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傑隆: 迎接高齡化的都市社會

遊子過年回家,家中長者最是開心。此時可能就是家中全年最熱鬧的時刻。然而,我們是否也曾深入瞭解過,長者們是如何安排日常生活或移動習慣?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國人平均壽命已獲逐年提昇。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10年後樂齡人口將會比現有多出一倍,屆時將從目前占總人口的約7%增至16%左右。

面對一個高齡社會,政府在資源分配、軟硬體的投入和建設上,則需更多考量到樂齡階層,特別是如何擴大國家的社福體系,創造一個具無障礙的生活空間和支援網絡,確保他們能度過充實有意義、且有尊嚴的在地老化生活。

這不僅限於生活上的財務或醫療保障,例如公積金、醫險或長者津貼,但也包括我們的城市是否有著更多的公共空間,能夠包容並支持他們退休後的移動作息,並創造他們用以消磨時間的簡單勞作、自我學習或社區服務機會,以讓這些年長者不需長期壓抑或自我封閉在居家裡,從而能夠維持他們的身心健康。

(網路照片)

至少,要鼓勵他們走出家門,來到距離家中最近的菜市場、商舖、公園、托育所、公共圖書館或大眾運輸站,我們率先須確保這些日常路徑或人行步道,是否 方便他們的移動,並確保安全,尤其是對住在高樓社區的長者而言,更是重要。長期而言,則需結合城市整體機能,增設多元型態的老人住宅,並完善公共交通的無 障礙設施規劃。

政府也須善於開拓更多的老人公共空間、社福關懷據點,以讓他們能善用空餘時間自我增值,以及和鄰裡交流的機會。譬如,一般少人問津的社區禮堂,或可 騰出部份並打造成為長者的生活支援空間,以充作日常交流、終身學習、消閒運動或生活諮詢的平台。甚至,可打造成為公共廚房,每天製作愛心營養便當給予社區 的幼兒園或小學,以及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

從效益上而言,市區內學生人數劇減的學校,其實也可考慮啟動關閉、搬遷或整並的機制,以騰出更多社區和綠肺空間予當地長者。前提是,有關課題需避免被種族化標籤。

無論如何,不管是校園用地的討論,抑或高齡社區的營造、改建,規劃者皆應通過多向交流和社區培力的形式,鼓勵和引導當地居民,直接參與並勾畫自己的未來社區,進而凝聚社區共識,以達致“由下而上”規劃、社區自主的精神。(收藏自4.2.2014星洲日報/言路‧作者:丁傑隆)

Views: 2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