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歴史之旅
2005年,二戰結束60年紀念,我背包包到了德國柏林。這一趟的歐洲文化之旅,補充了我對歷史敘事體驗設計的認識。例如,在不復存在的歷史現場,把昨日戰爭與極權政治一幕幕的發生,用開放的展覽與導覽方式呈獻給世界。罪深惡極的納粹德國蓋世太保,在他們為所欲為的年代,充滿了見不得光的黑幕;今天,全在光禿禿的遺跡上公諸於世。那種 體驗呈獻美學,帶引觀展人陷進深深的反思。此照中,昨日照片中的種種,對照今日現場四周的種種,太多太多的故事在心靈裏發酵。(2016年7月18日臉書)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December 1, 2020 at 9:47pm


陳明發《本地人認同感》(下)


友人過去訂報紙

原來不是為了看新聞
而是細細欣賞副刊的高手來稿
現在連副刊也看不下去了
總覺得缺乏富有個性的原創內容

內容是王
是老生常談了
但還是個很管用的事實

友人說
當他想動手創作什麼新內容
而有關故事他自己還不是很清楚
最好的辦法
就是找到能講好這故事的人
當面的聆聽,交流,交會
自己有所感動
新內容才可能感動人

是啊,人與人面對面心連心的接觸
措辭用字、語氣聲調、肢體語言、臉部表情
都是觸發我們五官六識
達到洞察、領會的秘徑
那絕不是從其他地方草率挖料
所可能享受到的福分

更不是在社交媒體留言欄
按幾個表情符號,時尚言語
就可能有所啟示

說故事
講難不是難
除了啞巴,誰不會張口說話?
說容易也不是容易
說什麼故事,怎樣把它說好
計較起來,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小時候讀王子深入古堡屠龍
把公主救出來;後來做學問
才領悟到,這對故事人的含義很深
這社會到處有故事
沒有方法的話
人生就給時間這頭恐龍給吞噬了
(所以有“神偷歲月”的說法
寶貴時光都給繁瑣的歲月偷光了)
美好的故事(公主)也會消失於
九曲十八彎的古堡裡

幸而
這門藝術
人人可學
現在開始
還不算太晚

#重新敘述古老故事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414923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December 1, 2020 at 9:45pm


陳明發《本地人認同感》(上)

有些人相信
就只因為他/她們是在地人
他/她們對當地的故事
理所當然的比別人更清楚

你要當真問他/她一些事
得到的答案偏偏是:
“我記得蔡瀾說過
我記得阿賢說過
你沒看過《我來自新村》嗎”.......

我很好奇
蔡瀾、阿賢或
《我來自新村》電視系列製作人
為何是那麼多地方的“當地人”

有的時候,得到的
又恰好是相反的說法:
“這些媒體人只來了半天
懂得什麼?
弄點皮毛就要替我們講故事?”

我也很好奇
媒體人訪談的不都是當地人嗎?
當地人理直氣壯什麼都比外人清楚
為何給媒體的東西
不比“皮毛”更有血有肉有靈魂?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麼的沒希望
我就見過一些夠熱血的在地人
有能力深入探討:

這地方在上世紀初是什麼情況?
那華校或會館大禮堂紀念的是誰?
我們祖上是在怎樣的情形下落腳此處?
墾荒時期有哪些值得一說再說的往事?
我們小時候有些什麼娛樂消遣?
這兒的蔬果為何就是特別鮮甜?
幾間神廟香火為何特別旺盛?
等等,等等....
(還可以自行填寫
10萬誰;10萬個什麼;10萬個哪裡
10萬個幾時;10萬個為什麼
10個如何;10萬個“後來”、“結果”......)

要探討,就是因為自己搞不清
所以去讀書刊,收集與整理資料
在網路上拋個開頭
讓網友來補充、添加、修正、豐富
再找適當的人做訪談
也找有不同說法的人做訪談
勤思考、寫作、找人分享與指正

沒有一步可以省功夫
千萬不能像有位友好所批評的
眼下的許多媒體人
上司給個什麼題目
他/她就只懂得上網去
或鑽一下資料室
或打個電話口頭問問
挖點材料就塗塗改改
做點粗製濫造的加工業

這位朋友責備這些媒體人
“加油加醋都懶的處理”
好像現在的很多餐館
賣的已經不是熱鍋現煮的菜餚
而是來自中央廚房事前做好的
微波爐食物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