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3

先驗自我具有構成性和意向性——這就是現象學方法的第二個層面。構成性是先驗自我的基本功能,它指先驗自我依據意向性所產生的動態行為,只有在這一行為之中,世界才成其為我們的對象,對象世界就是先驗自我的構成物。在此我們可以把這一理論粗糙地理解為對主體之創造性的肯定。在這里出現了「意向性」這個詞,這個詞幾乎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中心詞。意向性是先驗意識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結構,它是說先驗意識總是指向某物的意識,先驗意識的本質就在於用自身去消融外在對象,使之成為「為我之物」,胡塞爾提出意向性理論的內在旨趣是為了解決認識之謎,即「認識如何能夠確定它與被認識的客體相一致,它如何能夠超越自身去準確地切中它的客體?」[4]在這里意向性就像是純粹意識發出的光,而意識對象就是被照射到的對象,這就使得在純粹意識領域中,意識的作用和意識的對象統一在了一起,並存在著一種平行關係,思維和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達到了統一,關於對象的純粹意識,實際上也成為對象的純粹存在,主客體的統一也在這一思想中實現統一:對於同一對象的意識,由於意向作用的變化,所構成的意向對象也在不斷變化。

這種現象學直觀,是不是審美的?

不是,審美應當以愉悅為目的,而現象學直觀的目的是真知;審美是對象之形式的主觀合目的性,而現象學直觀導向純粹自我與純粹意識。

但是,現象學美學家們顯然意識到,除了這個目的之外,現象學直觀的其它性質與審美是可以疊合的,比如直觀、非概念性、無目的性、感性的普遍性,特別是現象學直觀所強調的在直觀中對象的自明性顯現,以及意象的意向性構成,這對於審美理論來說,是絕好的深化。因此,現象學家們實際上把現象學直觀審美化了,並且現象學家們開始把審美當作一種經驗過程,並對這個經驗過程進行描述。這種描述最先由胡塞爾展開,而後,杜夫海納和英伽登、蓋格爾等人,全面的描述我們欣賞藝術的過程,而這種描述,總是從現象學直觀開始的。

現象學的直觀理論和審美經驗論,由於強調本質直觀和意向性構成,因此,這個過程是不需要反思判斷介入的。這正是現象學美學與康德美學的根本差異。


二、作為「中性變樣」的「審美」


一個對象成為審美對象的過程,也就是審美的觀看的過程,對這個過程胡塞爾作過最初的分析。審美對象按現象學的方法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圖像或圖像客體。所謂精神圖像乃是胡塞爾關於圖像意識的現象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在胡塞爾對於意識活動的整體描畫中,圖像意識作為一種想像活動屬於非直觀行為的領域,它必須以直觀的感知行為為基礎,通過對於感知材料的變異或衍生來構成關於事物的圖像,而事物的圖像是許多本質上不同的圖像相互疊加、相互蘊含地被建造起來,具有多重的對象性。胡塞爾把這種多重的對象性又區分為圖像意識中的三種對象或客體[5]。

第一種客體是「物理圖像」或「物理事物」。一張油畫,它首先是印刷用的紙張、繪畫用的顏料及色彩、畫布的尺寸及形狀等等,便是我們首先接觸到的對象或客體。第二種客體是「圖像客體」或「精神圖像」,這種客體又被稱為「展示性的客體」,也就是說是通過那些物理圖像展示出來的一種新的圖像,比如「有彈性、有活力的」睡蓮等等。第三種客體則是「被展示的客體」,也就是畫家所依據的實在的睡蓮等,胡塞爾又稱之為「圖像主題」或「實事」。

參照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意向活動就是通過賦予這些材料以一定的意義來構成意向對象的。至於所謂「圖像客體」或「精神圖像」則就是由此所構成的意向對象。而所謂「被展示的客體」或「圖像主題」則是意向活動所依據的實在對象,這種對象盡管經過現象學的還原而被懸隔起來了,但它仍然作為意識活動的「對象極」而保證著意向對象的統一性。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