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屏等〈中國內外情感地理研究熱點、內涵及意義〉(7)

2.3.4 多元社會群體地方感研究 近年來,相關研究涉及到本地和外地經營者 (陸敏,2018)、大學生 (熊幗 等,2013)、老年人 (吳悅芳 等,2019)、主題餐廳員工 (蔡曉梅 等,2012)、長城攀登者(趙宏傑 等,2012)、高爾夫球手(駱勇,2017)等人群的地方感。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人們物質需求已得到基本滿足,追尋精神世界的豐度成為關注熱點,研究多元社會群體的地方感,揭示豐富多樣的個性化心理需求,充分體現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關注、關愛、尊重和呵護、享受公平和平等待遇成為關注點,能為建立和健全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同時,在城市建設和空間擴張的背景下,多元社會群體的地方感不可避免地被重構、覆蓋、甚至毀滅,且難以修復,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應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性,重視保護人的利益和需要,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精神文明構建,以增強多元群體的地方感。

3 國內外情感地理研究內涵

國外學者結合自己的學術領域對情感地理的研究內涵進行了不同詮釋,國內學者則認為情感地理是揭示人、情感與地方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著力研究不同地理空間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對情感的影響。總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3.1 人類情感是情感地理研究的根基在自然地理研究盛行的時期,人的情感研究往往被忽略,情感僅僅被看作是個人主觀的思緒,質上是私人的東西,未注入公共/政策領域 (Ander‐son et al., 2001)。而後工業化時代,提高人類福祉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既要滿足當代人也要滿足後代的精神需求 (鄔建國 等,2014),正向情感是人類社會高度文明和維系人類高質量生活的重要保障。Anderson等(2001)在Editorial: Emotional geographies中提到「在人文地理學中較少討論情感在社會關係中的作用,給人們如何了解和改變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如何揭示地理環境對個人情感和行為的影響以及人類情感與行為的內在動因,是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的研究難題。為此,情感地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以多學科交叉的視角轉向情感的研究,探索人類情感空間形成和構建的過程,以及情感空間對社會空間建構的影響,是情感地理研究的根基。

3.2 情地關係即情感與地方(空間)的關係是情感地理研究的本質特征人在社會空間中如何產生情感,以及人類情感怎樣影響空間建構 (即情地關係)?段義孚於1974年提出「戀地情結」即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紐帶,是「人類對地方的愛」(段義孚,1974),從那時起情地關係就引起了地理學者的普遍關注。源於古羅馬由挪威著名建築師諾伯爾·舒爾茨提出的場所精神 (場所具有自己精神與特性,是人內心主觀意識空間與客觀存在空間的融合),以及人們對地方產生的複雜情感:積極的情感 (地方依戀、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地方歸屬感等) 和消極的情感 (地方恐懼、地方厭惡感等) 都是情地關係研究本質特征的體現。人類對歸屬感、幸福感、安全的情感/精神需求促進正向的人際關係,形成積極的情感互動,並從中獲得尊重與成就感,產生對人乃至地方的情感認同,促使人們積極地參與地方建設,凸顯具有地方特色與地方內涵的文化和環境。

3.3 時空複雜性是情感地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情感地理著重強調情感時空特征研究。在時間特征上,情感分為即刻性、短暫性和永久性;在空間特征上,空間不僅包括真實存在的物質空間,還包括人與人、以及人與地方的無形情感空間。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和網絡化的21世紀,一方面,領土和資源爭端、核危機、民族主

義、恐怖主義加劇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以及國家間局勢的緊張化和矛盾的尖銳化,對全球的地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態度、情感聯系以及行為方式,也影響到全球民眾的情感變化;另一方面,雖然互聯網塑造的虛擬世界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拉近了人的感知距離與情感距離,然而現實世界中「面對面」的交流卻產生了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人的心理感知與情感在時空上都產生著複雜的變化。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