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附:《人生》俄譯本後記·〔蘇〕謝曼諾夫

還在我去中國旅行這前不久,我在莫斯科就拜讀了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那時就知道,路遙是“文革”之後登上文壇的中國作家。中篇小說《人生》是他在中國引起熱烈反響的第一部較大的作品。這篇作品最早把註意力引向對農村和城市交叉地帶的描寫,反映了當代尖銳的生活沖突,圍繞這部中篇小說,無論在讀者中間,還是在評論家中間,都引起了爭論。但是,爭論的最終結果是新作者被承認了,而且成為一九八三年度全國文學評比的獲將者之。

以後,我看到過根據路遙小說改編的電影,這部電影在世界各國放映,電影是感人的和富有特色的(特別是對農村婚禮的精彩描繪),但是,中篇小說始終揭示了社會沖突,在描繪否定人物、反映城鄉生活中展開。最後,我在中國和作家路遙本人會見了,他是一位純樸的、同時又是一個聰明的、善於思索的人。作家本人比我想象的要稍稍老一點,他已經是陜西作家協會的副主席。這個陜西是中國北方的一個省。而這個北方已經為中國和全世界輸送了許多優有的散文作家,例如趙樹理,他的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和其他一些描寫中國農民的作品在我國已廣為人知了。

更有意味的是,路遙不久之前寫成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九八六年推出第一部)也是獻給農村的。這部長篇小說使讀者轉向“文革”時期。作家趙樹理正是在這個時期被迫害致死的。作者對歷史現實進行了廣泛的概括,積極地運用了民族傳統。同時,路遙既和歐洲文化,也和俄羅斯文學遺產聯系著。

現在,中國的社會生活正在發生著廣泛的變化,吸收歐洲文化已是一個現實問題,而路遙的思想是特殊的,他認為創作自由和民族責任感對於一個作家同等重要:“我們不能容忍社會上的某些低級的審美觀點”,“作家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一旦消極地對待勞動人民,那麼,我們的作品就會成為無根的草。”

人這裏流露出路遙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民族的根首先在農村。中篇小說《人生》像中國當匠其他許多作品一樣,在這一點上,接近我們的“農村”散文。作者沒有把農民理想化,既寫他們熱愛勞動、儉樸和正直,同樣又寫出他們缺乏文化、怯於和鄉村領導幹部鬥爭。正是這些農民——借助各種必要的條件——終究成為中篇小說裏道德原則的薈萃所在。

近來年,全面的“尋根文學”在中國發展起來了,但是,這並不完全是路遙向我們提供的內容,而更準確的是以中國鄉土主義或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精神對古代和原始力量的理想化。路遙帶著譴責的態度談到這種文學:“令人費解的是,為了‘尋根’,是不是要號召所有的作家和藝術家深入到‘原始森林’裏去。”

當然,年輕作者的中篇小說是在中國文化長期衰退的時期以後寫出來的。因而,中篇小說無論在藝術思想發展方面,或者是在風格表現手法方面,都絕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人生》以對中國當代文學不尋常的關註熱情,在十分溫柔的形式裏所傳達的鮮明的社會性而吸引著人們。中國的評論家不是毫無緣由地說道:“中篇小說描繪出復雜的生活沖突。城市和鄉村,社會和家庭,奮進與沈淪,希望和悔恨,愛情和苦悶交相錯綜在一起,而所有這些都是在當代社會生活真實的畫面裏展示出來的。”


路遙·出自內心的真誠


我們常常談論所謂藝術的魅力,也就是說,我們的作品憑什麼來打動別人的心靈!

在我看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對生活、對藝術、對讀者要抱有真誠的態度。否則,任何花言巧語和花術翻新都是枉費心機。請相信,作品中任何虛假的聲音,讀者的耳朵都能聽得見。無病的呻吟騙不來眼淚,只能換取諷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裝扮貧乏的園地以顯示自己的繁榮,這比一無所有更為糟糕。是的,藝術勞動,這項從事虛構的工作,其實最容不得虛情假義。我們贊美,我們詛咒,全然應出自我們內心的真誠。真誠!這就是說,我們永遠不喪失一個普通人的感覺,這樣我們所說出的一切,才能引起無數心靈的共鳴。

路遙·這束淡弱的折光


需要什麼?

作為一個當代作家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創造天地無疑比過去年代的作家們廣闊得多。但同時,我們的工作也更加困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復雜而又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社會。深刻而有力地反映我們時代的生活面貌,要求當代作家具有更先進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更寬闊的生活眼界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因此,我們首先得和自己的淺薄作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僅需要熱情的鼓勵,更需要嚴肅的文學批評。對作家及其作品,要麼庸俗地吹捧,要麼粗暴地批判——正是這兩種有害的方法一貫地妨礙了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我們應該擺脫這種長期形成的惡習,逐漸地變得成熟些。

這束淡弱的折光

——關於《在困難的日子裏》

這篇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已經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

這是一段被某些大人淡忘了的、又是現在大部分孩子所不了解的生活。也可以說已經成為歷史。從當前的某種觀點看,這樣的題材也許不“新”。

但我仍然含著淚水寫完了這個過去的故事。

在當代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物質財富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卻下降了;拜金主義和人與人之間表現出來的冷漠態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著。造成這種現象的客觀原因當然是很多的。如果我們不能在全社會範圍內克服這種不幸的現象,那麼我們就很難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義的使命。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由不得記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生活。

那時,人們雖然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卻表現出了頑強地戰勝困難的精神;表現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這寫過去的這段生活,並不是純粹講述一個“歷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種折光來投射我們的現實生活。

這一束折光也許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讓它閃射。我願意使那些比我更年輕的朋友了解一些那個年代的生活;我覺得不論怎樣,這對他(她)們是沒有壞處的。我並沒有回避那些日子裏貧困生活的不幸情況。當然,要在這樣一篇小小的作品中,總結造成這段生活的復雜的政治原因也是不可能的(我也沒準備這樣做)。我覺得,對於小說來說,重要的是用藝術手法真實地表現出生活來,只要做到這一點,讀者也自然會在美學欣賞的過程中,獲得認識方面的價值。

這個作品所表現的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生活天地裏的故事。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生活歷和感情經歷也是我自己所體驗過的。不過,那時我年齡還小,剛從農村背著一卷破爛行李來到縣城上高小。鑒於這種情況,我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全貌不能有個較為廣闊的了解和更為深刻的認識,現在只能努力寫到這樣一種程度。

因此,我熱切地盼望比我更年長、更成熟的作家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更深刻的地來表現我國現代歷史上這段非同尋常的生活。


路遙·答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問


記者: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您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在理想之路上奮,今天我主要想請您主炎談對理想的認識和理解。路遙:一個人生活中肯定應該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個人沒有明天,他的生活在我看來已經就沒有了意義。就是一個社會也應該有它的理想,那就是這個社會明天應該是一個什麼社會。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他們所有的實踐和努力都是為了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覺得,有理想,那麼在奮鬥的過程中才可能有目標。一個人糊裏糊塗混一輩子,這樣一種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但是理想之路是非常艱辛和坎坷的。您覺得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人在艱難的路上向前,也就是說,理想的動力是什麼。

路遙:人在生活中應該有責任感,也應該有使命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吃點飯、穿幾件衣服就準備離開。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尋求一種比較充實的生活。這樣他就會為他的某種理想,為他設計的某種生活目標竭盡全力。對一個青年來說,應該有一個覺悟期——人生的覺悟期。這個覺悟期越早越好。這就是說應該意識到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準備怎樣去生活。只有對這些問題有深度的理解以後,他就會確立自己的一個比較遠大的生活目標,也就會調動自己的所有力量,為達到此目標而奮鬥。當然,對於涉世尚淺的青少年來說,往往會有好多幻想,甚至會有一些空想。我認為這時無可指責的。這也是他們這個年齡特點。如果青少年時沒有什麼想法,那就提前變成一老頭了。通常的情況是在我們年少的時候有好多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遷,就會發生很大的變異,有的甚至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但是,總應該有一些東西在你未來的生活中會起到作用。

記者:剛才說到確定一個目標,比如成個作家,或者有些人想有一套房子,有輛汽車,有些人又想當個大官,想發一筆財,這些人生的奮鬥目標和理想有什麼不同,您能不能談點看法。

路遙:我認為所謂理想首先包含一種崇高的性質。不僅包含著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更重要的是意味著要做出某種犧牲和奉獻,理想不能純粹局限於個人瑣碎的欲望中。不要把理想和瑣碎欲望混為一談,因為這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真正有理想的人,他所從事的一切勞動、工作和努力不僅僅是滿足個人的一些欲望,而是要為他身處的大環境,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這樣,他才可能會感到更幸福一些。

記者:現在回過頭來看社會上的許多人,比如說他的理想實現啦,就覺得他有些很特殊的才能,那麼您是不是覺得理想是那麼有特殊才能的人的專利?您覺得普普通通人,也就是非常一般的人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理想。

路遙:不能把理想當作一種職業好壞的標誌。我認為每一個人不管他事什麼工作,在每一個行道裏都應該有追求,這種追求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比如你能當一個作家,通過努力實現你的理想,這很好;但是你覺得你的才能是當一個好木匠,最後做出很漂亮的家具受到大家喜歡,千家萬戶都爭著使用,未見得比當一個蹩腳的作家差。有人搞服裝,這也是普通工作,但是由他做出的衣服大家都喜歡穿,這也是很好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硬要在服裝工人、木匠和作家這三者之間分出哪種理想是最好的理想,我認為只能得出愚蠢的結論。每一個都根據自己的條件,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生活追求,都可以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記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那麼您覺得理想怎樣才能普通成現實。

路遙:如果一個人不經過努力,不經過勞動,不經過創造,那麼還想入非非,這種“理想”最後只能是空想。我認為把理想變為現實實際上就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人活著就是要把自己無數的夢想和理想變為現實。當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實現,但是你在整個一生中總有應該實現的理想或是夢想。

記者:現在社會上講實惠的人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講理想的人有人也說是越來越少,你沈得理想和實惠之間是否有矛盾,就是說是不是講理想就不講實惠,講實惠就不講理想。

路遙:這是一篇大文章。在現在的青年身上是存在一種追求實惠的傾問,理想的光芒有些暗淡。我們現在發展經濟建設,這個過程中必然要影響到人們的意識。人們計較一些個人的實際問題,講究實惠,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要以犧牲自己的理想作為代價的,尤其是這幾年,老是感覺到我們的生活中缺一種什麼東西。我想是缺少了一點羅曼諦克精神。現在青年人的羅曼諦克精神太少了。我甚至還想專門寫一部小說反映這個問題,題目叫《尋找羅曼諦克》。我覺得在青年人身上應該有一種羅曼諦克的東西,尤其是在一個太世俗、太市民化的社會中,羅曼諦克能帶來一種生活的激情。想想戰爭年代,那時候男女青年有什麼物質的享受?但他們那麼年輕,有的人在二十來歲就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為一種理想,為一種精神,而使青春激蕩。這種活法,是非常令人激動和感奮的。如果一個人在精神生活上沒有光彩,即使他有好多錢,仍然是貧困的——和貧困一樣可悲。

記者:您剛才您到現在的年輕人當中普通缺少一羅曼諦克的精神,也就是說活得太實在啦。我們從我們從事的工作中,從許多青年人的來信和談主知中也能夠理解到青年人的這種苦悶。我們想問您,如果一個青年人感覺到自己滿足於現狀,有點不思進取,沒有什麼追求,也沒有什麼追求,也沒有什麼理想,但是,他來向您請教,請您給他出個主意,您將如何告訴他。

路遙: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所有的人一生要思索的問題。如前面所說實際上就是我們應該咋樣活著,或者說咋樣活著才有意義。在任何時候,在物質不發達的時候,一直到物質發達的時候,永遠存在人應該活著這樣一個問題。好多問題要青年自己解決。歸根結底,我們需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和一種過分的自我主義。也就是說,我們不僅使自己活得很,也應該想辦法去幫助別人。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