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做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南宋·高翥)……

一首首流傳了千百年的清明詩,如一聲聲發自遠古的天籟,帶著人世間的真情和溫存,從悠遠的歷史深處走來,系住了遠走的腳步,嘔出了高飛的心聲,潮濕了那些痛在清明文化裏閃亮的眸光。

從此,關乎清明的詩章被一代代的加厚加長。清明文化演繹到今天,便成了一種厚重的遍及天涯海角的清明現象。這些特定的詩詞,借助文學這一載體,折射清明文化底色的同時,也點亮了清明獨有的文化。

生活是一座土丘,將許多過往的事物掩埋,將多少不明確的意義風化吹走,只有文字將土丘下銹蝕的鐵塊拾起擦亮,將深埋其內的意蘊挖掘、標註,等待著人們修補和填充。

人在旅途,當清明的腳步悄然臨近,一場場糾集思念與感恩的清明雨往往如約先至,款款走來,氤氳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醉人氛圍。

如歌如吟,如泣如訴的軟語低回,霎時間使生者勾起了對仙逝的親人們無限的緬懷。雨水交織著淚水,使得心與心隔著那座奈何橋,在時間裏蒼白、陰郁,那襲悲涼的情懷,如扯亂的絲麻,順不清理還亂,一直揚進生活裏,織在心緒中。

這朵雨水淚水滋潤的花兒,開在脆弱的節令裏,生生不息,代代不已,給祖宗們的血脈復制出的一代代新生命,指點曲徑通幽的迷津。在“列祖列宗”的靈位上,這種生命的復制就叫做緣。那些有形的墳冢或牌位,是緣分得以延續的一個理由,更是一所驛站。緣分產生的向心力,潛伏在下一輩的身心上,一年一度地將親情喚歸,使人感念到父輩乃至祖輩對自己的撫育與教誨。

春草年年綠,星月歲歲移。生與死的界限是模糊的,行走在“送走上一輩,撫育下一代”這道夾縫中的我們,既要有祖輩的勤勞、寬宏與慈愛,又要用心燈照亮既定的生活圈,從而享受生的樂趣。只有那些“執著於為什麽的解讀者”,才會用智慧性的光環照亮這個世界,擁有世人無盡的愛戴。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纏綿的雨意展開翺翔的羽翼,從天國中蒼涼而來,敲打著窗欞,發出了一道道醍醐灌頂的叩問。諦聽這來自天國的語言,我們更要珍重這來生緣、今世愛的腳步,並從中采擷濃濃的暖意。

放眼雨幕下的大地,草木吐綠了,花兒綻開了,肉眼中一切包括蘊藏在民族底蘊裏的非物質文化,都蘇醒了過來,仿佛長眠地下的先人們一夜間將它們喚醒了一般:陜西黃陵前,萬眾肅穆地敲響鐘鼓,莊嚴的樂舞,鏗鏘的祭文,將華夏民族的圖騰意識揮灑得淋漓盡致。

深山漠野裏,家家戶戶祖墳前的鮮花、紙幡,寄托了無盡的哀思與緬懷,從而將下一代歷經的往事與煩惱,化成了親人墳前的紙灰和煙花屑。

“清明到,兒盡孝。”“清明臨,報恩情。”鮮活在這些鄉言俚語裏的情感脈絡,將動物素有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反比並形象得朗朗上口。

這種浸潤著為人處世該持有的鏡子,以及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辨,飽含著人生意義的終極思考和道德、價值的最終取向。面對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面對清明底蘊中暗在的忠貞意識、報本觀念、人寰情結與和諧理念,我們真的應該認真沐浴——人類遠遠比不上草類,先人們為了土地能結出賴以活命的食糧而苦苦鋤草,但草兒最終覆蓋了鋤草的先人……

清明挽著踏青、折柳等民俗文化一路走來,雜燴並融合在現今社會,使得祭奠、緬懷、追思、感恩等一組組動詞內化在了實實在在的行動中。

這正是民族情感延伸的重要方式,更是民族向心力鋼鐵一般的凝聚。如今,清明和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共同端坐法典之臺,將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滔滔地流向了一個更新的人文領域,我們就應該永嘉清明的純真,還清明以清明。

首發散文網:www.sanwen.net/subject/3636096/

Views: 1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