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3)

二、美國文學之於美國荒野思想體系的形成

第一類研究當中最具影響力且最為全面的著作當屬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所著的《荒野與美國思想》(Wilderness and American Mind)。此書自1967年問世以來,迄今已經出了五版(1967,1973,1982,2001,2014),屢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磯時報》評為「二戰」後最有影響的一百本書之一,並被《戶外》雜誌看作是一本改變了世界的書,已經成為美國公認的一部經典著作。在該書的核心部分,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後順序,論述了荒野自舊大陸到新大陸不斷變化的命運,以及從被仇視到被贊美、從被征服到被保護的整個過程。美國人在不斷調整對荒野認識的同時,也在調整著和自然的關係;也就是說,美國人和荒野之間的關係變化反映著美國思想的變化過程①。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說法,其論述的著眼點並不在於荒野的地理概念,而是在於它的「思想狀態」(a state of mind),也就是人類看待荒野的態度。納什從歷史的範疇追尋荒野的定義和變化,第一個從思想史的角度全面系統論述了荒野的文化內涵及其在現代文明中的價值,成為荒野思想史的開山之作,同時也為環境史起了奠基作用。

毫無疑問,納什這部系統而集大成之作,對於後來整個美國荒野思想研究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不過在他之前,美國歷史學家特納(Frederick Turner,1861—1932)等就倡導將美國歷史置於邊疆的發展過程中來看待,讓人們意識到美國文化與其荒野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他是用「邊疆學說」與「地域理論」來解釋美國歷史的創始人,正是他的這一做法,給美國荒野思想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納什關注美國人對待荒野的「思想狀態」,這一做法主要是對特納的思想的延伸與發展。此外,在美國歷史上也並不乏對荒野的精辟論述。早在納什發表其著作的一個世紀前,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 Thoreau)就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②的著名命題;在20世紀40年代,林學家與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則進一步指出,「荒野是人類從中錘煉出所謂文明的原材料」③,再次肯定荒野的獨特價值。不過納什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也就是環境保護主義運動達到高潮的時候,當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給美國人帶來了危機感的時候,他用一部系統而比較完整的著作,從對美國人具有特殊意義的荒野角度切入,幫助人們反思、回溯本民族的歷史,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就如其著作簡潔明了的標題,在書中他將「荒野」與「美國思想」這兩個重要的關鍵詞置於美國的歷史、文化、社會與文學發展的語境中聯系起來考察,明確使「荒野」成為美國思想史上的關鍵詞之一,將美國荒野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

關於美國荒野思想的研究,還必須提及梅克斯·奧斯奇拉傑(Max Oelschlaeger),他在其著作《荒野的概念:從史前到生態時代》(The Idea of Wilderness:From Prehistory to the Age of Ecology,1991)中按照時間順序,從史前的舊石器時代荒野與人類不分你我、融為一體狀態開始,到人類使用工具,農業逐步取代狩獵與采摘,隨著人類文明的形成與建立,荒野概念也逐漸形成,一直到當今的生態年代,他仔細梳理了荒野概念的形成與演變過程,指出現代人認為史前人類渴望逃離荒野狀態這一觀點的錯誤,因為只有在新石器時代以後的農業思維才令人與自然分離、文明與荒野對立,而在此之前人類與荒野相融、和諧相處。整個中世紀就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將毫無價值的荒野改造成工業化、民主的文明自然的階段,而笛卡兒—牛頓的科學範式更是將這一對立推向頂點。當代生態思想的出現與流行令人們再次重新審視荒野,從而形成「一種基於人類與文化的、將科學研究與反思相結合的後現代荒野哲學」④。作者指出,當今生態危機的出路在於重新確定人們的思想方向,從意識層面來改造人們,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進而解決生態危機。2017-10-28,鄱陽湖學刊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