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3)

中國戲劇文化有哪些組成,其千年不絕流動著的是什麼?

作為一種文化,中國戲劇、或者說戲曲有著完整概念和豐富的內涵。其萌芽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歌舞與宗教祭祀活動。表演歌舞的場地從來就是戲劇文化的組成部分。《詩經·陳風·宛丘》中有“坎擊其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有專家考證,“宛丘”即“碗丘”,中間低四周高的碗狀小山,當時人們已利用地形修建了歌舞表演的場地,演員手執羽毛在露天舞臺上進行長年不間斷的演出。——中國古代劇場與古希臘的劇場很相似。

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劇場也有多種形式,如高臺式的祭壇,從良渚文化、瑤山到內蒙古赤峰都有發現。

大抵到了唐代,戲劇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唐代不少皇帝都是戲曲愛好者。像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戲曲的“粉絲”。《資治通鑒》記載,明皇“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使宮中使習之,又選伎女置宜春院。”梨園和宜春院是李隆基經常親臨的排演場,在這些表演場所中,主要是樂舞,而不是雜技。在這梨花如雪的地方,最高統治者成了導演和藝術指導。——再後來,梨園就成了戲曲藝術的代名詞,藝人們成了“梨園弟子”。

古代演出場所,根據不同的“劇種”、聽眾和觀眾,分成了歌場、戲場、變場和道場——後兩種與佛教、道教的說經和音樂有關。

如果全面考證,需要寫一本書才能說明白。

比如戲場,為了遮幾避雨,上面搭棚的,稱為樂棚;室內戲臺即為“舞筵”。此外,唐代詩文中還有歌臺、舞臺、砌臺等。

唐敦煌壁畫“凈土變”中,就有築於水池之中,四周有矮欄桿,中間鋪有華美地毯的水中舞臺——可見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勒的設計,“被水環繞著的巨大蛋殼”也其本質來說,一千多年前中國早已有之,並沒有太多的創意。

我國的戲劇文化及其舞榭歌臺,包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隨著中國戲曲的發展和成熟,從市井勾欄、草臺戲樓,到宮廷到都市中的劇場,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戲樓遍布全國各地,成了人民群眾生活和戲劇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主要有神廟戲樓、宗祠戲樓、宮廷戲樓、私宅府邸戲樓、會館戲樓、茶園酒館戲樓等幾個大類。北方與江南有異、鄉間與都市不同。正是在這些不同的戲樓上,綻放了京劇、越劇、豫劇、昆曲、川劇、粵劇、黃梅戲等等奇葩,姹紫嫣紅。

可以說,沒有“臺”就沒有戲。戲樓在中國的建築史中,寫下了極其重要的燦爛的篇章。

光是戲臺的建築形式、布局間構、藻井雕飾、無論豪華宏大,或者質樸實用,都極盡工巧、科學合理。在不同的戲樓上演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梅蘭芳記述了在漱芳齋戲臺演出時的感受:“重華宮這個戲臺雖然在院子里,可非常聚音,臺項上有天井,臺板下有一大口井,是重檐的臺。”

中國文化有極大的包容和消化吸收能力。

即使與中國傳統戲曲毫不相幹西洋歌劇、芭蕾舞劇等,進入中國也再簡單地只演出幾個西方的古典名作。而是很快地適應了中國這塊土壤,與本土文化結合,產生出《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以及近年來震動海外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有東方色彩的佳作。它們默默地指示著一種途徑。

一百多年來,中國一再沈入了黑暗與血淚。一窮二白,民族復興之路也極其艱難。在節儉、實用的前提下,中國的戲樓、戲臺,脫變成了簡單化的劇場、劇院,和大會堂、大禮堂。衰落不等於消亡,更不能表明它沒有任何現代價值。

但這一切似乎都不值一顧。

現在,錢是有了。但自信仍然不足。於是請來了一位手握利劍的洋建築師,他咄咄逼人地揚言:“對付一個古老文化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它逼到危機的邊緣。”

與到這里,記起了2007年4月外國媒體曾經廣泛報道、引起國際上關注的北京“最古老的戲樓”廣和樓被拆除一事——

“上周,甚至連中國媒體也齊聲惋惜的京劇之家將被夷為平地。廣和戲園坐落於前門,在那里,曾經有大片廟宇、藥商和貴族庭院擁擠在紫禁城周圍。老北京在戰爭和革命中幸存下來,但推土機和開發商搗毀了大片老城。廣和戲園的拆除令人有點震驚。在這里,京劇大師梅蘭芳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正是梅蘭芳的影響力吸引了官方媒體的注意,上周報道這座建築將被推翻,並代之以一些適合百老匯演出的劇場。媒體嘆息該劇院被無情的推土機碾碎,並感慨又一個文化瑰寶的滅亡。拆除廣和戲園的官方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官方稱這座建築早在2000年就被宣布為危樓。事實上,根據匿名的中國建築師和專家的意見,不僅沒有必要推倒它,而且有關部門還有修復它有專門知識和資金。”(邁克爾謝里登:《老北京在推土機前失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7年4月29日)

英國《獨立報》在發表題為《北京轉向百老匯最古老的戲園落幕》的報道中說:“北京最古老的戲園京劇戲園將迎來唱洋美聲的胖女士。廣和樓的京劇舞臺在中國不可阻擋的前進步伐中落下帷幕。由於中國迷上了百老匯,這座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茶樓成了犧牲品。一個多世紀前,當時年僅10歲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廣和戲園開始了他的京劇生涯。廣和戲園也因此聞名。他那時在一出名為《長生殿鵲橋密誓》的戲中演出織女,他飾演旦角的能力使其成名。對19世紀全盛時期的廣和樓的寫生畫描繪出一個華麗的舞臺,舞臺三面都擺放著桌椅,客人可以邊喝茶邊看戲。北京市文化局文化設施建設處官員說:我們想造一個像美國百老匯一樣的現代化專業劇場,有固定劇目常年演出,而且能夠承辦高端演出。”

與廣和戲園被拆的同年六月,我在英國倫敦一個古老劇場里觀看了未到中國,即被國內熱炒的《媽媽咪呀》。在觀眾的呼喊的聲浪中,我一再想起了被拆毀廣和戲樓,怎麼也融不進劇場的熱烈中。媽媽咪呀,翻譯通俗一點,就是“啊呀我的媽呀!”

散場後,我默默地走在異國的街頭。在回想中國戲劇發展脈絡、戲臺、戲園變化——我們怎麼能夠自信地面對戲劇文化發展的今天和明天。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大劇院難道不應該有民族風格與中國氣派嗎?

上世紀50年代,北京評過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民族文化宮、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等,留存至今。其中有的與中國民族風格相結合,有的完全按俄國四五十年代的潮流建造的,也大都有板有眼。

80年代,北京又一次評十大建築,北京圖書館新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等入選。不到20年,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已經被淘汰出局了,如“中央電視臺彩色電視中心”,寒愴得不忍再睹。而現在請外國人設計新的中央電視臺大樓,又已經動工了。

90年代,北京再次評出了十大建築。如中央廣播電視塔、北京新世界中心、恒基中心、新東安市場、北京國際金融大廈等等。在這十大建築中,有四家是外商投資。十大建築的影響也已經式微。幾乎沒有在北京居民中留下什麼記憶。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