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昆侖山北進,侵占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産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爲南方經濟大城。

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于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爲之:經濟最爲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爲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


12世紀以後

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産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爲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爲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産幾乎陷于停頓。

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辟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爲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遊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爲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爲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遊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

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曆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爲“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複存在,成爲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迹。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産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爲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爲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于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爲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産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爲富有榮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于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爲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征。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裏的佛教徒供奉爲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菠菜(又稱爲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爲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産的葡萄酒經過曆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爲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迹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爲造紙術的西傳爲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古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Views: 1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