身的原因。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説:“很多劇本連基本的格式都不規範,更不必説故事了。中國的編劇行業內部缺乏明確的標準和規範,這無疑是對編劇整體地位提升的掣肘。”電影《大明劫》的編劇周榮揚也贊同這種説法:“電影編劇行業應建立起涵蓋劇本‘醫生’、劇本經紀等各角色和環節的生態系統。”

別被所謂“熱門IP”忽悠了

IP是近來影視圈當之無愧的熱詞,説白了指的就是內容,就是好的故事和角色。近來,越來越多的影視投資公司開始關注熱門IP,買斷、“囤積”甚至爭奪暢銷書、網絡小説的版權,這説明投資方日益意識到好故事的重要性,創作好故事自然少不了好編劇的智慧。據了解,當下的青年編劇中,許多是靠委託創作入行的,即片方把看好的熱門IP拿過來,由編劇將其改編成可供拍攝的劇本。

表面上,熱門IP讓編劇,尤其是出道不久的編劇快速找到狀態,但是電影《畫皮2》的編劇冉甲男從中看出了隱憂。她説:“其實很多片方買熱門IP都不是在買故事,而是在買話題,片方看重的是小説所擁有的大量粉絲。可是這些作品其實很難進行視覺轉化,它們除了讓特定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讀者覺得很有代入感以外,並沒有堅實的人物關係,也沒有塑造人物的核心情節和出人意料的環節設計。”

改編這樣的所謂熱門IP耗費了編劇的精力,長此以往,還很可能對編劇的原創力造成傷害。不幸的是,時下的熱門IP中,冉甲男所批評的這種情況所佔比重不小。“我們也買過小説版權,很多小説的故事,我都不看好,但是我們一時間也挖掘不到更好的原創故事。我想這也是影視公司下一步需要跟編劇深度溝通的問題。”一位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地氣”怎麼接,這是門學問

“接地氣”本來是藝術創作的制勝法寶之一,可是許多影視公司負責人對這個詞的不當運用,使得“接地氣”成了讓中國電影編劇反感的語匯。很多編劇尤其是年輕編劇都遭遇過這樣的問題:辛辛苦苦寫出了劇本大綱甚至全部劇本,轉眼就被投資方否定——沒有具體意見,原因只有一個:不“接地氣”。

電影《心花路放》的編劇董潤年説:“很多老闆認為當下最流行、最賣座的就是‘接地氣’的故事。但是編劇應該有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一提筆就一心想著票房,僅僅考慮什麼好賣就寫什麼會把電影藝術毀掉。”

編劇普遍認為,真正的“接地氣”是故事能讓觀眾相信,能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給觀眾帶來審美享受。“誰都知道電影《哈利·波特》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觀眾很喜歡,因為裏面的情感和人性讓觀眾覺得真實。”董潤年説。

深諳美國電影界狀況的周鐵東説,上世紀40年代,美國好萊塢就有專家提出了“觀眾學”的概念,也就是研究觀眾為什麼在眾多藝術和娛樂形式中選擇進影院看電影,電影與觀眾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觀眾學’涉及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當我們被’接地氣’的問題困擾,就説明中國電影産業已經發展到有必要研究’觀眾學’的時機了。”周鐵東説。(2015年04月29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